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貢艾葉鎮:千年鹽業“活文物”

自貢艾葉鎮:千年鹽業“活文物”
自貢艾葉鎮:千年鹽業“活文物”

艾葉鎮鎮長鄒駿介紹:這些石闆都是讓運鹽馬幫牛隊和轉鹽勞工踩踏成坑坑窪窪的,一遇下雨天就要盛滿兩溝雨水。

自貢艾葉鎮:千年鹽業“活文物”

沿着一條橫街走去,家家戶戶幾乎清一色小青瓦、木串壁,下了百多級不甚規則的古老石梯,即看見一塊巨大的宿石伫立在碼頭邊,上書“鹽運古道第一灘”,一種古老和厚重的感覺,油然而生!

國際線上消息:艾葉古鎮地處自貢市西大門西端,又名艾葉灘,素有鹽運古道第一灘之稱,由此向東是百裡旭水河聞名的“八裡秦淮”,并與貢井老街相連。近千年的鹽業鼎盛積澱了艾葉深厚的曆史文化和自然遺産,是西場井鹽古鎮和鹽運樞紐重鎮。史載北宋時期這裡的鄉民就發現鹹水,草木煎熬,遂獲食鹽,乃以大口凼取鹵制鹽外輸。它既有川鹽東運的水路第一堰,又是巴鹽西運的陸路啟運地,成為曆史上茶肆比肩、酒店接鄰的富庶之鎮,延至清末民初,是曆來鹽運商旅的集散地。古鎮現保留有穿鬥木結構明清傳統民居、水、陸路鹽運石灘、船槽、堰閘、古驿道、古橋、古轉鹽碼頭等,可供遊人憑吊,追憶當年鹽業生産、運輸盛況。艾葉古鎮三面環水,自然、生态、人文景觀獨特,是一個集自然生态、曆史文化、民俗風情為一體的天然避暑勝地,是井鹽文化旅遊和井鹽之都—自貢的一顆璀燦明珠。

自貢艾葉鎮:千年鹽業“活文物”

自貢鹽業千年的産銷曆史促成了“鹽業古道”的形成。鹽道上遺存了古鹽井、古鹽道、鹽業傳說、鹽業會節以及與“鹽”相關的民風民俗,這些物質與非物質的文化遺産,都是極為珍貴的“活文物”。

自貢艾葉鎮:千年鹽業“活文物”

沿一條光滑的青石闆路拾階而下,這裡通往有名的旭水河古鹽道大碼頭。

古鎮核心風景區由三街一河及百裡旭水河深水沱灣等景點組成,方圓13公頃,平均海拔340米,氣候宜人,植被茂盛。主要街巷、民居多為清末民初建築格局,依沱灘而建,高低錯落有緻,呈現川南民居小青瓦、穿鬥木構架風貌和環境,景區記憶體有多處曆史文化保護機關,其中有古道橫街、鹽運第一灘、鹽運碼頭、梯級水道第一堰、平康古橋、大槽口、四海井、胡家大院、天宮堂、陽興廟、漢墓群等遺址、遺迹。2009年被準許為省級曆史文化名鎮和省級自然與文化遺産。

艾葉灘是旭水河中一長約一百六十餘米,寬五十餘米的巨大石碛灘,是旭水—釜溪河上第一大石灘。清康熙三十五年,沿旭水河石碛灘上開鑿船槽—大槽口,其寬僅可容一船經過,以利行船,不再盤灘卸裝,已準許為省級自然與文化遺産。

光緒三十年(1903年)富榮場設堰工局,于旭水河貢井段建重灘、艾葉、平橋、中橋、五皇洞五座堰閘,并下延至雷公灘、自流井老新橋處共七座,層層截流,提高水位,“節節墕流,水鳴如瀑”,呈梯級節節接力轉運貨物,這一梯級鹽運水利工程系列,比巴拿馬運河(1914年竣工)還早11年建成,應該是世界上最早的了。

據資料記載該水路經自井釜溪河至富順入沱江,北上溯流輸鹽至蜀中各地,南下順水入長江,輸雲、貴、湘、鄂諸地,一條水路,通達半個中國。(供稿機關:四川經濟日報,圖檔均由:吳冠炜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