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之後,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了。孫權鞏固了在長江中下遊的地位;劉備占據了今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繼而又進占四川,控制了長江上遊;曹操的力量基本上仍在黃海流域。

三國之中,吳國地處東南沿海,是以水軍立國的國家,是以格外重視舟師建設。吳在建安(今福建建瓯南)設有一個很大的造船廠。建立了一支擁有戰船五千艘的強大艦隊。為了確定江東,吳将水軍主力放在長江,并在北邊修建水上要塞濡須塢(今安徽巢縣東南)以防魏軍,在西邊置長江重鎮于宜昌,以防蜀軍,同時使用海軍艦隊沿海南下擴充地盤。
公元230年,孫權派遣将軍衛溫、諸葛直率領萬人大艦隊,浮海到達亶洲、夷洲(今台灣)。這是大陸人民首次到達台灣的有史記載。公元233年,吳派遣将軍賀達率萬人大艦隊沿海北上,通過險惡的成山角抵達遼東,另一支分艦隊曾到達鴨綠江口。公元242年,吳國将軍聶友率三萬人的龐大艦隊南下,航海到達珠崖、儋耳(今廣東海南島),還通過瓊州海峽,遠航到今越南南部地區。
一千七百年前的吳國艦隊已揚帆祖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之上,馳騁于大洋之中,足見當時在造船、航海和海軍建設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但是,随着北方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魏國力量日益強大。公元263年,魏國滅掉蜀國。公元265年,魏國大官僚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廢魏帝,奪取政權,自稱皇帝,建立晉朝,建都洛陽,這就是曆史上的西晉。
司馬炎為了統一全國,決心滅掉長江中、下遊的吳國。他依照大将軍羊祜的戰略計劃,主要采取了兩項重大的決策。
一是由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駐襄陽,控制長江中遊的戰略要地,開展政治攻勢争取吳國民心、軍心的工作。吳人來降,任其去留,不虐待,不限制;如果行軍進入吳境,凡割谷為糧者,均照價付錢;甚至吳國名将陸抗有病,羊祜還贈以藥物。這樣就逐漸争取了吳國的軍隊和人民,以緻日後羊祜去世時,吳國守邊将士亦為之哭泣;後來杜預伐吳時,江陵等地皆不戰而下,實在是羊祜實行正确政策的結果。
二是鑒于吳國既有長江天險可情,又有一支強大的水軍艦隊,是以滅吳,必須在長江上遊建立一支水軍艦隊。于是,羊祜推薦王浚監凎州諸軍事,加龍骧将軍,在四川修造戰船,訓練水軍,準備順流而下,一舉滅吳。
晉鹹甯二年(公元276年),羊祜見其瓦解敵人的政策已取得成效,而吳國名将陸抗業已去世,就上書晉武帝司馬炎,建議滅吳。他指出,吳國雖有長江天險,但可以破除,特别是其統治者孫晧異常殘暴,吳國人民比過去蜀國群衆更為困苦,應該抓住時機,派遣水陸大軍東下,這樣“以一隅之吳,當天下之衆,勢分形散,所備皆急”。但當時司馬炎尚需鞏固内部,而且甘肅還有後顧之憂,是以未能及時出兵伐吳。
王浚到四川之後,積極制造戰船作為滅吳的準備。他所造戰船,大者方百二十步,可載二千人之多,周圍以木為寨,開四個門,艙面上修建了暸望台,船上可以馳馬往來,真是“舟楫之盛,自古未有”。
戰事已迫在眉睫,而吳國皇帝孫皓仍然一如既往,昏庸殘暴,終日酒醉,不作準備。大将陸抗老早就曾建議扼守長江上遊之西陵(今湖北宜昌)、建平(今四川巫山北)等戰略要地,以阻擋晉軍順流而下的艦隻。王浚在四川大造戰船,碎木沿江流下來,吳國建平太守吾彥取之呈送孫皓,明确指出:“晉國一定有攻打吳國的計謀,應該增加建平的守軍,建平不失守,晉軍就打不過來。”孫晧對此建議,仍舊毫不理會。
王浚經過幾年周密的準備之後,于是向司馬炎建議攻吳。他指出:孫皓荒淫殘暴,群衆無不怨恨,正是滅吳的好時機。一旦孫皓去世,再有聰敏能幹者繼任,内部關系得到調整,弱敵則會變為強手;況且我們制作戰船已經七年,目前不斷有所損壞;我本人年已七十,何時死亡,實在難說,這三個方面一旦有所變化,攻滅吳國就相當困難了。是以,不能失去目前的大好時機。司馬炎接受了王浚的建議,決定發兵攻吳。
鹹甯五年(公元279年)十ー月,司馬炎發兵二十萬,以賈充為大都督,楊濟為副,水陸配合,六路伐吳。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正月,王浚、唐彬率七萬水軍的強大艦隊,由四川出發,浮江東下。二月初一日(3日18日),攻克丹楊城(今湖北秭歸東南)。
吳國為了阻止西晉的進攻,采取了消極防禦的辦法,在西陵峽上遊處的長江重要航道上設定障礙物,江面上安裝了攔江的鐵鍊,水下布設了許多很長的鐵錐,将險要的航道封鎖起來。吳國認為此處水流湍急,兩岸是懸崖陡壁,設下這些障礙,艦船疾駛而來,不是被鐵錐戳破而沉沒,就是猛撞鐵鍊而船毀人亡,西晉艦隊是絕對無法通過的,是以未派軍隊駐守。
王浚了解到敵人所設定的障礙後,精心設計和制造了幾十個大木筏,每個面積方百餘步,上面安設有戴盔披甲、手拿武器的僞裝草人,令熟悉江道水流的水軍将士撐駕,在大艦隊前面開路,吳國布設的鐵錘碰到木筏,就紮在木筏上了。為了破除橫亘在江面上的鐵鎖,王浚設計并制作了一種火把,每個長十多丈,粗數十圍,灌上麻油,安裝在戰船的前方,遇到鐵鍊,就将火把挂在上面,點燃火把,把它燒軟然後砍斷。西晉水軍的這些創造,有效地破除了吳國設定的水中、水面障礙,摧毀了吳王認為固若金湯的江上封鎖線。
接着,王浚率領艦隊繼續沿江而下,于二月初三日(3月20日)攻克西陵(今湖北宜昌),初五日(3月22日)攻克夷道(今湖北宜都)、樂鄉(今湖北松滋東北),擊斃吳水軍都督陸景,在陸軍的有力配合下,直趨建業。
孫晧這時又派出遊擊将軍張象率水軍一萬人逆流而上,截擊西晉艦隊。可是張象看到王浚水軍艦隊旌旗蔽日,聲威勢壯,結果不戰而降。這時吳國再也沒有力量能夠阻擋王浚統率的強大水軍,西晉艦隊遂浩浩蕩蕩直抵建業(今江蘇南京)城下。三月十五日(5月1日)晉軍進入建業,孫晧投降。王浚水軍在各路大軍的有力配合下,經過三個月的戰鬥,取得了全勝,滅掉吳國,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統一了全國。
西晉滅吳之戰,王浚率領的水軍實際上起了主導作用,而破除水中、水面障礙工事的戰鬥,又是關鍵一戰。七十歲的老将王浚,精巧地設計和制作了木筏和火炬,成功地指揮了破除障礙的戰鬥,接着揮軍沿江而下,一鼓作氣,奪取建業,确實是一位了不起的海軍将。在水雷發明一幹年前,王浚創造的破除障礙的出色戰法,表明了我國人民的傑出智慧和卓越才能。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在《西塞山懷古》一詩中曾這樣寫道:
王浚樓船下益州, 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頭。
這就是詩人對這次戰争的高度概括和生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