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俗風情 神奇的宜川胸鼓

民俗風情 神奇的宜川胸鼓

延安日報記者 樊小帥

民俗風情 神奇的宜川胸鼓

宜川胸鼓 延安日報 孫晨籍 攝

  陝北鼓多,素有鼓舞之鄉的美譽。在延安東南、黃河之濱的宜川縣壺口一帶,有一支雄壯威武的鑼鼓一直藏在深山無人識,它有陝北鑼鼓的特征,又有山西威風鑼鼓的影子。這就是相傳起始于大禹治水的壺口鬥鼓。

  “湧來萬島排空勢,卷作千雷震地聲。”這是對壺口瀑布的描寫,也正是壺口鬥鼓的寫照。壺口鬥鼓融舞蹈、國術、打擊樂為一體,具有高亢昂揚,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威猛剛烈等特點。表現了黃河兒女征服困難的豪情,融合了黃土高原人樂觀奔放、堅韌不拔的性格。

  據宜川縣志記載,宜川既具有舊石器晚期的龍王辿遺址,又有盤古滾磨成婚、大禹鑿石導河等傳說的文化遺存。周秦漢、南北朝、宋金元各個亂世時期,宜川都是戰略形勝之地,因之也就具有鼓舞文化發生發展的價值趨向與曆史空間。據初步調查,産生于宜川境内的鼓舞種類除了發源于集義、壽峰的盤古老秧歌鼓舞,高柏、閣樓一代的折子鼓舞,新市河叱幹一代的花鑼鼓外,最主要的就是國家非遺項目宜川胸鼓、陝西省非遺項目壺口鬥鼓。

  壺口鬥鼓是陝北民間傳統鼓舞藝術中獨特的一種藝術形式,源于氣勢磅礴的壺口瀑布旁,流傳于陝西省宜川縣黃河沿岸的壺口鄉、高柏鄉一帶。相傳,大禹治水時,黃河壺口有一條蛟龍興風作浪,當地百姓擂鼓助威,使大禹最終制服了蛟龍,治水成功,百姓們擊鼓相慶,于是,壺口鬥鼓得以代代相傳。壺口鬥鼓表現出的是一種陽剛之美,具有粗犷豪放的壯美特點。壺口鬥鼓使用的樂器不多,隻有鼓、鑼、镲三件,卻能打出大自然的風雨雷電,人世間的喜怒哀樂。打擊技巧的變化有正擊、輕擊、邊擊、邦擊;镲有擦擊、抛擊、悶擊、平擊。每種擊法還可細分,其打法技巧不下幾十種。傳統配置比例是一鼓對一镲。演奏方法是主鼓指揮,鑼主奏,群镲齊鳴,衆鼓争威,上百面鼓,成百付镲,共鳴齊奏時,如天地轟鳴,使人感受到當年大禹征服蛟龍的威風。

  表演時,表演者結合鼓點節奏場面變化,做出種種舞姿身段。鼓手有“左右開弓”“馬步沖擊”“穿插對打”“開合鬥打”;鑼手有“反扣前沖”“回扣後弓”;镲手有“雙人對镲”“大镲高翻”“胸前空翻”,還有“單翻”“雙翻”“斜叉”“正叉”等,鼓鑼镲在這裡變成刀槍劍,演奏者則成為将校卒,威武雄壯,“舞”成了“武”。演奏中巧妙自如地運用了“鼓花”“鑼花”“镲花”,加之棰腕上的彩帶裝飾,整個場面顯得五彩缤紛,給予人以酣暢淋漓之感,“武”又成了“舞”。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宜川全縣的鬥鼓手至少有400餘名,每逢重大節假日和慶典盛事,鬥鼓表演都是不可缺少的壓軸戲。全縣的中國小學習打鬥鼓,也成了不少學生争相選擇的課外活動。

  而宜川胸鼓則表現出陰柔之美,具有小巧别緻,鼓點清脆爽朗的秀美特點。胸鼓的表演人數可多可少,一般是成雙成對,有男有女,男女同舞。舞者的扮相别具一格,舞鼓者身穿黑紅兩色短衣,頭紮英雄巾,胸打英雄結,身背英雄花,佩戴五彩蝶,生氣勃勃,英勇威武。表演時,男子前振橢圓形牛皮小鼓,左手握硬木鼓槌,右手持牛皮軟槌,打起鼓來,花而不亂,節奏對比強烈,鼓聲清脆有力。動态如神,情緒奔放。表演到高潮時,一人身振數鼓,在兩個舞台的扁擔上,或用凳子疊起的造型上,以驚人的技藝,上下翻滾,擊鼓做舞,既有舞蹈者的優美,又有國術雜技的剛健有力。衆女子手持霸王鞭或彩扇,用繞曲跑圓場的碎花小步,圍着鼓手翩翩起舞,好像衆星捧月,猶如百鳥朝鳳。胸鼓的動作吸收了大量戲曲中的動作,如二起腳、前後弓箭、軟腰、跨腿、對打、纏腰等。胸鼓的造型和場面變化有雙龍擺尾、十字梅花、跑八字、大圓場等,造型美觀,風格新穎,充分展現了宜川人民憨厚樸實、開朗樂觀的性格,表現了他們熱愛生活、追求幸福的理想和沖鋒陷陣、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生活情趣。

  宜川二鼓,猶如壺口瀑布一樣,基本架構完全符合古老的太極理念。宜川胸鼓和壺口鬥鼓在一個縣内同興共舞,一西一東,從形制特點到表現手法上均呈現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傳統文化特征,這種在空間架構上呈現負陰抱陽、陰陽耦合、剛柔相濟特質的沖突統一體型的文化現象,恰與《易經》的哲學思想不謀而合,完美地再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态基因。這就是宜川鼓舞差別于其他鼓舞的神奇之處。

民俗風情 神奇的宜川胸鼓

來源:延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