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意義上,馬良的第一部攝影作品是在 2004 年創作完成的。
剛摸到相機時,他并沒有從最容易上手的人文、風光攝影入手,成長于戲劇導演與電影演員結合的家庭,他用一種帶着點戲谑又荒誕的手法為當時一起工作的夥伴們拍攝了一組肖像。這組攝影作品《我的馬戲》後來被馬良釋出在網上,一時間頗有熱度。
那是馬良第一次花 7000 多塊買了一台數位相機,也是第一次觸碰到他想要的“攝影感覺”——走一條更能表達自我的路,而不是規規矩矩紀實的路。這種帶有戲劇感的置景攝影,成為了他在藝術發展之路上的鮮明标簽。
《複刻 2016 年上海工作室》在成都當代影像館馬良個展《私人神話》中展出。
接下來的 17 年間,馬良在攝影、戲劇、電影、寫作等領域裡兜兜轉轉,每個領域都留下了他特有的痕迹。他說自己從青春期靠着荷爾蒙創作的青年,到被時間打磨成面對世界袒露溫柔的中年人,生活給他帶來了很多禮物,尤其是 46 歲那年生育的女兒。
他覺得幸福,覺得滿足,對溫馨的皈依讓他在藝術創作上也有了更豐富的源泉。再三嘗試之下,他發現攝影還是用起來最順手、最得力的表達媒介。
近兩年疫情的緣故,他有了很多時間悶頭創作,有的時候連助手都被隔離,他便一個人在工作室裡,長時間反複地琢磨置景、曝光,按快門,看底片。10 月 30 日在成都當代影像館開幕的“私人神話”個展中的大部分作品,正是誕生于這個時期。
《私人神話》展覽空間照在成都當代影像館馬良個展《私人神話》中展出。
馬良從 10 月 10 日飛到成都開始布展,這創了他最長的布展時間紀錄,可見整個展覽的複雜程度和他所花費的心思。
在成都當代影像館開展的《私人神話》,囊括了馬良 2010 年創作至今共 7 個系列的作品,其中攝影作品《你的樣子》及影像拼貼作品《世界》均為首次對外展出。展覽綜合了戲劇、影像、裝置等多種媒介,展示出馬良非常突出的跨界與多元的綜合藝術表達能力。
《你的樣子》在成都當代影像館馬良個展《私人神話》中展出。
《世界》在成都當代影像館馬良個展《私人神話》中展出。
展覽能以如此大的體量和豐富的面貌呈現,馬良非常感謝成都當代影像館創始人以及本次展覽策展人鐘維興,他說:“在成都當代影像館布展的這 20 天裡,我不僅學到了很多專業打光技巧,同時也感受到了這個團隊極高的凝聚力。特别感激策展人鐘維興,他在策展過程中給了我許多中肯的建議。”
這次合作,對策展人鐘維興來說,也是人生的全新嘗試,他從一開始到上海去參觀馬良的工作室,到後期在展覽架構下對作品進行選擇,他和馬良為了能合作呈現出好的展覽付出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在反複溝通之後,這場精緻的展覽最終拉開帷幕。
對話馬良
您和鐘維興先生是在什麼時候開始策劃這場展覽的?
馬良:2019 年,鐘維興先生創辦了第一屆金熊貓攝影獎藝術獎,當時被提名的 10 位攝影家一起做了場聯展,我是其中之一。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和鐘維興先生在上海相遇并聊了起來。他說當年我差一票就得大獎了,特别可惜。
他後來為我分析道,展覽中唯一的缺憾是布展有些問題,否則很可能第一名就是我的。“我給你來做場展覽吧,告訴你怎樣才能把布展做得更好。”就在那時,我們商量要一起做場展覽。
起初我隻想展示攝影類作品,但鐘維興先生建議說:“一定要展示你的多面性,你創作過戲劇、電影、裝置,别的攝影師可能沒有這樣的特點,你一定要多展示。”鐘先生對我的了解使得最終展覽呈現的媒介非常豐富,不僅僅是攝影。
差不多在今年初,我向鐘維興送出了展覽的初步方案。我為整場展覽畫了非常詳細的圖紙,包括每一件展品的位置。這大概是我創作生涯中最認真的一次展覽,在這個過程中我從鐘維興先生及其團隊身上學到了很多關于布展打光的知識,好的光線能煥發作品的生命力。
展覽的名稱為何叫“私人神話”?
馬良:這一名稱其實源自美國的文化學者約瑟爾夫·坎貝爾,他在描述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時說過一句話,“夢是私人的神話,而神話是公衆的夢境”。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特别感動,人生其實就是一場夢,而創作何嘗不是癡人說夢呢?所有在孤獨中探索的創作者,都需要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
我覺得“私人神話”這四個字也特别像一個從事藝術創作的人會有的一種心理狀态。試想,我們這種人如果不相信自己創作的東西是一個“私人的神話”,怎麼能有勇氣一直在這種狀态裡生活?
《私人神話》展廳中可供觀衆取閱的海報。
其實就是說,我覺得創作要有一種理想主義色彩,要保持這種似乎把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當成神話一樣對待的狀态,是以這四個字在當時深深打動了我。我跟鐘維興先生說了以後他也非常感動,我們就這樣确定了展覽的名字。
這次展覽一共呈現了 8 個單元,包括 7 組作品和 8 部紀錄片,其中有一部作品《荒謬之王》是比較早期的,其他是近期創作的,請您講講這些作品的創作故事吧。
馬良:《荒謬之王》是十年前的作品,的确和其他作品不太一樣。但這組作品很少展出。2008、2009 年那陣,中國當代藝術在歐美比較受關注,但我覺得西方人隻是帶着好奇、浮光掠影地了解中國。
那時我經常在國外旅行,參加各種藝術活動,就覺得自己像“小醜”一樣,遇到很多荒謬的事情,是以就完成了這組“荒謬之王”。這組作品放在今天這個展覽的語境裡來看,有些“跳”,但這種感覺跟作品本身給人的感覺一樣,把沉重的環境忽然打破一下,也挺好。
《荒謬之王》在成都當代影像館馬良個展《私人神話》中展出。
《事關生死的十四行詩》的創作源于新冠疫情期間發生的一個故事。2020 年 4 月份,也是疫情比較嚴重的時候,我得知自己認識的一位澳洲策展人因為新冠肺炎去世了。當時心情非常難過,十多年前我出國辦展時,英語不好,但他給了我很多幫助。
這是第一個離我生活圈很近的人因新冠肺炎去世,對我造成了非常強烈的震撼。當時我的助手也在外地隔離回不來,我就自己在工作室開始創作這部作品。我制作了一個小的裝置,放在鏡子上方,映射在鏡子裡。我想表達的是,生和死之間是相對的,因為有死亡我們生活才有意義,死亡無時不刻在我們身邊,但不要恐懼死亡。這是一個提示——我們應該活得更認真。
《事關生死的十四行詩》在成都當代影像館馬良個展《私人神話》中展出。
《你的樣子》和《上海最後一個騎士》都用到了盔甲。在前者中,我把盔甲當作是人物肖像來拍攝,用一種老式的大畫幅相機取景框作為成像邊框,我想表達的是,人和人之間因為新冠疫情,警惕而疏遠。
而國家之間也充滿了鬥争,各種沖突随時會爆發。中世紀的盔甲曾經保護過的那些肉體早就腐朽了,而盔甲依然存在,人還是脆弱如舊,依然可恥,依然道貌岸然,也無可救藥。那些沒有内容物的頭盔,空空蕩蕩,就是人類永恒的肖像。
《上海最後一個騎士》則是在我的家族“祖宅”中拍攝的。2020 年 6 月我表舅家位于上海市新閘路 418 号的上吉坊老宅,因為城市建設而開始拆除。表舅公親自命名的 “上吉坊”并非一個裡弄建築群,弄堂牌樓進去,隻有一棟三層建築。
這個曆時近百年的建築的消失,将從地圖上帶走 “上吉坊” 這個名字,也将帶走我母系家族在上海唯一的物質性記憶。在拍攝前去憑吊舊宅時,我腦海裡出現了這樣一個畫面:一個身着閃亮卻笨重的盔甲的騎士,莫名的出現,被困在這個空間裡,也被困在記憶和時間裡,他沒有具體的對手,沒有武器,如同窗前一方夕陽裡的困獸,充滿悲劇色彩。
《上海最後一個騎士》在成都當代影像館馬良個展《私人神話》中展出。
開工前三天,我在即将消失的舊宅裡拍攝了這件作品,将腦海裡的畫面準确重制了。所有曾經的榮耀,抵死浪漫的騎士,最終都會敗給時間,敗給生活的無盡消磨。這是人的命運,也是城市和記憶的歸宿。最後,我還把整個老房子上上下下拍了一遍,送給了我表舅,大家都很懷念這棟房子。
其他作品先不一一展開了,歡迎到展覽現場來觀看、體驗。
《上海最後一個騎士》裡面的形象有點像堂吉诃德,你喜歡堂吉诃德嗎?
馬良:其實我最喜歡的角色是堂吉诃德身邊的小跟班,桑丘。因為他一天到晚都很開心,并且堅定地相信自己做的事是有意義的。我也很欣賞堂吉诃德,他一直在挑戰不可能的事情,這種又浪漫又愚蠢的氣質本身不就是藝術嗎?
但我一直覺得人很難對抗時代。比如我最開始拍照時,進入拍賣市場的第一張照片是數位相機拍攝的,在那時數位相機還很少見,我覺得自己像是開創了一個時代,但技術發展得太快了,原來做導演是在膠片上剪輯,而現在大家都用手機拍影像,抖音、剪映 app 上都有非常專業的剪輯功能了。
是以有一段時間我陷入了迷茫,我曾經将近十年中所有的時間和情感都交給了攝影,但這種所謂的專業“攝影作者”好像已經沒有意義了。于是我跑去做戲劇,并花了大概三年多時間完成了一部作品。這期間,我故意一點都不碰攝影,就是想搞明白我還能怎麼拍?我這種一本正經把自己的人生交給攝影的做法還有沒有意義?
漸漸的,我做完戲劇之後,又特别懷念自己做攝影時的感覺,我還是特别喜歡攝影。于是我想明白了一點,不該把媒介看得太重。媒介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回到自己作為一個人的這個層面去創作。
《刹那》作品單元中呈現的由 8 個箱子構成的裝置,是這個作品拍攝期間曾經使用過的所有道具。
經過了一小段迷茫,您這幾年最常想的問題是什麼?
馬良:這兩年想得最多的,就是我要溫柔地生活,溫柔地對待身邊最愛的人。46 歲時,我有了女兒,父母年紀也大了。我父母是非常有意思的人,他們也是藝術家,兩個人常年喜歡旅遊,總是談笑風生的,我特别愛他們。
我年輕的時候特别叛逆,覺得人生沒什麼特别值得珍惜的東西。但這兩年我一點都不憤怒,總有一天你會覺得自己的爸爸媽媽那麼可愛,自己的家人孩子那麼可愛,我千萬不能浪費跟他們在一起的時間。
著名攝影理論家顧铮老師曾寫過一篇文章《盡情虛構》,裡面将你的作品描述為“影像虛構”,你如何看待現實與虛構之間的關系?
馬良:其實我一直不認為自己的創作是特别虛構的。顧铮老師從攝影史和整個攝影文化來看,認為我的作品是屬于虛構的,因為我用了虛構的創作手段和創意,我絕對同意這個看法。
但作為作者,我覺得自己沒有特意去虛構一個什麼,而是将我的困惑、惶恐、恐懼和各種強烈的情感表達出來,是以這個部分是很真實的。我所有的創作都是希望用盡各種手段貼近自己的内心,呈現自己的思考。
成都當代影像館馬良個展《私人神話》展覽現場。
文 / 納塔
責任編輯 / 張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