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真繪畫——理性的構思,靈性的寫意

三月的西安,細雨綿綿,約三五好友,來到城南鑫泰園,造訪老藝術家張真先生。張老今年78歲,除了讀書、寫字、畫畫,平時很少出門。據張老說,自己當年寫生,基本把全國各地都跑遍了。平時喜歡練國術,曾經拜過一個和尚為師,直到現在每天早晨都要打三套拳,66歲的時候還經常到籃球場上打球,可謂老當益壯。平時讀書非常多,也比較雜,各類經典古籍、四書五經、人物傳志、奇聞異事……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無所不精。張老從小勵志要成為一個數學家,又由于酷愛書法和繪畫,常從祖上留下來的古籍中觀察繪畫,或臨習字帖,學着學着、畫着畫着,一晃就幾十年過去了。

張真繪畫——理性的構思,靈性的寫意

張老年輕時愛畫國畫,也曾搞過十三年的油畫,教出三百多名優秀的學生,從來沒有一個落榜的,也常到美院代課。1979年起改畫山水畫,因為認識到國畫中的花卉主要畫的是生動和情趣,人物畫畫的是表情達意的神态,隻有山水畫才能表達作者博大的情懷。實際上,山河大地具備開闊的胸懷和靜穆的包容,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是也。

張真繪畫——理性的構思,靈性的寫意

張老平時潛心繪畫很少出去參加筆會,主要因為那樣的場合太吵太鬧,有點不太尊重觀衆;作為一個藝術家,首先,不能自以為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在老百姓面前耀武揚威;一幅好的繪畫作品應該是有情感在其中,否則都是昙花一現的世俗産物,這都是崇洋媚外惹的禍。外國人的文化是具象的,他們是用理想的情感建立起來的;中國人的文化是意向的,是形而上的;是以說西方文化是“披薩文化”,有點東西全都表現在外面;而中國文化是“餃子文化”,外面質樸、内涵豐富。

張真繪畫——理性的構思,靈性的寫意

張老的繪畫來源于生活并懂得付出,他甘願為社會服務,有一種不圖回報的精神。人生的最終極享受應該是安居樂業,一張床,一張口,再多的錢也沒用,潔身而來,潔身而去;不虛度年華、不碌碌無為。是以說,張老的創作具有真善美,真得實在、善得合理、美得自然。他書寫生活、記錄時代,比如有的牆壁上承受了曆史的考驗以後留下的痕迹,它的自身價值就是一幅經曆了曆史滄桑的藝術作品。再比如農村婦女洗衣服時候把髒水潑到外面的地上,雖然是一團髒水,但那也是勞動的成果,本身就是一幅優美的繪畫作品。這些才是最純樸的、最自然的、有生命的、有情感的曆史性的經典佳作,這一切真實的曆史,都被張老用畫筆記錄了下來,而從不嘩衆取寵,更不願給人留下不成熟或淺薄的感覺。

張真繪畫——理性的構思,靈性的寫意

藝術的标準有一條道,往上往下都有邊界線,不可過界,更不能失去主航線。欣賞一幅好的繪畫作品就像欣賞一位美女,越看越好看、人人都愛看,說明真的好看,這才是真正的美,真正的美是能經得起細看的!

張真繪畫——理性的構思,靈性的寫意

今天的畫家們,許多人有點浮躁,富麗堂皇、華而不實的東西已然成為普遍現象。為了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我們一定要振興中華藝術,雖然很難很難,我們也應當建立一個相對理性的審美标準,讓老百姓對藝術有個簡單的認識。為了提高民族的自信和人類的偉大複興,這需要全民族的文化修養和審美的普及,一個層面是技術層面,一個層面是精神領域。讓我們向依然奮戰在一線的老一輩藝術家們緻敬,向榜樣看齊,為藝術大衆化而孜孜不怠、力學笃行、鑽堅仰高。

張真繪畫——理性的構思,靈性的寫意

張真,字臻,号石橋、若谷等,陝西省武功縣人。幼承家教,喜好詩書丹青,曾遍臨古賢名畫法帖,打下了紮實的功底。及長,孜孜不倦以中國畫藝術的追求近六十年,猶以山水畫見長,形成了筆墨深厚、大氣磅礴的藝術風格。

他的國畫作品曾多次參加西北五省及全國美展,數十次獲得各種獎項,先後被荷蘭、德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香港等專業機構和私人收藏家收藏。出版有《張臻國畫集》《張真山水畫集》《張真獨幕喜劇畫集》等著作。

張真曾執教于興平陝柴中學及西安美術學院,以高尚的師德培養了三百六十多名學生進入北京、上海、西安及國外高校,受到了學生們的愛戴和社會的廣泛尊敬。他為畫室取名“風競齋”,表達了一位藝術家的不懈追求。疾風勁草,是張真的人品,也是他的藝品。生活中的張真為人謙恭低調,沒有絲毫人們常見的“藝術家的臉孔”。

張真現為中國現代書畫藝術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陝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西安市文史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上林書畫院副院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