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朋友圈貼出兩條魚的照片求鑒定,我認魚很不在行,寥寥十數種而已,但恰好包括這兩種。第一條如下:

本種為青島習見,綠鳍魚(chelidonichthys kumu),鲂鮄科綠鳍魚屬。本地另産類似種短鳍紅娘魚(lepudotrigla micropterus)。差別是後者頭短,胸鳍紅色,兩者在市面上皆俗稱紅頭魚,亦有美其名曰“紅繡鞋”者。我覺得,“紅繡鞋”之名略顯詭異,我總會聯想起“一隻繡花鞋”;而“紅頭魚”也不大妥當,倫家明明從頭到尾都是紅的,為啥單把頭拎出來命名呢?
圖檔來自網絡
先不管名字的事兒吧,說說“能好怎“。坦率地說,紅頭魚得算低檔海魚,上不了啥大席面,但因其價格親民,是以也頗為廣大青島銀民所青睐。著名菜式為“紅頭魚炖豆腐”,湯色奶白,魚肉q彈,與豆腐相得益彰,鮮美不可方物。最後再撒點萬惡的香菜,紅配綠,美的哭!但這玩意兒鳍條鋒利如刺,處理時須多加小心,最好提前剪掉,不然一不留神即有血光之災,别問我怎麼知道的。
上圖攝于集市,即本文主角綠鳍魚或同屬,五元一斤。其胸鳍呈收斂狀态,是以不太容易分辨到底是哪一種,加個“或同屬”很有必要。其實真正的專家就是這樣的,隻有外行才能看一眼或僅憑一張圖就悍然定種。比如說那武昌魚,也就是團頭鲂,怎麼才能精确地鑒定?那得吃過之後,數數肋骨(也就是大刺)有幾條,有13條的才是正宗團頭鲂,不夠數的可能是赝品。
還有一條魚是這樣的,如下圖----仔細看,還是能辨認出這是一條魚的。這貨叫做黃鮟鱇,典型的深海魚類風格。深海一片漆黑,誰也看不見誰,大家随便長長就好了。
正式介紹一下,黃鮟鱇,鮟鱇科黃鮟鱇屬,俗稱“蛤蟆魚”。不要問我為什麼黃鮟鱇為什麼并不黃!表面上不黃,也可能它内心很黃。。。。。
黃鮟鱇并不是主要經濟魚類,市場上偶有出現,價格也不太高,我見過賣十塊錢三斤的。但很多人根本下不去嘴----因為實在太醜了,軟塌塌滑溜溜,猶如一灘爛泥,讓人望而生厭。但據說它的肝生食味美,系進階刺身材料。我沒吃過,不敢妄評。
鮟鱇魚經常出現在兒童科普讀物上,因為它們有兩大怪異之處。第一,鮟鱇魚背部生有鳍刺,好似一根魚竿,頂端的囊狀皮瓣擺來擺去,可以引誘附近的小魚蝦。而且還會發光,就像海底的一盞小台燈。黃鮟鱇也是有“魚竿”的,但會發光的僅限于某些種類,黃鮟鱇不行。
第二個特點就更怪了。說這個雄鮟鱇魚剛孵化出來時可以自由活動,四處逡巡尋找雌魚,一旦找到就咬住不撒嘴,時間一長便與雌魚緊密結合起來,軀體日漸萎縮,最終成為挂在雌魚身上的精囊。。。。。這種繁殖方式也确有其事,但僅限于鮟鱇目角鮟鱇目的海底大咖們,黃鮟鱇乃是鮟鱇魚中的普通群衆,沒有這種強悍的吃軟飯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