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倫的博物學》
原創系列之一百十一
圖文/林海倫
編輯/小山

近日,我和蝶友胡金波老師一起在餘姚鹿亭鄉的高山上考察蝴蝶資源。眼尖的胡老師看到葉片上有隻十分細小的怪蟲,我馬上湊近觀察發現它隻有不到2cm長,前肢很像螳螂的捕捉足,但肯定不是螳螂的一種,因為它有2對透明的翅膀。胡老師說一定是脈翅目的螳蛉,但這也是他從未在野外見過的蟲子。
在甯波的野外,脈翅目的昆蟲除了常見的草蛉和不常見的蝶角蛉、蟻蛉外幾乎沒有别的種類印象。螳蛉科的标本我也隻是在《中國昆蟲圖鑒》上見到過,想不到我們甯波也有這種非常古怪的昆蟲分布。
為了弄清楚這個螳蛉究竟是個什麼種類,我設法将其捕捉到并進行詳細的觀察。在捕捉之前拍攝了許多生态照片,我發現它在自然栖息時前肢的前臂是向下反折的,此時其後臂是位于上方的;而準備進攻時前臂則是收縮在後臂的上方。也就是說它的這個肘關節可以作360度的旋轉,而螳螂的這個關節隻能作180度的旋轉,螳螂的前臂總是位于後臂的上方,無法反折到下方的。
昆蟲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個體都是比較迷你,不借助顯微鏡來放大觀察就是無法看清其各部的細節。
在顯微鏡下,我看到這個螳蛉的頭頂處具有黑色眉狀斑,是以與眉斑東螳蛉的特征是相符的,屬于螳蛉科東螳蛉屬。這個物種在浙江省内是有分布記錄的,但在甯波是首次發現。
眉斑東螳蛉的體長約15mm。其頭部與螳螂的頭部很相似,複眼很大呈綠色,觸角呈念珠狀,長約2mm,較短,與螳螂的絲狀觸角明顯不同。頭下口式,為咀嚼式口器。前胸細長,呈棕色,4個步足均為黃色。腹部黃色并具暗色斑紋。
背部具2對透明的翅膀,前翅長約12mm。前後翅的翅脈比較相近,脈絡結構相對簡單。翅膀的外形與蜻蜓的相似,前翅較後翅略長些。前翅的主脈前緣又有細小的擴充,這個特征在昆蟲界比較罕見。每片翅翼靠近頂端處均有一個棕褐色的翅痣。當其自然休息時,翅膀收縮在腹部的背面,從正前方看左右翅呈直角狀。
據相關資料記載,眉斑東螳蛉的成蟲是以捕捉小昆蟲為生的,而其幼蟲則是寄生于蜘蛛的卵囊中,這是一種多麼有創意的生存政策啊!蜘蛛綱的種類多數具有護卵的習性,“蜘蛛抱蛋”就是對這一行為的觀察和描述,有的蜘蛛會守在卵囊邊,而有的則會随身馱着卵囊為其提供保護。螳蛉要在蜘蛛的卵囊中産卵,就必須先把護卵的親蛛幹掉,然後才能在其中産卵繁殖。這時其位于前胸下的捕捉足就是最有力的進攻武器。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在我們身邊的自然界中每每會發生讓人驚喜的現象,隻要認真地去尋找和發現。
林海倫 2020年5月26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