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酒不怕巷子深,說的是過去家庭作坊式的手工釀酒,酒的香氣濃郁醇厚,香飄千裡,就算是巷子再深,人們都會追尋着這酒香味來買酒喝。可是現在已經很難尋到純手工釀酒的作坊,很難聞到這樣的酒香……
伴随着技術的變革,機器大生産代替手工生産,許多傳統老手藝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成為記憶。“老蒸酒”,一種早有耳聞卻幾乎失傳的工藝,卻在榆陽區安崖辦事處能感受到它的醇香。
楊會塔村是目前安崖僅存的幾個還在釀造“老蒸酒”的村子之一。46歲的村民賀換社是該村的釀酒大戶,技術好,手藝精。賀換社說,在安崖,還有蒸酒迎新年的習慣,蒸酒也是當地年俗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來燒酒是必備的年貨之一,很多人對年飯餐桌上的菜肴并不在意,卻少不得這杯中之物;二來蒸酒除了有歲稔年豐的寄意,也是對過去一年辛勤勞作的犒賞,節日期間親友共聚,其樂融融地喝幾杯自己蒸的燒酒,是最佳的親情溝通方式。賀換社說他的釀酒技藝,是得蒸了一輩子酒的老父親真傳。
說古道今
二百多年歲月沉澱的醇香
近幾年來,安崖老蒸酒正在以其獨特的姿态,悄然質樸地出現在相當一部分榆林人的生活裡,卻無一例外地俘獲了飲者的舌尖和心。越是曆久,越是醇厚。
老蒸酒,就是史書上的蒸餾酒,我們平常說的燒酒,就是将經過發酵的原料入甑加熱蒸餾出的酒。
史料記載,蒸餾酒在唐朝就有。公元640年唐太宗時,我國西南或西北地區便會制作蒸餾酒,“唐破高昌始得其法”。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詩雲:“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杜甫詩裡有“恁誰給曲糵,細酌老江乾。”的名句。從蒸餾工藝來看,唐開元年間,陳藏器《本草拾遺》中有“甄(蒸)氣水”,“以氣乘取”的記載。後人推測,蒸餾酒之是以沒有完全普及推開,一是人們不懂原理,器具不夠密實,蒸餾過程中許多酒氣随着水蒸氣散到空中,浪費大,效果也不好。另一個原因是高度酒浪費糧食。從元代開始,蒸餾酒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已形成南北兩大流派。北方除了糧食原料釀造的蒸餾酒外,還有西北的葡萄酒、内蒙古的馬奶酒。清代中後期評論各地的蒸餾酒時說:“今各地皆有燒酒,而以高粱所釀為最正。”清代中後期至民國時期,高粱酒幾乎成了蒸餾酒的專用名稱。
老蒸酒釀造技藝什麼時候傳入安崖已無從考證,當地七八十歲的老人說,聽老輩人說是在清朝道光初年流傳來的,反正他們爺爺的爺爺就在釀老蒸酒,200年曆史肯定是不止的。由此可見,老蒸酒不是安崖的“獨門手藝”,卻和安崖有着深厚的淵源。
純糧釀制芳香醇厚
原生态飲料
賀師傅說,安崖“老蒸酒”酒色潔白晶瑩,無色透明,香氣馥郁;口味醇厚柔綿,甘潤清冽,酒體諧調,回味長久。聽着他的解說,我們了解到了安崖“老蒸酒”繁雜的釀制工藝。
首先要發酵酒曲。“曲是酒之母,曲為酒之骨,曲為酒之魂。”将荞麥、小麥配以一定比例的豌豆、糜子、玉米磨碎,加水制成塊狀或餅狀,經過人工拓制成塊後,放在密閉的曲窯内,溫度逐漸升高,水分漸漸蒸發,微生物開始繁殖。賀師傅說,培制好的酒曲含有豐富的微生物和培養成分,如黴菌、細菌、酵母菌、乳酸菌等,是提供釀酒用料的載體,曲的品質直接影響蒸酒的品質。
賀師傅介紹說,酒曲制好後,就可以做酒醅。高粱、玉米磨碎再适當加入麸皮、谷糠倒進蒸鍋攪拌均勻,蒸一個多小時後鏟出來冷卻一下,同酒曲按比例加水拌勻,然後把它們堆成一個小山丘的模樣,蓋上棉被,在保溫的狀态下發酵一個多小時,就可以放入封閉的酒窖中發酵,過程中要掌握好溫度,并随時分析主料水分、酸度、酒量、澱粉殘留量的變化,一般頭茬酒醅需要發酵半個月,二茬酒醅發酵不超十天。賀師傅說,酒曲的用量與酒的濃淡、口感息息相關,酒曲太少,酒味會淡,但放得過多,酒味又會變苦。隻有比例适度,蒸出來的酒才會各味協調,恰到好處。
酒醅發酵好後,就能開始蒸酒。農村條件差,裝置簡陋,必須在冬天河水結冰,有冰塊友善冷卻時才能蒸餾取酒。賀師傅告訴我們,每一道工序都有講究,沒有足夠的經驗是萬萬出不來真正的好酒的。剛蒸出來的酒喝起來不順口,有糠皮味,要裝在壇子或缸内封閉好,放上二、三年再喝,味道才會芳香醇厚,口感清爽。
傳統器具祖傳手藝
全國罕見
在該村一孔專門釀制老蒸酒的窯洞内,我們見到了釀制安崖老蒸酒的主要工具。一個六公分厚、一米多高、八十多公分粗的石桶,穩穩地坐在相稱的鐵蒸鍋上。蒸鍋安架在半邊炕沿上,下面是燒炭的火竈,嵌入地下一尺多深。蒸酒的火竈是特制的,形如碉堡,因蒸酒需要持續且猛的火力,是以用石頭壘砌成的竈膛很大,即使将碗大的整根粗柴放進去,也能充分燃燒。
賀師傅一邊講解一邊給我們示範蒸酒的工藝流程:石桶的半壁撐有沙條編制的甑子,甑底有許多小孔,如同現代的蒸籠。頂部坐有一口用鐵皮鑄成的尖底的腦鍋(冷卻鍋),鍋的正下方裝有酒撚子,連接配接管道通出石桶壁引流蒸酒。
蒸鍋加好水後,上面裝好蒸籠,籠面鋪上酒醅,當大鍋的水沸騰,蒸騰的水蒸氣經過蒸籠上面的醅料時,悄悄地發生着某種反應,使酒精從醅料中濃縮分離,含有酒精的蒸汽通過籠頂冰塊水冷凝,收入酒撚子再順着管道流出,流出來的成品就是老蒸酒。
賀師傅說,酒醅要經過兩次上籠才能把全部的酒味蒸餾出來,最初蒸出的酒被稱為“冷滴子”,度數高、烈性強,适合窖藏、泡藥酒等;中間蒸出的酒叫“中腰窩”,入口醇厚,柔和甘美;最後蒸餾出來的酒叫“梢水”,酒味也越來越淡。其間,冷卻鍋裡的水會因受熱而升溫,要不斷舀出,更換冰塊水,才能更好地起到冷凝作用。而在蒸酒的過程中,主人經常會接一盅剛蒸出來的老酒,請圍觀看熱鬧的鄉鄰嘗一嘗,炫耀自家的蒸酒手藝。
賀師傅蜷着身子爬到一個建在窯腿側面的小偏窯,打着手電給我們看他挖地三尺、封閉的發酵池。賀師傅說,蒸酒是技術含量很高的手藝。糧食的品質,谷物的純淨,溫度的控制,發酵時間的長短把握,還有酒曲的制作,一個環節出現問題,輕則影響出酒率,酒的口感、度數、品質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重則無酒可出,或出酒無用,浪費原料,耽誤工時。賀師傅蒸酒,用的是古法,憑的是感覺。蒸煮時間、冷卻的溫度、發酵程度,完全靠口嘗、鼻嗅、眼看、耳聽、手摸。他的絕活兒是“分六級看花掐酒”,根據酒花的大小和消失的快慢,一眼就能判斷出酒的度數,并準确分段分等級取酒。先蒸出的酒頭度數最高,酒花較大,随着酒花慢慢變小,蒸出的酒度數也逐漸降低。
賀師傅說,安崖老蒸酒是一種流淌在安崖人血液裡的美酒,從幼時開始便存于每一個人的記憶中。每到臨近過年,鄉下像他一樣的蒸酒師傅就會很忙,一些沒有蒸酒器具的鄉親,就會把發酵好的酒醅拿到蒸酒窯,請師傅代為加工。燒酒蒸好之後,農曆新年的幕布也在人們的精心籌備下徐徐拉開,谷物發酵時散發出的那種獨特氣味,春節前後一家人圍坐桌前等一壺老蒸酒燙好的期待……為節日增添了許多的笑聲和歡樂。
賀師傅說,像他家這套傳統的“寶貝”、憑祖傳老手藝釀酒的技藝,在全國也不多見了。賀師傅自豪地說,他會一直堅持用傳統的手藝釀造最好的老蒸酒。在紛繁浮華的快節奏工業時代,還能堅守一門傳統的手藝,實在是奢侈的享受。
成立合作社
在傳承中發展在保護中創新
安崖辦事處地處榆陽、佳縣和神木三縣交界處,由于地處偏遠,經濟發展滞後,人民生活水準相對落後。近年來,該辦人口大量外流,緻使老蒸酒這項傳統技藝瀕臨中斷。到今天,隻有楊會塔、焦崖窯、龐窯則、紅花渠、魚河灣5個村還有流傳。
我國有幾千年的酒文化,曆史悠久,源遠流長。科學證明,适量飲酒有益于身體健康,可舒筋活血,延年益壽。市場購買的白酒大部分是酒精勾兌,甲醇和雜醇油含量嚴重超标,喝了後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是以,人們渴望喝到純糧釀造的原汁原味的白酒。安崖老蒸酒作為有着幾百年曆史,且心手相傳的傳統手工藝,純糧食、無添加、無勾兌,且價格合理适中,符合目前人們的消費心理,具有廣闊的市場環境。
目前,安崖的5個村中有酒作坊10餘處,參與戶數近百戶。這些農戶中釀酒量最大的年産蒸酒千斤以上,純收入達4萬多元,成了釀酒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其他産量較小的農戶,除了自用和饋贈親友外,剩餘部分也進行銷售,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寬了農戶的經濟收入領域。
經過多年的口耳相傳,安崖老蒸酒在一定範圍内獲得了廣泛認可,每當歲末年初,從榆林到省内外,從兄弟鄉鎮到周邊方圓,打問來買蒸酒的上門客絡繹不絕。安崖辦事處黨工委書記賀志軍說,今年,通過政府引導,已在楊會塔、龐窯則兩個老蒸酒比較有名、參與農戶較多的村成立了“安崖老蒸酒傳統釀酒業合作社”,在不改變現在蒸酒固有品質的基礎上,投資建設了一套産量大、效率高、環境好、安全衛生、布局合理、一年四季都能投入生産的酒作坊。同時,政府也在積極申請注冊“安崖老蒸酒”商标,力争把安崖老蒸酒早日推向市場。
來源:陝北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