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軍在阿富汗的“落錘”行動談起
張翚(陸軍指揮學院戰略戰役系副教授)
2011年6月,美軍在阿富汗庫納爾省瓦塔普爾山谷發起“落錘”行動。這是2001年美國發動反恐戰争以來,該地區規模最大的作戰行動。經過10年對抗,反美武裝非但沒被剿滅,反而越打越強,實力不斷壯大,經驗更加豐富,對美軍的技戰術特點也了如指掌。美軍則進退失據、陷入困境,難以自拔。“落錘”行動既是這一困境的真實寫照,也是美軍在阿富汗陷入戰争泥潭的縮影。
2018年12月25日,陸軍第71集團軍某合成旅組織實兵對抗演練,圖為合成營官兵正在進行實戰演習。焦明錦攝/光明圖檔
1.“落錘”行動中對抗雙方的戰場表現
瓦塔普爾山谷地形複雜,交通不便。從2002年起,這裡成為反美武裝訓練營地,美軍多次清剿未果,反美武裝日益壯大。為了徹底鏟除所謂“滋生叛亂的溫床”,美軍于2011年6月再次發起大規模清剿,行動代号“落錘”。這場行動大緻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6月25日開始,美軍建立着陸場,向目标地域機動:美陸軍第25步兵師第3旅戰鬥隊35步兵團2營奉命組建“凱克提”特遣隊遂行此次任務。特遣隊編為4個連級戰鬥分隊,乘直升機在目标地域東側山脊線選擇有利地形實施機降,建立着陸場并建構支撐點。b連擔任主攻,着陸後徒步下山對目标地域展開清剿。其他分隊居高臨下為b連提供火力支援和掩護,同時切斷反美武裝進出山谷的通道。6月25日上午,b連在下山清剿的機動途中遇襲。b連指揮官立即呼叫“阿帕奇”提供火力支援。由于植被茂密且交火雙方距離過近,雖然擊退了對手,直升機也誤傷了自己的地面部隊。美軍召喚“黑鷹”實施救援,但撤離傷員時遭到火箭彈襲擊,險些被擊落。由于對手襲擾,美軍的直升機救援工作手忙腳亂,很不順利。當天下午,b連機動到距目标約1千米處又遭伏擊。反美武裝避開美軍偵察器材監測,從北、南、西三面圍攻b連1排,形成了交叉火網,甚至組織了火箭彈齊射,而後又趁亂以狙擊手實施精确打擊。短短幾分鐘,美軍1排排長陣亡,b連連長和火力支援官都被打傷。美軍組織反擊,立即請求空中火力支援。但反美武裝構設的陣地非常高明,充分利用了山地的地形特點,陣地位置十分隐蔽,令美軍難以精确定位和打擊。戰鬥非常激烈,美軍直升機冒着誤傷己方的風險拼命支援,勉強守住了陣地。反美武裝作戰頑強,在美軍強大空地火力的聯合打擊下堅持戰鬥,令美軍寸步難行。直到夜幕降臨,反美武裝因缺乏夜戰能力主動退出戰鬥。
2019年1月7日,武警福建總隊機動支隊特戰大隊官兵在樓房反劫持訓練中索降突入。新華社發
第二階段從6月26到27日,戰場攻守易勢,美軍抗敵襲擾:6月26日,b連在目标地域附近依托地形,利用就便器材建立支撐點,組織防禦。27日,美軍各處支撐點不斷遭到襲擊。反美武裝巧妙利用地形隐蔽僞裝、秘密機動,多次逼近至美軍陣地不到30米,激烈交火。這樣的距離美軍無法發揮技術、裝備優勢,是以非常忌諱跟對手進行這種“公平的”近身纏鬥。無奈的是,裝備簡陋、甚至原始的對手居然創造條件貼了上來。嚴酷的環境和持續激戰使美軍的飲水、食品和彈藥迅速消耗殆盡,複雜的地形和惡劣的天氣又導緻補給困難。運輸直升機使用受限,美軍被迫改用固定翼飛機投送補給,但固定翼飛機速度太快、高度過高,無法保證空投精度,很多空投物資遠離美軍陣地,甚至落入反美武裝手中。補給極度匮乏,幾乎導緻美軍行動徹底失敗。但反美武裝畢竟總體實力較弱,無法持續展開大舉進攻,美軍最終守住陣地,鞏固了支撐點。
第三階段從6月28日到7月1日,美軍完成形式上的清剿,艱難撤離:6月28到29日,美軍經過激戰終于到達目标地域并展開清剿。然而,等美軍到達時,反美武裝主力早已主動撤離,并且帶走了各種有價值的資料,美軍繳獲甚少,在形式上完成對目标地域的清剿後準備乘直升機撤離,但複雜地形和惡劣天氣疊加,導緻直升機無法在預定地點着陸,第一次撤離行動失敗。美軍不得不在陰冷潮濕的山上繼續堅守。6月30日天氣轉好,地面部隊成功清除了阻礙直升機着陸的障礙物,美軍得以乘機分批撤離。這期間,反美武裝多次以小群多路、蜂群攻擊的形式襲擾美軍,雖然未能大量殺傷敵人,但遲滞了美軍撤離程序,直到7月1日午夜,美軍在各種戰機掩護下才終于完成撤離。
2019年5月3日,中俄“海上聯合-2019”軍事演習中,一艘中國海軍飛彈護衛艦在聯合反潛科目中實施火箭深彈發射。新華社發
2.對我軍推進聯合作戰的啟示
“落錘”行動交戰雙方特點鮮明,從不同側面诠釋了現代山地戰制勝機理。反美武裝避實擊虛、戰術靈活,達到了持久耗敵、殲敵有生力量的作戰目标;美軍空地協同、體系對抗,做到了攻城略地,被動中減少了損失。從軍事角度分析這個戰例的雙方得失,對我軍目前推進聯合作戰有不少啟示。
加快推進聯合作戰末端落實。美軍在出乎意料的困境中能做到“不亡”“少亡”,比較體面地完成形式上的清剿,絕非偶然。“凱克提”特遣隊兵力輸送、火力打擊、戰場救援和戰後撤離等各環節均通過空中機動和立體突擊方式實作,非對稱優勢明顯,壓倒性的陸空聯合火力更多次在激戰中幫美軍扭轉劣勢,高效的聯合作戰堪稱其制勝之鑰。随着我軍裝備的改善,聯合作戰的硬體條件已基本具備,但合成部(分)隊融入聯合作戰仍有問題需探索,有短闆待加強。指揮方面應建立适應合成營作戰需求的聯合指揮體系。理順合成營骨幹力量與其他協同作戰力量的指揮控制、協同配合關系,依托現有的聯合作戰指揮平台,完善營、連分隊的聯合指揮體系,提高合成分隊作戰力量體系諸軍兵種互聯互通互操作能力。編組方面應借鑒外軍經驗,推進作戰編組在戰術分隊深度聯合。聯合戰術空中控制員和聯合火力觀察員直接嵌入連排級戰鬥分隊,發現目标後直接召喚和引導空地火力進行精确打擊。訓練方面應将陸空聯合作為目前訓練的一個重點,加強整體設計,圍繞共同的使命任務合理配置訓練資源,積極開展陸空互為條件、互為對手的對抗聯訓和合訓聯演。同時,兼顧與海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的聯合訓練。人才培養方面要打破專業壁壘和兵種界限,合成部(分)隊指揮員必須熟練掌握所屬兵器的技戰術性能,加強合同戰術、軍兵種和新型作戰力量運用等内容的學習,具備較強的合成指揮能力。
大力提高夜間作戰能力。反美武裝第二次伏擊組織得非常好,激戰從下午持續到天黑,b連傷亡較大,美軍極其被動。可反美武裝缺乏夜戰裝備,夜間戰場基本對美軍單向透明,反美武裝不得不撤出戰鬥,給對手留下喘息之機。海灣戰争以來,世界強軍的夜戰能力極大提高。空襲利比亞的“奧德賽黎明”、獵殺本·拉登的“海王星之矛”都選擇在夜間猝然發難。現代戰争,首戰可能就是夜戰。夜戰不是要不要打、願不願打的問題,而是不容回避、務打必勝的迫切課題。目前我軍高科技偵察裝備雖已取得較大進展,暗夜條件下的态勢感覺、裝備操作等傳統難題已得到初步克服,但裝備性能、協同能力等環節上“新晝夜差”的影響卻愈發凸顯。合成部隊不是兵種聚會,合成演練更不等于分類打靶。合成部(分)隊夜間訓練要從戰術協同、整體防護、綜合保障等能力練起,先把夜戰夜訓的“基本功”練紮實,進而達到攥指成拳的體系作戰效果。應針對合成部(分)隊重組後夜訓中暴露出的短闆弱項,按照課目内容的難易程度、動作技能的結構組成,量化配置設定理論與操作、基礎與應用、分練與合練的訓練時間、落實标準,采取學理論、看示範、練編組等方式,重新回爐學習各兵種在夜戰夜訓中的經驗戰法,紮實提高合成營夜戰能力。
高度重視戰鬥精神培育。“落錘”行動,雙方都表現出頑強的戰鬥精神。反美武裝主動出擊、先發制人迫使美軍由山地進攻、搜尋清剿轉為陣地防禦、抗敵襲擾,大大遲滞了對手的作戰程序,并給美軍造成一定的人員傷亡。以弱擊強當然離不開敢打必勝的精神支撐。美軍遭到意料之外猛烈打擊後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特别是b連出現多名軍官傷亡後,連隊并未驚慌失措,就地轉入防禦,抵抗得有章有法。由此可見,未來戰争,戰場的全維立體性和戰争程序的急劇性,都可能造成比以往更加慘烈的流血犧牲,更加嚴酷的鬥争環境。在這樣的考驗面前,綜合實力和作戰技能固然重要,但一往無前、有我無敵的戰鬥精神也斷不可少。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就是當生死存亡的考驗來臨之際,心理與生理的抗争達到極限之時,看誰更能咬緊牙關,比對手多堅持一下。頑強的戰鬥精神來自于高于實戰、嚴于實戰的軍事訓練;來自于對困難和複雜情況的正确面對;來自于對黨、祖國和人民的絕對忠誠。這種精神不獨表現于戰場,合成部(分)隊的平時建設中也要倡導弘揚耐勞忍苦,英勇頑強的作風,勇于把看準的事情義無反顧地做下去。
3.“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仍然有效
“落錘”行動不僅在戰術執行層面有很多值得借鑒之處,而且從中不難看出一個戰略指導層面帶根本性的問題:即在現代戰争條件下,“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永不過時。
反美武裝在裝備落後,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集中兵力火力,避實擊虛,瞄準美軍薄弱環節痛下“殺手”,演繹了現代戰争條件下“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戰略,雖然做不到我打你時,叫你跑不掉,但基本實作了你打我時,叫你打不着,取得了不俗的戰果。一是伏擊敵有生力量,對機動中的b連實施了火箭彈齊射,并利用美軍震驚慌亂之機精确狙殺敵方軍官,令對手損失較大;二是抓住美軍撤離傷員和運送補給的薄弱環節發起猛攻,緻使美軍救援多次受阻,兩名傷員因救治不及時而死亡,作戰、生活物資更極度匮乏,行動一度瀕臨失敗。事實證明,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強敵既不可能處處強,也不可能時時強,既有相對脆弱的部位,也有相對虛弱的時機。越是擁有高技術優勢的強敵,就越需要倚重編成及保障機制上的系統性。分解敵系統的整體結構,降低其複雜性,可能使其退化為簡單的線性系統;幹擾敵系統的運作秩序,刻意放大其複雜性,可能打破敵系統的穩定有序甚至令其陷入混沌。這些都能成為我避長擊短的“攻擊視窗”。
資訊化時代,随着偵察、預警技術的迅猛發展,戰場變得日趨“透明”。有人因而認為,現代戰争中對抗強敵,隐蔽企圖非常困難,甚至不太可能。先進的資訊技術雖然能幫助人們看到“山那邊的事情”,卻不能保證人們及時看懂對手企圖。在現代條件下,達成作戰突然性難度明顯增加,很多傳統方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有的已不再适用。但應該承認,有些傳統的方法手段,隻要運用得當仍有生命力。更重要的是,科技發展也豐富了傳統的謀略手段,尤其電子戰、網絡戰、遠端精确火力戰等都可能發揮重要作用。現代及未來戰争中,謀略的地位作用并未降低,怎樣用好謀略,是一個曆久彌新的課題,需要我們結合時移勢轉的情況推陳出新,不斷豐富、創新施謀用計的方法手段。
軍事領域思想活躍,同時也充滿詭詐,颠覆性技術雖令人向往,卻也迷霧重重。上世紀80年代,美國以定向能等極具超前性的新概念武器為誘餌,高調抛出所謂的“星球大戰計劃”,引誘蘇聯跟進展開太空軍備競賽,成為拖垮蘇聯經濟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1991年蘇聯解體後,虛無缥缈的“星球大戰計劃”很快全面下馬,美國“不費一槍一彈就赢得了冷戰”。今天,西方強國提出了一系列頗具想象力的颠覆性技術,其動機難免虛實并存,既有前瞻性的主導技術,也暗含類似“星球大戰計劃”的戰略陷阱。我國國防科技發展要秉持足夠的科學理性和高度的戰略警醒,“增強戰略定力,堅持以我為主”,破解幹擾和誤導。針對美國第三次抵消戰略,我們應科學跟蹤研判,根據軍隊實際,加快解決制約發展的瓶頸短闆問題,在海洋、空間、網電等戰略必争領域,加快形成核心競争力,積極搶占未來競争戰略制高點,確定戰略主動。力争練好自己的“撒手锏”和專破對手“連環馬”的“鈎鐮槍”。
《光明日報》( 2019年05月18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