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湖北新聞7月7日電 (明安林 馬芙蓉)在鐘愛的新聞宣傳崗位上摸爬滾打30多年來,他一直兢兢業業、奮不顧身;即使身處尿毒症晚期,他依然難停行走的腳步,不放手握的筆。陽新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黃石市勞動模範向能來,用對新聞宣傳的熱愛和執着,寫就出一篇篇閃光的人生華章。

現年48歲的向能來,生于陽新縣王英鎮一個貧困山村。貧困和艱苦磨練了他的意志,鑄造了他吃苦耐勞、勤奮自律的優良品質。
他當過民辦教師、擔任過鄉文化站站長、區組織宣傳幹事,後因工作勤奮出色,被調到縣委辦公室資訊科,再至宣傳部副部長。他勤奮苦幹、拼命工作,采寫成大量優秀素材,策劃了許多大型活動,被大家譽為“拼命部長”。
2002年,向能來患上慢性腎衰。到2006年,他不得不接受每星期兩次的血液透析。
盡管醫生再三叮囑多休息,但是習慣了奔波的他,堅持奮戰在一線。
2007年6月中旬,王英鎮東山村村支書石則成,為該村油茶開發累死在東山上。向能來要帶黃石市、陽新縣采訪團趕赴王英鎮采訪。當天,他從早上5點透析到上午9點。一拔下針頭,他提起包朝王英鎮奔去。
東山村位于海拔600多米的山上。臨近山口,他們隻得改成步行,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向能來走得雙腿發麻、打顫。
到了現場,來不及休息,他安排着各項事務:談話,協調,筆錄。時近正午,驕陽似火,他頭冒大汗,一陣暈眩倒在地上。昏昏沉沉中,他被同伴擡下山。晚上,緩過來的他再一次從病床上爬起來,伏案疾書。
跟随電力搶修隊連夜上雪山、陪同采訪團下鄉走基層、獨自拄拐翻山越嶺……他拖着病體,踏遍陽新新聞現場的角角落落。
“閑着,肢體是舒服的,但精神卻是空虛的,空虛是對生命最大的浪費”。 向能來說。
2008年,向能來的病情已到了不得不換腎的地步,他的二弟向能利大義捐出一個腎。當年8月19日下午3點,他寫完《向守道五次建房》的報道後,被攙扶着上了去同濟醫院的車。臨行前,同僚們搶下他事先準備的筆和筆記本,囑咐他:一定要聽醫生的話,清淨治療,再不要想工作的事。
可是,躺在病床上的向能來,并沒有放下工作。在術前七天的觀察治療中,他每天要撥通十幾次電話;術後醒來,他第一件事是找手機,詢問新聞科的工作進展。當看到《陽新,一花引來萬花紅》、《陽新移民移出一片新天地》等報道後,他蠟黃而憔悴的臉浮起笑容。
換腎後,向能來成了“獨腎人”。組織是考慮到他的身體,調任他到陽新縣勞動局,擔任黨組書記。
離開了自己熱愛的新聞宣傳崗位,向能來為此難過了好一陣兒。2011年,當身體逐漸恢複,組織上再把他調回宣傳部時,他幹得比以前更拼命了。
他每天帶齊五種藥出門。去年5月底的一天,他到龍港鎮調研,漏帶了維持血糖的那一份。下午5點,在該鎮黃橋村林業基地采訪時,他突然臉色刷白,全身癱軟,差點倒地。他知道自己是血糖問題,遂吩咐司機趕到鎮裡買來一包餅幹,撿回一條命。
今年伊始,陽新的第二批路線教育活動拉開序幕,向能來提出“提前介入,主動出擊,有所作為”的三大方案,同時組織隊伍及時與上級各大媒體取得聯系。2月14日《湖北日報》刊出《興緻勃勃來開會,會上丢了烏紗帽》,湖北省省委書記李鴻忠作出重要批示,号召全省向陽新學習。緊接着,《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主流媒體對陽新的經驗做出了重頭報道,陽新很快成為全國“正風肅紀”的先進典型。截止6月底,圍繞縣委中心工作,全縣見諸中央省市各大媒體的重要新聞達500多篇(條),其中《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中央媒體近20篇。陽新新聞宣傳再一次實作了曆史性突破。
30多年來,向能來采寫新聞5600篇(條),在地市級以上媒體發表4100篇(條),其中《人民日報》等中央國家級媒體110多篇(條)。陽新的新聞宣傳工作長期保持着全省的标杆地位,一批又一批的“土記者”茁壯成長。
有人說,向能來是一個與死神賽跑的人,除了奔波,還是奔波。向能來卻表示,自己隻是幹了喜歡幹的事,而且他感覺整天運動着,生活更有樂趣。
(編輯: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