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想當年|《喜劇之王》:原來一個恍惚,已經過了二十年

作者:澎湃新聞

除了兩部《大話西遊》,《喜劇之王》是周星馳評價最高的影片。

想當年|《喜劇之王》:原來一個恍惚,已經過了二十年

1999年,彼時的周星馳早已成為香港影壇最具票房價值的演員。然而随着亞洲金融危機、香港回歸、華國文化對東南亞輻射減弱等多重因素影響,香港影市從1990年代初的繁榮,逐漸跌入了大幅縮微的困境。

同時,周星馳本人也不滿足于自己僅僅身為一個演員。從1994年開始,他就有意識地參與導演環節,和李力持一起,聯合完成了《國産淩淩漆》、《食神》等多部影片的導演工作。在李力持的幫助下,身兼編導演三職的周星馳,進入了自己創作生涯最巅峰、最蓬勃的十年。

不記得哪位導演曾這麼說過:“許多優秀導演都能維持數十年的創作周期。但一位偉大的導演,生涯隻有十年。”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的藝術追求可以很長久,但和任何武林高手一樣,總有從最巅峰退下的那天。在今天回頭來看,周星馳的黃金創作期,顯然是2000年前後的那幾年。

二十年前的《喜劇之王》,是今後周星馳自己恐怕也無法逾越的一個巅峰。

想當年|《喜劇之王》:原來一個恍惚,已經過了二十年

雖然,這部影片并沒有那麼完美無缺。從編劇完整度上來說,它缺乏兩部《大話西遊》那種令人叫絕的因果設計,整體悲天憫人的博大情懷。影片最後結局甚至可以說是草草收場,根本無法承擔之前營造出的深情。同時從對類型電影的借鑒來說,也缺乏《食神》中美食武俠和現代電影時空交錯的叙事元素,《唐伯虎點秋香》、《九品芝麻官》中對民間故事的後現代演繹,或是《功夫》、《國産淩淩漆》中對于動作喜劇的改造。

《喜劇之王》是一部帶有現實主義傾向、題材更偏向寫實的喜劇影片,也注入了周星馳自身早年演藝生涯的影射與寫照。相比周星馳慣常表現的小人物主題,比如《破壞之王》等等,本片更為貼近觀衆的日常生活。而影片開場主人公面對大海呼喊而出的“努力”、“奮鬥”,雖初看莫名,卻讓人動容,成了某種勵志的經典。

想當年|《喜劇之王》:原來一個恍惚,已經過了二十年

他為什麼要對着大海喊呢?

因為即使如面對大海之遼闊,不會因為任何人而改變,男兒也應立志于天地間,緊握改天逆命的豪情。哪怕隻有當下,此刻。

周星馳影片中的主人公,即使都是小人物,也分兩類。有的會有不少市井智慧和機詐,比如《大話西遊》、《食神》,有的卻又傻到讓人無語,比如《破壞之王》。後一類,當人物發展到類似《少林足球》那種癡癡傻傻之極,觀衆就會難以采信了,甚至有時嘲笑這類過于低智的人物,久了,還會覺得有幾分煩躁,有笑不出來之感。

想當年|《喜劇之王》:原來一個恍惚,已經過了二十年

《喜劇之王》中的主人公,其實也是個腦梗到無以複加的愣頭青。相比《破壞之王》中面對女神低到塵埃的舔狗“何金銀”,“尹天仇”這個不合時宜的名字,更像是因為小時候看多了邵氏武俠片,從小勵志成為一代功夫巨星,可惜晚出生了二十年,能力也根本無法支撐自身夢想的那類底層青年。即使觀衆能尊重這樣一個主角身懷理想,同情他尊嚴被漠視的現狀,卻無法從立場上完全認同他的努力是否值得。當吳孟達扮演的劇組劇務怒斥尹天仇整天談理想卻沒能力實作之時,我們的心情是複雜的。如果自己想做的事情,是無法達到的,究竟該繼續無望的努力和堅持,還是該理智地放棄,這是個對于所有的成年人,都永遠沒有标準答案的問題。

想當年|《喜劇之王》:原來一個恍惚,已經過了二十年

《喜劇之王》的結局崩壞,大約就來源于此。當周星馳意識到自己扮演的這個誇張的小人物——為了喜劇必須誇張——可能真的不合适在演藝舞台立足之時,他無法類似《破壞之王》那樣硬是讓人物用一招“無敵風火輪”打敗勁敵,或是《食神》中幹脆來個“食神歸位”。對于自身真正熟悉且熱愛的演藝事業,周星馳明白僅有情懷但缺乏天賦,在這一行也是無法生存的。于是,成為“天皇巨星”的美好結局,是哪怕騙騙觀衆都是無法存在的。現在影片看似還能接受的“好結尾”,其實根本隻是個虎頭蛇尾不了了之的場面。

但無論如何,至少在電影裡,我們還能擁有愛情。

《喜劇之王》,相比勵志,更是一部愛情電影。

想當年|《喜劇之王》:原來一個恍惚,已經過了二十年

這是張電影裡見不到的工作花絮照。

現實中,周星馳和張柏芝也曾傳出過绯聞。

愛情,大約是現實中與事業相比,一樣艱難的某種人生願望——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即使演藝事實成功似天王周星馳,一樣現在年過半百孑然一身。

但是在任何一部影片中——那些太過殘酷的除外——讓主人公最後能收獲一份愛情,仍然是所有創作者内心的某種美好祝願。《喜劇之王》相比《大話西遊》,或是其他任何一部周星馳的電影,都擁有最寶貴的愛情。

其實相比描寫小人物事業上的努力,周星馳一旦在影片中着力描寫愛情,其中純淨而微妙的部分,也總是能在不經意間打動人心。無論是《國産淩淩漆》中“原來大家都是孤兒,難怪那麼投緣”,或是《大話西遊》中讓人唏噓不已的緣分交錯,都屬于比一般愛情片更為動人的元素。

而《喜劇之王》擁有的那塊璞玉,是18歲的張柏芝。

想當年|《喜劇之王》:原來一個恍惚,已經過了二十年

女演員美,很常見。但張柏芝的美,罕見。

此後,哪怕張自己,都美不過18歲穿大号襯衣的張柏芝。

出生于1980年的張柏芝,正是在18歲那年被周星馳發掘,在處女作《喜劇之王》中一鳴驚人,後又憑借電影《星願》奠定其銀幕玉女的形象,風頭甚至蓋過當年的周慧敏。而後又憑借《忘不了》、《大隻佬》等幾部影片,獲得各類表演獎的肯定,并出演《白蘭》、《無極》等影片走向國際。

演員的天賦,第一就是顔值。張柏芝出道時圓潤可人的青春氣質,加上周星馳在《喜劇之王》中發掘出的幾分“風塵氣”,塑造出一個“身處淤泥心似白蓮”的女孩形象,鄰家市井,庸俗卻不市儈,清純無造作,給演員張柏芝的一生印上了某種烙印。周星馳不一定是第一流的導演,卻毫無疑問是最頂尖的演員。他對于演員表演的雕琢,往往能打造出最為經典的銀幕形象。

“柳飄飄”的可愛之處,是她毫不掩飾自己直率而粗俗的個性,對金錢和奢侈生活的向往,卻最後仍然選擇了真情。如果說那些談吐高雅實際卻處處隻為自己利益考慮的“綠茶”,是生活中最為讓人讨厭的女性,那麼“柳飄飄”完全是這種虛假的反面。敢愛敢恨的江湖兒女,主動,率真,也最讓人動容。

想當年|《喜劇之王》:原來一個恍惚,已經過了二十年

“我養你啊。”“先養好自己吧傻瓜。”

然而轉頭卻偷偷哭了。

為什麼呢?可能自己也不知道吧。

年輕時,我們相信有愛就可以克服一切。《喜劇之王》在愛情這點上,最後仍達成了觀衆的美好願望。哪怕孤傲如星爺,恐怕也希望有人能夠容忍自己并相伴而行吧!

“柳飄飄”是周星馳塑造女性角色的巅峰,也是張柏芝自身的巅峰。初出茅廬的張柏芝,那未經世俗染指過的銀幕魅力,遠超其他女星百倍。當後來現實中張柏芝爆出新聞之時,除了演員本人的形象受損,銀幕形象更是有種轟然倒塌的落差,讓人難以接受。

最好的年華顯然已經逝去,不複重來。

想當年|《喜劇之王》:原來一個恍惚,已經過了二十年

有錢,有愛就可以一路走下去嗎?

銀幕中如此。現實卻往往更為複雜,未必。

周星馳也是如此。當一個導演開始不斷從自己昔日榮光中挖掘賣點,顯然他對自身的創造力,也産生了某種遲疑。

無論我們如何相信和祝願,人生總是會從巅峰上退下,一步一步走在下坡路上。隻有極少數人能夠在人生中取得二度巅峰。而以周星馳昔日成功之輝煌,更是難以想象他日後還有可能比自己當年做得更成功。這個可能性,恐怕就像一個人中兩次千萬彩票一樣渺茫。

我總是反對“欠誰誰誰一張電影票”的提法。你以為的情懷,隻是别人改過的宣傳文案。

情懷,是在靜靜午夜,自己把好東西拿出來再看一遍。哪怕雙目浸濕,身旁卻無人可養,無人可訴。明日太陽升起,依舊自我鼓勵,努力,奮鬥。

面對生活,誰又不是喜劇之王?

想當年|《喜劇之王》:原來一個恍惚,已經過了二十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