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丹 王發渭等肖相如頻道
導讀:今天學習任應秋先生治療中風的豨莶草二方。
任老認為,陰虛與陽虛實為中風兩大關鍵。
在識别陰虛和陽虛的兩大證中,尤當分辨陽虛證有陰盛,有陰不盛的;陰虛證中有陽盛,有陽不盛的。
陰盛者,症見寒冷,應治以重熱,陰不盛者,症見寒燥,應治以溫潤;陽盛者,症見燥熱,應治以涼潤,陽不盛者,症見虛燥,亦應治以溫潤。
一般治療陽虛,藥取其氣,氣重在辛;治療陰虛,藥取其味,味重在酸。而總須重佐以活血。
因為陽虛必凝,不活血無以撥其機;陰虛血必滞,不活血無以通經氣,這是中風病的最吃緊處。

治驗良方
任老常用豨莶至陽湯,以治中風之陽虛證,方藥為:制豨莶草50g,黃芪15g,天南星10g,白附子10g,川附片10g,川芎5g,紅花5g,細辛2.5g,防風10g,牛膝10g,僵蠶5g,蘇木10g。
另外,用豨莶至陰湯治療中風的陰虛證,方藥為:制豨莶草50g,幹地黃15g,鹽知母20g,當歸15g,枸杞子15g,炒赤芍29g,龜闆10g,牛膝10g,甘菊花15g,郁金15g,丹參15g,黃柏5g。
凡陰虛多見頭暈耳鳴,目眩少寐,突然舌強語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兩手握固,肢體強直,時抽搐,面赤身熱,煩躁不甯,甚則突然昏迷,言語失利,尿閉便秘等。
可用豨莶草合大補陰丸以滋養腎髒虧損之陰精為主,并以當歸、枸杞子、牛膝溫養陰經外洩之氣,赤芍、郁金、丹參、甘菊花以活血平肝,庶幾陰精複,陽氣固,火自甯,風可息矣。
驗案舉隅
患者,男,56歲,農民。就診日期為1975年11月9日。
先患頭暈,繼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牙關緊閉,面白唇暗,口角流涎,左半身癱瘓,四肢不溫,口眼歪斜。
曾在縣醫院救治,牙關松動,仍呈半昏迷狀态,兩側瞳孔大小不等,對光反射減弱,診斷為“腦出血”(内囊出血)。
邀任老會診,診其脈浮細而弦,舌淡苔薄。
陽虛諸證頗著而又偏于左半身,遂診斷為元陽虛損,盛陰閉塞清竅。
先處以辛溫開竅法,用細辛5g,煎湯化開蘇合香丸5g,灌服,3小時内灌服2次,下午3時左右,逐漸清醒,并有饑餓感。
繼用豨莶至陽東加重川附片為15g,紅花為10g。連續進本方11劑。2周左右,基本恢複正常,惟行動時左側尚有沉重感。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扶陽名家治驗良方》,趙丹丹、王發渭、魏素麗、楊建宇主編,學苑出版社出版,2009.12。本公衆号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轉載請注明出處。
封面圖來源于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