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愛中國高富帥,偏愛印度矮窮醜,香港首部寶萊塢電影撲得冤不冤

豆瓣網友,又怒了。

近日,香港首部寶萊塢電影《我的印度男友》上映之後,憤怒的網友冒着被封号的危險,直接在評論區爆粗口。

畫面不忍直視,言語不忍卒聽。

不愛中國高富帥,偏愛印度矮窮醜,香港首部寶萊塢電影撲得冤不冤

上一部讓豆瓣網友們激憤的影片,是好萊塢大片《速度與激情9》。當時的主演塞納因為不當言論,将中國觀衆的怒火燒了起來,至今還未熄滅。

哪知好萊塢闖完禍,寶萊塢又來了。果真是,天下“塢”鴉一般黑啊!

5月27日,印度導演srikishore執導,陳欣妍、成家宏、karancholia、張建聲、楊卓娜、岑珈其、喬寶寶、陳珮思、張沛樂等人主演的香港首部寶萊塢電影《我的印度男友》上映了。

不愛中國高富帥,偏愛印度矮窮醜,香港首部寶萊塢電影撲得冤不冤

看到這個電影海報,很多觀衆一直誤以為是印度片,或者最起碼也應該是一部中國香港和印度寶萊塢合作的合拍片吧,其實不是那麼回事。

第一、它的主要投資方為香港電影公司;

第二、它的主要演員是香港演員;

第三、它的拍攝地是在香港,上映區域是在香港,電影語言為粵語。

一言以蔽之,這是一部打着寶萊塢旗号的港片!

不愛中國高富帥,偏愛印度矮窮醜,香港首部寶萊塢電影撲得冤不冤

那麼,片方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據扒姐分析,無外乎有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近年來的寶萊塢電影發展迅速,在中國的影視市場上表現不俗。

中國引進印度電影,可以從七零年代的《大篷車》《流浪者》等影片開始,後來中印關系惡化,雙方的影視交流中斷;大緻在千禧年前後,雙方又恢複了影視交流。比如,這一時期中國引進了《真愛永存》(2000年)《阿育王》(2001年)《寶萊塢生死戀》(2002年)等多部印度寶萊塢電影。

之後,随着中國電影的強勢崛起,越來越多的寶萊塢電影被引進:《三傻大鬧寶萊塢》《我的名字叫可汗》《幻影車神》......

不愛中國高富帥,偏愛印度矮窮醜,香港首部寶萊塢電影撲得冤不冤

近年來,中國引進的寶萊塢電影,不僅口碑炸裂,而且票房表現不俗:《摔跤吧!爸爸》,豆瓣9.1分,票房12.99億;《神秘巨星》,豆瓣7.7分,票房7.74億;《小蘿莉的猴神大叔》,豆瓣8.5分,票房2.85億;《起跑線》,豆瓣7.9分,票房2.1億;《嗝嗝老師》,豆瓣7.9分,票房1.49億;《我的個神啊》,豆瓣8.4分,票房1.12億......光扒姐羅列的這6部印度寶萊塢電影,就在中國電影市場上收割了28億票房!

影視工作者們能不眼紅嗎?

不愛中國高富帥,偏愛印度矮窮醜,香港首部寶萊塢電影撲得冤不冤

其二、印度二字是當下的大熱詞彙,自帶流量。

現在的印度,疫情全面失控,成為了全球的“焦點”。遑論拍印度題材的電影很容易能夠引爆流量,單拿與印度有關的時評來說,成就爆款易如反掌。

港片《我的印度男友》選擇在這一敏感時期上映,引人遐想。

不愛中國高富帥,偏愛印度矮窮醜,香港首部寶萊塢電影撲得冤不冤

其三、陷入困境中的香港電影,正在尋求新的出路。

如今的香港電影已經進入了低谷期,這是不争的事實。但是很多香港電影人“病急亂投醫”,反而讓人對香港電影的未來更加擔憂。

比如,五一檔上映的《真·三國無雙》,導演周顯揚試圖将知名遊戲ip影視化,就是一次失敗的嘗試。

比如,近日熱映的《詭屋驚兇實錄3:魔旨》和《黑白魔後》,都是在“借懸疑題材大熱的東風”。

再比如,這部《我的印度男友》就是試探敏感題材,尋找新的創作方向。

不愛中國高富帥,偏愛印度矮窮醜,香港首部寶萊塢電影撲得冤不冤

但遺憾的是,香港首部寶萊塢電影《我的印度男友》撲了。

根據香港售票網站顯示,《我的印度男友》評分僅有4.9,遠遠不到及格線。

不愛中國高富帥,偏愛印度矮窮醜,香港首部寶萊塢電影撲得冤不冤

更緻命的是,《我的印度男友》上映8天,票房竟然僅有8.7萬。

不愛中國高富帥,偏愛印度矮窮醜,香港首部寶萊塢電影撲得冤不冤

那麼我們不禁問了:《我的印度男友》撲街的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這部電影三觀不正:女主竟然不愛中國高富帥,偏愛印度矮窮醜。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狗血的愛情故事:krishna (成家宏 飾) 早年跟⽗親從印度移居⾹港。他不喜歡⾹港,不喜歡讀書,不出去找工作;打架、打牌(還出老千)、撩妹;每天睡到日上三竿,等着父親來喊,起床後便和一群古惑仔們到處惹是生非......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街上撩起了已經有了一個高富帥男友的jasmine(陳欣妍 飾),沒想到,在他的死纏爛打之下竟然得手了,後來jasmine竟然執意跟高富帥男友分手,不顧父母的反對,硬是要和矮窮醜krishna在一起。最後,兩位“有情人終成眷屬”。

不愛中國高富帥,偏愛印度矮窮醜,香港首部寶萊塢電影撲得冤不冤

這都2021年了,怎麼還會有導演熱衷于拍這種“矮窮醜和白富美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劇情?問題是,想拍這種題材,你最起碼也要有一個好的“包裝”呀,香港矮窮醜娶香港白富美的故事少嗎?幹嘛偏偏找一個印度矮窮醜和中國白富美強行撮合?

不愛中國高富帥,偏愛印度矮窮醜,香港首部寶萊塢電影撲得冤不冤

其次,《我的印度男友》吸收了寶萊塢電影的“糟粕”,剔除了香港電影的“精華”。

香港電影中的愛情,一向是含蓄隐忍的,具有文藝氣質的。比如王家衛的《一代宗師》,宮二對葉問的愛,那是欲言又止、淺嘗辄止,發乎情、止于禮的。它不僅符合中國人的審美,也符合中國人的主流婚戀觀。

不愛中國高富帥,偏愛印度矮窮醜,香港首部寶萊塢電影撲得冤不冤

好了,到了《我的印度男友》中,女主奔放起來:她不僅甩掉并無原則性過錯的高富帥男友,而且還主動在計程車内激吻印度矮窮醜男友。至于親朋好友的勸阻,傳統婚戀觀的束縛,統統都被她踐踏了。

一個真敢導,一個真敢演啊!

不愛中國高富帥,偏愛印度矮窮醜,香港首部寶萊塢電影撲得冤不冤

印度片為中國觀衆所诟病的,一個是時間太長,該片整了2小時零1分;另一個是穿插的歌舞太多,電影中的大型“廣場舞”一段又一段。

不愛中國高富帥,偏愛印度矮窮醜,香港首部寶萊塢電影撲得冤不冤

很難想象一部電影能夠做得這麼極緻——剔除精華、吸取糟粕!

然後,導演的野心太大,與實力不比對。

寶萊塢電影成功的一大原因,就在于它能夠“見微知著”,深刻地反應現實問題。比如,《三傻大鬧寶萊塢》《起跑線》《調音師》《廁所英雄》這樣的電影,它們反應的都是印度現實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對準的都是某一個點,然後帶出一個面,主題的深刻性就出來。

而《我的印度男友》呢?導演啥都想拍,種族問題他也在探讨,文化差異他也在碰撞;至于電影元素,喜劇、愛情、歌舞......統統放進一部電影中,一鍋亂炖,結果觀衆自然就會“如鲠在喉”。

不愛中國高富帥,偏愛印度矮窮醜,香港首部寶萊塢電影撲得冤不冤

最後,片方向印度影視圈妥協引發中國觀衆巨大反感。

這部電影原本的名字叫做《我的男友係好差》,因為遭到了印度裔演員bitto singh hartihan的反對,片方将片名改成了《我的印度男友》。bitto singh hartihan的反對非常“無厘頭”,他認為“差”字有歧視印度人的用意,真的是“玻璃心”啊!

不過話又說回來,一部香港電影的片名為何要征求印度演員的意見?片方的做法,不僅令人遺憾,而且讓人憤怒。

不愛中國高富帥,偏愛印度矮窮醜,香港首部寶萊塢電影撲得冤不冤

但非常值得高興的是,現在的觀衆已經聰明起來了——導演胡拍、演員亂演,我就不去看!

截止扒姐下筆,《我的印度男友》上映8天、票房僅為8.7萬,今天(6月3日)香港電影院僅有28家給予了排片機會,其排片率已經接近減半了。

更令人欣慰的是,内地觀衆根本就沒機會“欣賞”這部爛片!

你說說,香港首部寶萊塢電影《我的印度男友》,它撲得是不是活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