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即将翻拍成劇”的新聞,如一石激起千層浪,震動了影迷書迷圈。
如果給《百年孤獨》寫腰封,恐怕都寫不下它的殊榮:馬爾克斯的巅峰之作/再現拉丁美洲曆史社會圖景的文學作品/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
這樣一部鴻篇巨作,誰敢來改編?
買下版權的是财大氣粗的netflix(網飛)公司,他們計劃在2021年推出西班牙語劇集。無論改編成功與否,這都是備受矚目的勇敢嘗試。
其實,這并不是馬爾克斯的作品第一次被改編,和《百年孤獨》齊名之作——《霍亂時期的愛情》,早在2007年就被改編成了電影。
在導演邁克·内威爾的謹慎操刀下,電影幾乎是對小說情節的取舍拼貼,圍繞着一段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愛情展開。
19世紀末的哥倫比亞,電報員弗洛倫蒂諾和母親一起過着拮據平靜的生活。他是一個熱愛寫詩、滿腦子浪漫主義的文藝青年。
一次偶然的送信,讓他對商人的女兒費爾明娜一見傾心,陷入了狂熱的單戀中。費爾明娜被他熾熱的情書所感動,逐漸對他産生好感。
然而好景不長,商人很快發現了女兒的異樣。在他精準運轉的頭腦中,婚姻應該用來實作階級的上移。他斬斷了女兒和窮小子之間的聯系,帶她出門遠行。
費爾明娜在故鄉的日子裡,一直收到弗洛倫蒂諾的來信,他反複訴說着自己忠貞不渝的心意。回到城市以後,費爾明娜和弗洛倫蒂諾偶然相遇于集市,她認為他并不是自己假象的那個完美幻影,失望地回絕了他。
烏爾比諾醫生闖入了費爾明娜的生活,他是商人更中意的女婿:家境殷實、彬彬有禮、擁有極高的社會地位和聲望。費爾明娜最終和醫生結婚,開始了殷實無憂的婚後生活。
另一方面,弗洛倫蒂諾陷入了愛而不得的極端清晰中,他發誓終生隻愛費爾明娜一人。他從未結婚,擁有過622個情人,私生活糜爛。
等了半個多世紀,他終于等到了醫生的去世,再次登門拜訪費爾明娜,并向她重申了自己的心意和愛情。兩個70多歲的老人,此生還有機會走到一起嗎……
無需特意點題,觀衆也能明白片名的含義。
第一層是:愛情和情愛故事的背景,是霍亂橫行的時候發生的,愛在瘟疫蔓延時。
第二層是:愛情如同一場瘟疫,一樣迅猛狂熱,一樣生死相許。
電影最大的好,恐怕還是來源于它賴以生存的原作本身。
憂郁燥熱的熱帶圖景、魔幻現實并存的拉美土地、三位主角糾纏的命運……都被予以視覺化展現,書中的時空得以延展。
主演的外貌雖然和書中描寫相差甚遠,但精湛的演技加分不少。
喬凡娜·梅索茲毆諾飾演的費爾明娜,扮相上不算特别明麗動人,但高貴冷豔的氣質拿捏得恰當好處。費爾明娜從來都不是盲目陷入愛情的少女,她始終以審時度勢的目光打量着她的戀人。
回到城市後的重逢,徹底打消了費爾明娜的愛情幻影,她冷靜決絕地與弗洛倫蒂諾分手。很難厘清她對醫生、對初戀的感情到底有多深,但她就像她的父親,總是能做出适時的選擇,讓自己過得舒坦而有尊嚴。
哈維爾·巴登則演出了弗洛倫蒂諾的執念和瘋狂。腰部之上的愛情隻有一段,腰部之下的愛情卻有600多段。
無論是他面對情人的輕佻迷亂,還是面對夫妻的忠貞純澈,都能讓觀衆信服。他說自己為費爾明娜保留了童貞,從精神層面而言,絕非虛言。
本傑明·布拉特扮演的醫生,可能是書迷們最能接受的角色。因為和前二者相比,醫生的形象比較正常。他隻需把握住恰當好處的紳士風度、理智自持的處事風格,就能輕松立起這個角色。
一般的網文改編成電視劇,都會引起衆多讀者的意難平;更何況是《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樣一部超級大ip。它的缺憾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
把400頁的小說,塞入到2個小時的電影中,絕非易事。電影的情節隻保留了書中的主要枝幹,走馬觀花般地講完了這個故事,落腳點是三角戀。
但更多書中的閑筆,無法在電影篇幅中得以展現,如:醫生精心訓練的鹦鹉、下象棋的人、熱氣球之旅等等。這些細節,恰好一筆一劃地建構了哥倫比亞的社會環境。
是以,隻浮光掠影地保留故事線的電影便面臨了一個關鍵問題:沒有魔幻現實主義感。
如何呈現滿街奔跑着饑餓的老鼠,霍亂中的城市猶如屠宰場,但來來往往的行人還是尚存希望地安心度日?如何視覺化書中的潮汐般的情欲、古典化的哀愁?
用文字組織的世界,有太大的想象空間,任憑讀者在心中摹想;用鏡頭建構的世界,卻直覺而平整,确定得不容置喙。這兩者,本就是不同的藝術形态。
倘若文本不夠完美,給予導演的空間反而更大;文本太過精巧,誰也不能去貿然改編還能兼顧讨巧。是以,三流小說往往能改編成一流影視,一流小說的影視化作品卻是處處行路難。
也許,我們應該忽略掉文學的縱深,把《霍亂時期的愛情》當做單純的愛情電影來看。
他們在二十歲的時候沒能結婚,因為他們太年輕;到了八十歲,他們還是沒能結婚,因為他們太老了。
這個故事也許沒有那麼羅曼蒂克,但講的卻是一生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