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研究表明,減少捕撈和應對環境變化将有助于鳕魚的恢複。由羅格斯大學和奧斯陸大學上司的一項研究表明,過度捕撈可能不允許大西洋鳕魚(一種标志性物種)的基因更早進化和成熟,這項研究對海洋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在某種程度上,進化被用作過度捕撈的鳕魚和其他尚未恢複的物種的借口,"該研究的主要作者馬林·L·平斯基(Malin L. Pinsky)說。我們不能利用進化作為替罪羊來逃避恢複鳕魚的繁重工作。"
該研究的重點是紐芬蘭,加拿大和挪威附近的大西洋鳕魚,并已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在西北大西洋,鳕魚從格陵蘭島到北卡羅來納州的哈特拉斯角都有魚。鳕魚在喬治海岸和緬因灣以西的美國水域最常見,但這兩個物種都被過度捕撈。鳕魚可以長到51英寸,重達77磅,持續超過20年。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大部分的争論都集中在鳕魚的進化上 - 一種被稱為漁業誘導進化的現象 - 是否是對漁業的反應。例如,鳕魚的成熟時間要早得多。平斯基說,人們擔心,如果魚類進化,即使捕魚減少,它們也可能無法恢複。
他指出,晚熟的鳕魚種群可以産生更多的後代,更有效地避開捕食者。它們對氣候變化的抵抗力也更好,更穩定,更不容易崩潰。
理論和實驗都表明,釣魚會導緻早熟。但在這項新研究之前,沒有人試圖在密集捕撈之前對整個基因組進行測序,以确定進化是否已經發生。作為回應,科學家們對1907年挪威和1940年加拿大的鳕魚耳骨和鱗片進行了測序,來自同一種群的現代鳕魚也是如此。1990年代初,據報告,加拿大北部的鳕魚種群由于過度捕撈而急劇下降,而挪威附近的北極東北部的鳕魚種群則面臨較高的捕撈率,但下降幅度較小。
"我們發現鳕魚可能沒有因為漁業而進化,"平斯基說。遺傳多樣性沒有顯着喪失,也沒有重大變化表明集約化捕撈導緻了進化。我們不能完全排除進化的可能性,但更有可能的是,魚類會随着環境的變化而更早地發育,如果環境發生變化,它們會發育和成熟,這對物種是有好處的。"
該研究稱,科學家們的發現補充了文獻綜述和進化模型的結論,即漁業對種群和生态系統的直接影響比漁業的進化影響更為緊迫。在種群減少時,避免過度捕撈和減少捕撈壓力仍然是一項重要的管理戰略。
"一個大問題是,與長壽的鳕魚相比,其他物種,特别是那些壽命較短的物種,是否可能顯示出進化的迹象,"平斯基說。我們正在通過對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曆史博物館的100年曆史的标本進行DNA測序來研究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