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嚴監生臨終前豎起兩根手指,隻代表吝啬?很多國文老師都講錯了

作者:文史之新
嚴監生喉嚨裡痰響得一進一出,一聲不倒一聲的,總不得斷氣,還把手從被單裡拿出來,伸着兩個指頭。大侄子走上前來問道:“二叔,你莫不是還有兩個親人不曾見面?”他就把頭搖了兩三搖。二侄子走上前……趙氏慌忙揩揩眼淚,走近上前道:“爺,别人都說得不相幹,隻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為那燈盞裡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了。”說罷,忙走去挑掉一莖。衆人看嚴監生時,點一點頭,把手垂下,登時就沒了氣。
嚴監生臨終前豎起兩根手指,隻代表吝啬?很多國文老師都講錯了

課本中的《兩莖燈草》

上面這段文字,想必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它出自人教版國文教材的經典課文《兩莖燈草》,講述了嚴監生臨死前因看到房間裡的燈盞點了兩莖燈草,伸着兩根指頭不肯斷氣,大侄子、二侄子和奶媽都猜不透意思,直到夫人趙氏挑掉一莖燈草才肯咽氣的故事。

很多國文老師講這篇課文的時候,往往會用“吝啬”這個詞概括嚴監生的人物形象,認為作者吳敬梓寫這個片段為的是諷刺了嚴監生愛錢财勝過愛性命的可笑行徑。不僅如此,很多人還喜歡将嚴監生與莎士比亞筆下的夏洛克、莫裡哀筆下的阿巴貢、巴爾紮克筆下的葛朗台、果戈裡筆下的潑留希金并舉,使嚴監生跻身于世界吝啬鬼之林。

嚴監生臨終前豎起兩根手指,隻代表吝啬?很多國文老師都講錯了

夏洛克形象

但是,嚴監生真的是一個吝啬鬼嗎?吝啬是一個貶義詞,指的是人對自己的财産、物品等過分看重,該花的不花、該用的不用,不願把金錢、情感、物質奉獻給他人、集體和社會,缺乏自我犧牲精神。

課文中的嚴監生因家人浪費燈油而不肯咽氣,确實是極為看重财物,但我們并不能就此說他吝啬,因為我們還不知道他是否願意把金錢奉獻給别人,不知道他是否具有自我犧牲精神。換句話來說,嚴監生臨死前做出這樣的舉動,可能是吝啬,也可能是節約。就好比一個人生活非常節儉、對待自己極為嚴苛,但他把省下來的錢捐給了需要幫助的人,我們會說那個人吝啬嗎?

嚴監生臨終前豎起兩根手指,隻代表吝啬?很多國文老師都講錯了

嚴監生形象

是以,就課文選取的這個片段來說,我們無法判斷出嚴監生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要判斷嚴監生的形象,必須聯系《儒林外史》中其它地方對嚴監生的描述。可惜很多國文老師在備課的時候參考的不是原著,而是教學參考書;編寫教學參考書的人員采用的往往又是一些老版本文學史的說法,那些說法雖然“經典”,但卻不一定完全正确。要不然,隻要一本六七十年代的文學史就夠了,後面不用再出新的了。

上世紀有兩部文學史教材最為權威,一部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文學研究所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一部是北大一級教授遊國恩與王起、蕭滌非等人編寫的《中國文學史》。文研所的《中國文學史》對嚴監生的描述是這樣的:嚴監生臨死時,因為多點了一根燈草,便伸着指頭遲遲不肯瞑目,這就不僅僅是嚴監生個人特殊的性格,而是反映了地主階級極端悭吝的本質,是具有普遍性的。

嚴監生臨終前豎起兩根手指,隻代表吝啬?很多國文老師都講錯了

遊國恩版《中國文學史》

遊國恩版的文學史教材亦認為嚴監生是個十足的反面人物,并将他與哥哥嚴貢生相提并論,認為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對王惠、湯知縣、嚴監生兄弟這一批貪官劣紳進行了揭露和嚴厲的鞭撻。

但到了新世紀,随着文學研究的深入發展,許多新版本的文學史教材都不再将嚴監生視為純粹的吝啬鬼。比如目前國内影響最大的袁行霈版《中國文學史》中,對嚴監生的描述如下:嚴監生臨死前因為燈盞裡點着兩根燈草而不肯斷氣,然而他并不是吝啬這個概念的化身,而是—個活生生的人。他有禮有節,既要處處保護自己的利益,又要時時維護自己的面子。

嚴監生臨終前豎起兩根手指,隻代表吝啬?很多國文老師都講錯了

袁行霈版《中國文學史》

這段話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然而他并不是吝啬這個概念的化身,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很多人一講到文學人物就喜歡概括所謂的“典型人物”,但袁行霈版的文學史教材明确告訴我們,嚴監生并非一個這樣的典型人物,而是一個複雜的多面人物,就像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一樣。

當然,我們也不能下意識認為目前最受學術界肯定的文學史教材就完全正确。要真正了解嚴監生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最好的方式還是完整地讀一遍《儒林外史》,在對作品形成整體感觀的基礎上,重點抓住有關嚴監生的片段進行分析。吳敬梓在全書第一回中即道出了全書的大主題: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一首詞也是個老生常談,不過說人生富貴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後味同嚼蠟。自古及今,哪一個是看得破的?
嚴監生臨終前豎起兩根手指,隻代表吝啬?很多國文老師都講錯了

吳敬梓畫像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儒林外史》之是以能成為是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巅峰之作,并不僅僅是因為它以寫實的筆法描繪了形形色色的人對于“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對官場的腐敗、科舉的弊端和禮教的虛僞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除此之外,《儒林外史》也對堅守自我的獨立人格進行了熱切的贊揚,深切同情了一些苦苦掙紮而找不到出路的沖突人物。

嚴監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是被辛辣嘲諷,還是熱烈贊揚,還是深切同情?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抓住有關嚴監生的描寫來進行細緻分析。《儒林外史》中對嚴監生的描寫主要集中在第五回《王秀才議立偏旁 嚴監生壽終正寝》中,與他有關的人物主要有哥哥嚴貢生、發妻王氏及妻舅、繼室趙氏、兒子。嚴監生的生平故事,也是圍繞這幾個人物展開的。

嚴監生臨終前豎起兩根手指,隻代表吝啬?很多國文老師都講錯了

老版本《儒林外史》

嚴貢生是嚴監生的同胞兄弟,是作者吳敬梓着重刻畫的一個反面人物。嚴貢生雖然忝列衣冠,但平日裡橫行霸道,幹的盡是陰損、刻薄的壞事,就連當地知縣都看不下去,想要将他抓去審問。嚴貢生聽到風聲後便逃到了省城,官府的人找不到嚴貢生,隻好找他的弟弟嚴監生。

嚴監生和嚴貢生雖是同胞兄弟,但早已分了家。分家時兩人各一半的家産,嚴貢生花錢如流水、好吃懶做,沒有積下什麼家産;嚴監生因平日節儉、理财有道,已經攢下了十多萬兩銀子,是個大富豪。嚴監生是個有錢膽小之人,官府的人一來,他就把哥哥的事情擔了下來。

嚴監生臨終前豎起兩根手指,隻代表吝啬?很多國文老師都講錯了

嚴監生兄弟

嚴監生先是花了兩千錢打發了傳話的差人,之後花了一些銀子賠償了被嚴貢生打斷腿的王家,又花了十幾兩銀子在衙門疏通關系。嚴監生願意拿出這麼多錢來處理哥哥的事,雖然主要是因為膽小怕事,但他能果斷拿出錢來為哥哥消災,我們很難說他是一毛不拔的吝啬鬼。

說完嚴貢生,再看嚴監生是如何對待結發妻子王氏的。王氏跟嚴監生一樣非常節儉,面黃肌瘦,病得走路都走不穩,還在那裡自己裝瓜子、剝栗子,這些活本該是下人幹的。王氏病重之後,嚴監生每日請四五個醫生來為妻子看病,用的藥都是人參之類的貴重藥材,花去的銀子少說也有幾百上千兩。但是當嚴監生自己病重的時候,他卻舍不得吃好藥、請名醫。對比之下,嚴監生無疑表現出了令人感動的自我犧牲精神,我們又怎能一昧苛責他吝啬?

嚴監生臨終前豎起兩根手指,隻代表吝啬?很多國文老師都講錯了

《儒林外史》插圖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王氏去世之後,嚴監生花了四五千兩銀子料理後事。修齋、理七、開喪、出殡,前前後後鬧騰了半年,令王氏得以風光大葬。如果嚴監生是個十足的吝啬鬼,他又怎麼會花這麼多錢料理亡妻的後事?

再看趙氏。趙氏是在王氏病重之際,經王氏同意扶正為正室的。趙氏雖然年輕,又為嚴監生生了個大胖小子,但她花錢大手大腳,在嚴監生看來是遠不如王氏的。有一次,嚴監生偶然發現王氏生前攢下的私房錢,不由悲痛欲絕,愈發思念亡妻的好,并是以漸漸病重。由此,我們再次看到了嚴監生深情的一面。

當然,嚴監生也不完全是一個正面形象。他雖然有十多萬兩銀子的家産,但實在太過于節儉了,節儉到非常苛刻的地步。對此,嚴監生本人曾說:四口在家裡度日,豬肉也舍不得買一斤。小兒子要吃時,在熟切店内買四錢,哄哄他就是了。此外,透過對嚴監生的其它生活細節以及對王氏生活細節的描寫,我們也不難發現吳敬梓并未把嚴監生塑造成一個完全值得肯定的人。

嚴監生臨終前豎起兩根手指,隻代表吝啬?很多國文老師都講錯了

是以,嚴監生并非一個簡單的典型形象,而是一個有着深厚内涵的複雜人物。如果我們強行将之稱為吝啬鬼,将他與夏洛克、潑留希金、阿巴貢、葛朗台并列于世界吝啬鬼之林,不僅不能為《儒林外史》增添光彩,反而會使這部偉大的古典名著的價值受到極大損害。

夏洛克、潑留希金、阿巴貢、葛朗台這些歐洲文學中的吝啬鬼可以說都是喪失人性的,尤其是在喪失錢财那一刻。夏洛克在親生女兒攜款逃跑後詛咒道:我希望我的女兒死在我的腳下,那些珠寶都挂在她的耳朵上;我希望她就在我的腳下入土安葬,那些銀錢都擺放在她的棺材裡。

潑留希金不僅瘋狂地斂财,對女兒和兒子也沒有絲毫溫情,隻有無盡的咒罵,就連給小外孫的禮物也隻是一顆紐扣。葛朗台得知女兒歐也妮把幾千法郎送給堂哥查理後,氣得剝奪了女兒的人身自由,将她關了禁閉。阿巴貢在失去1萬金币之後,不僅聲稱如果找不回金币就要去上吊,還要求絞死所有的人。

嚴監生臨終前豎起兩根手指,隻代表吝啬?很多國文老師都講錯了

和世界文壇的四大吝啬鬼相比,嚴監生無疑更具人性光輝,并非一個完全喪失人性的不折不扣的吝啬鬼。如果結合吳敬梓的生平,我們将更能體會嚴監生的不幸及作者對他的同情。

吳敬梓出生于一個官僚家庭,因伯父吳霖起老來無子而過繼其家。吳敬梓過繼到伯父家意味着能夠繼承更多的遺産,因而招到了族人的怨恨和攻讦,從小就卷進了家族糾紛的漩渦中。吳敬梓十三歲的時候,生父病故,家族中的各種沖突再次向他襲來,吳敬梓是以變得郁郁寡歡、孤獨乖僻。養父吳霖起去世之後,族人們倚仗人多勢衆提出了分家的要求,吳敬梓稱之為“兄弟參商,宗族诟谇”。孤立無援的吳敬梓在争奪遺産的過程中失敗了,他那病弱的妻子陶氏更是因不甘忍受欺淩,含恨而終。這種家族内部的财産之争造成的傷害,對吳敬梓來說可謂是切膚之痛。

嚴監生臨終前豎起兩根手指,隻代表吝啬?很多國文老師都講錯了

《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病重之際曾抱怨“終日受大房的氣”,不難看出兄弟倆關系非常差。而兄弟不和的主要原因便是金錢——哥哥嚴貢生始終觊觎着弟弟的财富。在嚴監生逝世之後,嚴貢生果然侵吞了弟弟的大部分财産。而嚴監生的兒子,卻不幸夭折了。嚴監生這個人物的悲劇性,不由上升到了極點。

為什麼說嚴監生的兒子夭折使悲劇上升到了極點呢?因為對于嚴監生來說,最為重要的不是金錢,而是兒子。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這是非常典型的傳統文化心理。嚴監生有如此多的财富卻舍不得花,為的正是自己的後人。從這個角度來看,嚴監生其實是一個非常傳統的中國人,他的節儉與奢侈都完全是出于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克己複禮。節儉是克己,奢侈地舉行葬禮則是複禮。

可是忽然有一天,嚴監生的後人徹底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他辛辛苦苦攢下的一切忽然變得沒有任何意義。《儒林外史》這部小說也是以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它開始追問永恒的哲學問題——人到底該怎樣活着,怎樣的人生才算有意義,人要如何确立自己的獨立價值?

嚴監生臨終前豎起兩根手指,隻代表吝啬?很多國文老師都講錯了

吳敬梓雕像

正如我們前面所指出的,嚴監生的悲劇并不在于他苛刻地對待自己,以緻于被人誤解為“吝啬”,而在于他所做的一切最終失去了意義。事實上,《儒林外史》中執迷于科舉的周進、範進等人也是一樣的,悲劇不在于他們本身的行為,而在于他們的行為失去了意義。

也正是因為《儒林外史》在思想方面深刻到了這樣的高度,今天的讀者依然能從中得到無限啟發。因為今天的我們依然會遇到和嚴監生、範進、周進一樣的精神困境,那就是該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該選擇怎樣的人生道路?

嚴監生臨終前豎起兩根手指,隻代表吝啬?很多國文老師都講錯了

此外,《儒林外史》除了提出具有個性解放價值的深刻問題之外,還在結尾之處通過四個俗世奇人為我們指出了一條道路。雖然小說家并沒有義務在作品中給出問題的答案,但也不得不承認《儒林外史》比《紅樓夢》更具人生指導意義。

在《儒林外史》的結尾,吳敬梓為我們展現了四位在俗世中擁有獨立人格的奇人。這四位奇人分别是會寫字的季遐年、賣火煤子的王太、開茶館的蓋寬、做裁縫的荊元。他們都有可以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長,但在這基礎上還有自己的詩和遠方。

比如荊元雖然是個裁縫,平日裡做着非常粗鄙的工作,但他一閑下來就彈琴、寫字、作詩。有人問荊元:你既要做雅人,為什麼還要做裁縫這樣不雅的工作?荊元回答道:

我們這個賤行,是祖父遺留下來的。難道讀書識字,做了裁縫,就玷污了不成?我每日尋得六七分銀子,吃飽了飯,要彈琴,要寫字,諸事都由得我。有不貪圖人的富貴,又不伺候人的顔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
嚴監生臨終前豎起兩根手指,隻代表吝啬?很多國文老師都講錯了

新版本《儒林外史》

荊元的逍遙自在,并不是因為他完全脫離塵世、遠離喧鬧,而是因為他有安身立命的本事,有着一定的經濟基礎。吳敬梓作為一個古代知識分子,能在幾百年前意識到并指出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敬佩的。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這也依然極具指導意義。

當然,《儒林外史》這本古典名著的内涵極為豐富,完全不在《西遊記》、《水浒傳》、《三國演義》、《紅樓夢》這四大名著之下,本文所指出的僅僅是冰山一角。想要深入地了解《儒林外史》,開闊眼界、豐富知識、吸取智慧、啟發思考,歡迎閱讀原著。隻需戳下方連結便可得到正版《儒林外史》,注釋詳細閱讀無障礙,中國小生就能閱讀,價格也很實惠。

《儒林外史》注釋版無障礙 ¥29.8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