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人們對于黃金的癡迷由來已久,不少詩詞歌賦中都表達了對黃金的無限崇拜,“書中自有黃金屋”用黃金來比喻“錢途”,甚至某些物品價格上漲,都和黃金對比,“貴如黃金”、“液體黃金”等等。确實,黃金作為時間範圍内的通用貨币,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黃金,是全世界人可望不可求的夢想。
位于非洲地區的馬裡,是非洲三大黃金發源地之一,毫不誇張地說,這裡遍地黃金,整個國家的黃金儲備量,甚至超過了歐洲三分之二國家五年的黃金總和。
但這裡的百姓卻連基本的一日三餐都無法滿足,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個位于非洲西部的國家,其國土面積排在非洲的第二,将近一百三十萬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内,坐擁着數座黃金礦産資源。根據統計,馬裡的黃金産量達到900噸。不僅如此,其國土面積内還分布着大量的石油、金剛石等資源。在已知的國家非洲礦産國家内,馬裡的礦産儲備量排在非洲第三。
在非洲的所有的金礦主中,最聲名遠揚的要屬馬裡國家護衛隊的司令員。他名下所管理裡的金礦,保守估計,一年能為其帶來将近一億美元的而收入,也就是說,這位司令員不吃不喝,每天睜開眼睛就有273萬美元的收入進賬,這是妥妥的“睡後收入”。
與之相對比,司令員手下的挖坑工的收入極其微薄,甚至隻能維持基本的溫飽。根據馬裡的物價水準,一名礦工挖一天的黃金,有時候甚至隻能支付他的午餐費用。
饒是如此,馬裡全國的群眾卻還是拼了命擠進礦區,與其說是對黃金的癡迷,倒不如說對日常生計的維持,因為馬裡地區的群眾,除了少量的手工業和農業之外,基本沒有什麼工作可做。
坐擁如此龐大的黃金礦産資源,馬裡卻沒有像樣的工業發展,從地圖上看,馬裡國土面積幅員遼闊,在廣袤的平地上,幾乎看不見超過五層的建築物,而工業所需的大型水電、瓦斯、交通設施,更是乏善可陳。真正能稱得上産業的,隻是散落于馬裡各地的啤酒廠。
馬裡的農業發展水準相當滞後,連年幹旱再加上水土資源極其匮乏,導緻這裡的土壤十分貧瘠。再加上當地人對于農業、工業水準的漠視,大部分勞動力要麼出國打工,要麼進礦區挖礦。在馬裡的産業結構中,大部分是由棉花、紡織以及啤酒産業支撐。
直至今日,馬裡的黃金儲備量依舊驚人,可當地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從一千多年前,馬裡當地人就延續了“有黃金,沒飯吃”的艱苦歲月。
在最初的階段,馬裡是不允許群眾私自挖礦的,随着被發現的金礦資源過于豐富,再加上群眾平日裡實在沒啥事可幹。于是政府專門出台了一項規定,除6歲以下的兒童之外,全國群眾都可以挖礦。于是在馬裡這個國家内,出現了全民挖礦的“淘金歲月”。
甚至在某一時刻,政府對于黃金的管理過于粗放,準許群眾挖到的所有黃金,歸個人所有。一時之間,原本貧瘠的土地上,突然出現了成千上萬的采礦大軍。
他們總是抱着“搏一搏,單車變摩托”的樸素願望投身到挖礦隊伍中,馬裡本就落後的農業和輕工業産業,随着采礦業的一呼百應,更失去了原本少得可憐的勞動力,整個國家産業結構呈現畸形發展的态勢。
雖然馬裡的國土面積很大,但是适合發展農業的面積非常少,馬裡國家在頒布全民采礦的政策時,不是沒考慮過這種産業結構的局面,可現實情況遠比預估的還要蕭條。
再加上馬裡地區長期發生的戰亂,僅存的農業根本無法提供國民的糧食,越窮越挖,越挖越窮,在這種看似惡性循環的産業發展下,讓整個國民經濟呈現崩潰性的發展。
甚至一些八十歲的老人,也加入到采礦大軍中,他們深受家族觀念的影響,認為隻有挖到黃金才能有飯吃,殊不知,黃金在當時已經成為馬裡最不值錢的東西。
馬裡的黃金産業階層出現斷崖式的發展,當地群眾沒飯吃,可金礦主和地方軍閥卻富得流油。源源不斷的黃金供應,為他們提供了大量“以物換物”的資本,于是這些黃金統統變為軍閥手中的槍支彈藥、糧食、以及大量現金。
根據當時的資料統計,當地的一個軍閥每年購置的軍備物資高達一億美元,這些資金如果換算成糧食,可以提供馬裡全國群眾半年的糧食收入。
沒有了黃金交易體系,當地群眾即使挖到黃金,對于他們而言隻是一塊金黃色的石頭而已。在他們的認知體系中,對于黃金在全球市場上的價格和供求關系完全沒有概念。
當黃金成為遍地都是的資源時,它就變得不那麼值錢了。不少群眾甚至有滿滿一袋的黃金去換一袋糧食。他們對于黃金價值一無所知,充其量隻是作為購買糧食的交易品而已。
當然,一個國家再窮,也會有富人出現。那些坐擁大量黃金的二道販子,不僅家庭黃金儲備量驚人,甚至用黃金鑄造成各類拖鞋、帽子招搖過市。
在馬裡所有的職業中,挖礦者成為當地的低等工作。即使挖到黃金,也無法充分發揮黃金的作用。在軍閥和金礦主的壓榨下,他們所得到的利益和産生價值嚴重不符。
另外,随着挖礦産業的持續進行,長期泡在水裡的群眾出現不同程度的皮膚感染、瘧疾等問題。對于他們而言,在烈日下挖礦僅僅是糊口而已。為此不少馬裡人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成為當時經濟衰敗的隐形因素。
國家經濟層面上的崩盤基本上因為内憂外患,馬裡國民的民不聊生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則是本國的國王穆薩的“敗家做派”。
這位平日裡吃穿用度過于奢侈的國王,對于日常的享樂項目已經開始麻木,于是在公園十三世紀時,準備來一次土豪之旅,他準備去伊斯蘭麥加朝聖,而正是這次出行,讓非洲甚至整個世界的黃金體系翻車了。
馬裡國王的出行,充分展現了有錢任性這一說法。不僅丢下國家的政務不管,在遊玩過程中,居然配備了多達五百人的朝聖團隊。一行人浩浩蕩蕩從馬裡做坐着敞篷車一路向北。
要說馬裡的出行團隊與其他人有何不同,最亮眼的當屬整個出行隊伍中金燦燦的黃金。根據史料記載,當時出行的隊伍中,光儀仗隊手中的金器就重達六磅,每個人身着由黃金制作而成的坎肩。
另外,穆薩所坐的敞篷車全部由黃金打造而成,所到之處,都會呈現出一片金光閃閃的光波。
除了身上佩戴的黃金飾品之外,他們還專門在駱駝、馬匹身上打造了黃金配飾,這些牲畜身上扛的,全部都是一箱箱黃金。據統計,每隻駱駝至少扛着将近500磅的黃金,一共300頭駱駝浩浩蕩蕩實行伊斯蘭國。
穆薩的隊伍從埃及的開羅沿岸地區一直走到麥加。對于沿途上的風光,隻能用黃金遍地來形容,因為他們每經過一座縣城,就會大量揮灑黃金,讓衆人低頭哄搶,以此形成衆人跪拜的假象,對于這種有錢人自尊心的建立方式,實在太誇張了。
也正因為穆薩的到來,開羅地區的黃金儲備量突然上漲,進而導緻埃及整個國家的黃金價格急轉直下,他的這次出行,直接讓市面上的黃金儲備量提高五分之一,由于供求關系的原因,整個世界的黃金價格都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這次黃金價格的影響,直接影響到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在當年形成一波長達十五年的經濟危機。
正是這次出行,讓原本世界各國的首富們重新認識了自己的财富體系,原來真正有錢的不是自己,而是這位到處撒黃金的國王。在很長一段時間内,穆薩成為黃金的代名詞。
随着時間的推移,馬裡的子孫後代們依舊繼承着大量的黃金和其他礦産資源,但馬裡本國的經濟結構已經臨近崩潰。
如今的馬裡成為一個真正衰敗的國家,即使有黃金礦産加持,它也無法轉變成具有經濟價值的産業。這個曾經的非洲第三大黃金儲備國,也随着曆史車輪的流轉,逐漸消失在世界的舞台上。
或許,早在馬裡規定全民采礦之時,就注定了這個國家的最終命運,當黃金的産量不以價格為衡量标準,而成為當地廉價勞動力的替代品時,馬裡的黃金已經成為本國的負擔了。
參考文獻:
《黃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