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標準時間周四(11月4日)淩晨兩點,美聯儲大機率宣布縮表時間表,而加息可能就在明年年中縮表結束後不久。
目前來看,通脹已非暫時性的,全球各國央行被迫采取行動。但經濟複蘇的動能也已經放緩,是以最大的挑戰在于,如何在收緊政策的同時不擾亂得來不易的經濟複蘇,尤其是外界預計在美聯儲明年夏季後加息之際,将是經濟明顯放緩之時。
盡管中國的貨币政策“以我為主”,但全球普遍面臨的滞脹風險無疑影響了中國市場。瑞銀證券a股政策分析師孟磊對記者表示,最新披露的三季報結果顯示,三季度單季盈利出現負增長,全部a股和非金融闆塊公司的盈利同比分别下跌1%和6%,低于市場預期。分行業來看,中上遊材料行業的單季盈利同比增速明顯放緩,下遊諸多行業在成本壓力下出現盈利負增長。
縮表後加息也不遠了
疫情後美國推出了大規模的刺激,國會将财政刺激視為一種疫情後的纾困而非一般的需求刺激政策,是以刺激政策的規模也非常龐大,是全球金融危機後财政刺激規模的5~6倍,這在驅動需求的同時,也推升了通脹。而疫情導緻供應鍊瓶頸,加劇了供需不平衡的狀況。
“美聯儲希望通脹可以超過2%,但現在超出的幅度似乎過大,9月美國核心cpi同比漲幅為4%,整體cpi同比漲幅為5.4%,是以很難說通脹是暫時性的。”city index資深分析師佩裡(joe perry)對記者表示。
佩裡表示,美聯儲目前每月購買800億美元國債、400億美元mbs(抵押貸款支援證券)。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9月會議之後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暗示,債券購買的收縮程序應當在2022年年中之前結束。其中一種選擇可能是将每月國債和mbs的購買金額分别減碼100億和50億美元。如果美聯儲按這種節奏于12月開始縮表,縮表應該可以在2022年7月末之前正式結束。另外也要留意美聯儲之後可能開始加息的時間信号。
鮑威爾曾表示,不同于縮表,加息的标準要嚴苛得多,但其實市場對加息的預測要遠早于央行本身。例如,市場預計2022年底前美聯儲加息兩次總計50bp,但美聯儲則認為加息要到2023年年初。
全球滞脹壓力下央行面臨挑戰
事實上,美聯儲已經落後,很多央行早已突擊加息,通脹壓力超出預期是最大的擔憂。
加拿大央行近日突然宣布結束qe(量化寬松),并且暗示明年4月就開始加息,而市場已開始預計2022年其會加息4次。加拿大和美國這兩國經濟高度相關,導緻貨市政策在長期走勢高度一緻。但是加拿大央行的特點是“憋不住”,總是在美聯儲出招之前搶跑。
表面上,加拿大央行給出的理由是通脹威脅,認為通脹超過央行規定上限的時間比預期長,甚至還有繼續向上的風險,今年四季度通脹可達4.8%。房價壓力尤其大,加拿大全國平均房價已比疫情前暴漲了30%,而該國是全球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如果看熱門城市,一年多上漲100%都屢見不鮮。
就美國而言,高油價對通脹的壓力可能也不如房地産市場帶來的壓力。美國cpi最大的權重是租金及其等價物(占比33%)呈現出加速上漲趨勢,有可能在2022年年中達到同比上升4%~4.5%的水準。之是以漲價壓力大,有幾重原因:不少按年簽的租約已經期滿,開始按照新的市場狀況續簽;因為疫情而躲回家的人又開始回到租賃市場,房屋空置率明顯下降;住宅市場的售價也已水漲船高。
“滞脹”的擔憂随之升溫,成了目前全球的熱搜詞彙。滞脹是指一種成長停滞不前且通脹居高不下特征的經濟環境,曆史上最著名的案例就是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導緻的西方國家滞脹。盡管美聯儲關注充分就業、忽視“暫時的通脹”,但明年可能是央行壓力最大的時候。
佩裡對記者表示,一方面,美聯儲需要向市場證明,目前近5%的通脹能逐漸回到2%,否則央行的信譽可能會受到影響。另一方面,明年夏天加息之際,可能是經濟放緩壓力較大的時候,是以如何權衡也是一大挑戰。
漲價壓力導緻企業盈利放緩
全球漲價壓力對a股企業的影響逐漸展現,如銅、原油等海外定價品種價格飙升,锂、矽等上遊緊缺工業品價格也屢創新高,“能耗雙控”下,此前煤炭價格一度大漲,這也導緻中國ppi居高不下,9月ppi同比上漲10.7%,創25年來新高。
機構認為,四季度的價格壓力短期或仍難以緩和。“由于蔬菜價格大幅上漲,豬肉價格見底反彈,以及燃料、服務業和工業消費品價格走高,10月cpi或上漲。我們預計由于油氣和煤價大幅上漲,10月ppi通脹或繼續沖高。”渣打大中華及北亞首席經濟師丁爽對記者表示。
a股營業收入的增長勢頭明顯放緩,在三季度主要受宏觀經濟壓力和基數效應的影響。孟磊對記者表示,4500多家a股上市公司的整體營業收入在2021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長23%,剔除金融股後同比增長27%。不過,全部a股公司三季度單季的收入增速僅為16%,較一季度和二季度的32%和23%出現回落。非金融闆塊a股公司三季度的單季毛利率僅為17.8%,為2013年下半年以來的最低水準。這顯示在上遊價格大幅上漲,但在宏觀需求疲軟使價格壓力無法傳導至下遊的背景下,企業盈利品質受到明顯沖擊。
“近幾個月,工業生産受到商品、能源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企業盈利有所惡化,利潤向上遊原材料企業集中,中下遊企業盈利持續承壓。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兩年平均增速也從4月份的22%下滑至8月份的14.6%,9月份進一步下滑至13.3%。”中航信托宏觀政策總監吳照銀對記者表示。
不過他認為,近期一系列政策有望使得價格壓力在未來逐漸緩和。例如,針對前期煤炭商品價格暴漲的問題,政府千方百計擴大能源供應,10月中旬煤炭日産量已經超過1150萬噸,工業生産基本擺脫“限電限産”的不利影響。與此同時,國家發改委研究“依法對煤炭價格實行幹預措施”,黑色系商品期貨“猝死”,動力煤主力合約高點腰斬。煤炭等商品價格大幅調整,有助于推動ppi下行,也有利于促進工業生産。
在經濟增速面臨一定下行壓力的背景下,機構也不認為中國央行會跟随美聯儲收緊政策。日前公布的中國10月pmi降至49.2,低于9月的49.6,是2020年初疫情暴發以來的最低水準。
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對記者稱,“預計未來中國的出口可能觸頂,嚴格的防疫措施可能對家庭消費和服務業繼續産生壓力。環保措施也将增加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他預計,年底之前,經濟或将獲得一定的貨币、财政政策支援,并確定煤炭和電力供應,在有限的空間下适度放松對部分房地産的限制。
外界對于中國央行會否降準仍存在較大分歧,财政發力則成為共識。資料顯示,前三個季度,新增專項債券僅發行22167億元,進度隻有61%,遠低于往年同期。财政部希望“新增專項債券額度盡量在11月底前發行完畢”,機構認為,這意味着10月和11月将密集發行1.45萬億元,有力支撐基建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