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源于[the complete guide to the kano model - folding burritos](the complete guide to the kano model - folding burritos),基于原文進行了翻譯、轉義,本文截取了比較核心的内容友善讀者快速閱讀、了解kano。
作為産品經理、項目經理的你,一定遇到過這樣的問題:
無論進度怎麼趕,需求清單一直不停的在增加
使用者似乎什麼都想要,但是不可能所有功能都一并開發、上線
你弄一張産品的路線圖好讓所有人清楚需求實作的順序,但是無從下手
面對這些問題,你需要一個需求排序的方法來幫助你,而kano正是一個你可以參考的方法。
滿意度 vs 功能性
當提到kano,首先要了解的是kano的“滿意度”度量。“滿意度”是用來度量使用者的某個需求實作後,使用者的滿意程度。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級别:
另一個重要的度量次元是“功能完善程度”。“功能完善程度”是用來度量某功能被實作的程度。可以被具體分為以下幾個級别:
kano核心分類
了解了這兩個度量次元後,我們就可以引入kano的核心概念。基于以上兩個度量次元,我們可以組成一個象限。通過這個象限我們可以了解到使用者是如何感覺産品的功能的。
通過“使用者滿意度”以及“功能完善程度”兩個次元的組合,我們可以劃分四種不同類型的需求:
必要型:如果沒有這個功能,使用者會認為這是件未完成品,沒法使用。這類功能需求屬于使用者的基本需求,這類功能做得再怎麼好,使用者的滿意度也不會提升。但是,如果這有這個功能,産品又無法使用。例如:汽車需要有刹車;手機必須可以打電話。針對這類需求,當達到一定程度,你不需要再過多的投入。
期望型:這類需求與使用者的期望契合度極高,該類需求實作程度越高,使用者的滿意度也越高。例如:汽車的行駛裡程越遠,使用者的滿意度越高;手機的儲存容量越多,使用者的滿意度越高。針對這類需求,功能每提高一點,使用者的滿意度就可以提高,要集中投入。
興奮型:你是否有試過在使用某個産品後,驚呼産品的設計太聰明了,他們是怎麼做到的。能觸發這類感歎的功能需求就屬于興奮型需求。例如:你第一次使用iphone,谷歌、百度地圖的時候。針對這類需求,它會成為你産品的亮點以及差異化的點,能極大的提高使用者的滿意度,但是同時也要付出大量的研發成本。
無差别型:這類需求的有無對使用者來說無關痛癢。例如:你是否有經曆過辛辛苦苦實作了一個功能,但是完全沒有使用者使用?這就屬于無差别型需求。針對這類需求,要避免投入了,将精力轉移到其它類别的需求上面去。
當了解了kano的需求分類後,這些需求的分類可以指導我們基于不同的需求類别,對需求進行排序:
如何實際操作?
了解來kano的基本還念後,我們可以根據以下步驟進行kano需求排序的實際操作。
第一步,選擇要進行排序的需求以及使用者
我們的需求清單中往往有着不同類别的需求,有的是需求是關系到最終使用者的,有的需求是營運、管理層相關的(例如:銷售報告),有的是償還技術債的。
kano方法比較适合與最終使用者直接相關的需求,也就是說要這些需求最終使用者是可以直接感覺、操作的(而不是針對于産品的營運人員、管理層的),因為與最終使用者直接相關的需求可以給産品的發展帶來最大的動力。
第二步,向使用者提問,并獲得回答
這是kano關鍵的一步。如何向使用者提問,如何收集使用者的回答将直接影響到需求排序的結果。
kano定義了一對簡單、清晰的問題。針對每一個需求,我們都向使用者進行提問:
如果我們的産品加入這個功能,你覺得怎麼樣?
如果我們的産品沒有這個功能,你覺得怎麼樣?
你可能已經發現,上面的兩個問題一個是“具備功能”的情況,一個是“缺少功能”的情況。針對以上兩個問題,我們讓使用者從以下幾個答案中進行選擇:
很好
還行
無所謂
不太好
不喜歡
另外,針對每一個功能,我們還要向使用者詢問一個問題:
這個功能對你來說有多重要?
你需要引導使用者在1-9(1為不重要,9為極其重要)之間做出選擇。
第三步,分析回答結果,完成需求排序
根據使用者的回答,我們可以對結果進行量化,進而友善後續的排序過程。具體的量化過程為:
根據以上量化的結果,我們将得到以下的一張表格。在這張表格中,我們将關注正向的回答(即>0的部分),這樣的劃分可以幫我們把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需求上面。
基于以上的表格,我們對每一個需求計算以下分數:
“具備功能“問題的得分:計算所有使用者該問題得分的平均分
“缺少功能“問題的得分:計算所有使用者該問題得分的平均分
“功能重要性“問題的得分:計算所有使用者該問題得分的平均分
根據以上“具備功能“問題的得分以及“缺少功能“問題的得分,我們可以在以下的圖中彙集我們的需求進行需求排序分析:
在上圖中,我們再疊加“功能重要性”的分數。為了更好的可視化,我們将根據需求的重要性,來調整上圖中點的大小。
根據以上結果,我們可以根據必要型>期望型>興奮型>無差别型的順序對需求進行排序:
假如在同一類别下有多個需求,我們将根據需求的重要性進行額外的排序。至此,我們根據kano方法,得到了一個排序後的需求清單。
寫在最後
kano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并可執行的需求排序方法。但是kano方法也有其局限性:
不同類别使用者(最終使用者、内部使用者)的回報不能簡單的放在一起進行排序,需要幹系人進行判斷
“期望型”需求的優先級别在某些産品中可能比“必要型”要高
需求類型的劃分會随着時間不斷變化,例如:iphone在2007年是“興奮型”的需求,但是放到今天已經變為“必要型”的需求
總之,工具怎麼使用,還是要根據項目、産品的具體情況來進行調整。there are no silver bull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