經觀社論 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克勞斯-施瓦布4月20日在一場線上讨論中表示,他希望和沃倫-巴菲特好好談談。據報道,施瓦布說,巴菲特過分關注股東盈利能力而不關心氣候變化等社會問題,可能有一天會産生适得其反的結果。報道稱,巴菲特去年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說,企業應該專注于創造股東價值,而不是拿股東的錢投資于氣候變化等社會事業。
僅憑媒體報道的隻言片語評判巴菲特對氣候變化的态度,可能并不嚴謹。早幾年也有記者問及他公司屬下的發電廠和相關業務是否會遠離化石能源。巴菲特當時的說法是,一個毫無疑問的方向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将會擴大對替代燃料的使用。就此而言,施瓦布隔空喊話,意在向商業領袖們強調他1971年就提出的理念。正如2020年新版的《達沃斯宣言》所述,企業不隻對股東負責,也要對地球負責。企業存在的目的,“是讓所有利益相關者參與共享的、持續的價值創造”。
是的,從追求利潤最大化到服務于利益相關者。新版 《達沃斯宣言》釋出時新冠肺炎疫情還沒有全球大流行。而今,整個世界仍在為抗擊新冠疫情而努力,很多地方疫情依然肆虐,感染和死亡人數每天都在更新,商業停擺,産業鍊、供應鍊極不穩定……這種狀況讓我們更冷靜地思考施瓦布的命題。
或許正是疫情讓更多人承認,類似氣候變暖、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這樣的宏大叙事,實際上和每個企業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疫情凸顯了這樣一個事實:每個企業都是社會有機體的一部分。如果不顧及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所謂單個企業的利潤最大化和為股東創造價值就無從談起。即使那些把為股東創造價值利潤視為生存唯一目的的企業,如果肯從更長期的角度考察,恐怕也會認同,如果所有企業都不肯對利益相關者給予更多的關注,不将自己視為一個社會生态體系的一部分,那麼這種價值創造的另一面,很可能是無法覆寫的整體社會價值和人類福祉的損失。
即使從企業個體來看,利益相關者的理念與股東價值最大化也并不沖突。愛德曼公司2020年對全球600多個機構投資者的調查中,97%的受訪者表示多方利益相關者治理方案 “比其他模式更有利于提供長期财務回報”。是以可以了解,不僅是根據股東回報來衡量,還是根據它如何實作環境、社會和治理目标來衡量公司績效,都讓影響力投資成為擁趸日增的潮流。
回到中國的現實。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是一項莊嚴的承諾。從企業視角看,這也是事關生死的硬名額。不過企業絕非被動的政策應答者。就政府而言,需要為技術創新提供更好的激勵。清潔能源替代最終要靠技術疊代,特别是以同樣甚至更低成本實作這種疊代。如果不能讓創新者充分享有創新的果實,就很難讓他們心無旁骛,傾盡全力。
盡管碳達峰、碳中和是硬限制,但僅僅依靠行政手段恐怕并不靈。我們相信恰當的機制設計可以充分調動市場的積極性,讓企業願意為綠色投資,為減碳支付成本;讓這樣做的企業能夠享受融資的便捷通道,也能是以而獲得更多投資資金的選擇。換句話說,這應該變成企業競争力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