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普通勞動人民通往上層的道路少之又少。相對公平的競争方法就是參加科舉考試,層層選拔。每隔三年,各地最優秀的考生會在京城會合,一決高下。

大家各憑本事考試,為什麼說是相對公平呢?因為,全國,這個範圍太廣了,并不是所有讀書人都可以像京城裡的王孫公子一樣,坐在窗明幾淨的教室裡,有做不完的模拟題。在一些偏遠落後、基礎教育薄弱、師資力量短缺的地區,學子們寒窗苦讀十餘載,能夠獲得的知識也寥寥可數。他們的試卷就像一張張押不中号碼的彩票,除了巨大的失望,什麼收獲也沒有。
這些中獎率極低的地區,由于常年不出進士,被人們稱為“天荒”,意思是落後得就好像從來開墾過的荒地一樣。以前進京考試的考生被稱為“解”。而這些來自“天荒”的讀書人,自然就被扣上了“天荒解”的帽子。
荊南地區是“天荒”中的戰鬥機——這裡已經幾十年沒有出過進士了。飽受屈辱的荊南人——尤其是做父母的,在壓抑與憤怒中苦苦求索,夢想在天荒裡種出糧來。而每家的考生也越來越不堪重負,壓力山大,滿卷紅叉,惡性循環,越考越差。這樣的慘狀持續了三年又三年,終于老天開眼,荊南出現了一個叫劉蛻的人,他帶着考神光環降生,大考小考模拟考逢考必過,從未失手。荊南人中有一半都默默指望着他能為家鄉争氣,而另半——已經認命,對于未來再不抱什麼虛無缥缈的希望。
考神劉蛻帶着鄉親們的祝福和觀望來到京城,參與了大中四年的科舉考試,寫下了扭轉荊南曆的一筆。
劉蛻中進士了!
喜訊一撥兒一撥兒地傳開,傳到了家鄉,整個荊南都轟動了——幾十年來頭一遭啊!大部分荊南人一輩子連摸都沒摸過活的進士,聽說劉蛻要衣錦還鄉,紛紛開始洗手。
家鄉人民狂喜之餘,還不忘給這個幾十年才出的稀有物取了個綽号——“破天荒”。這個有趣的綽号在曆史的長河中被不斷發揚光大,範圍也不再限于考試。
當時正在荊南做地方官的崔魏公,也聽說了“破天荒”的名号,善心大發,提出獎勵劉蛻七十萬貫錢的助學金,當然,劉蛻也像一個标準的清高讀書人那樣,果斷拒絕了資助。居然拒絕這麼多錢,如此看破紅塵嫌棄紅塵俗世,應該起綽号叫“破紅塵”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