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王爰飛

作者在研讨會上發言。
彙報幾點讀過《月滿昆侖》的體會。
第一點,這是一本承載着作者的深厚情感,讓人共情的有溫度的書。
讀這本《月滿昆侖》,對我來說是在傾聽一場充滿智慧與情感的講述,作者的經曆、眼界、學識,在書中波瀾疊起,給人以很大撞擊和感悟。實話說,這本書讀得比較苦,好些次掩卷閉目,為書中的場景或言語所打動。比如一開篇的《清明憶父》和《中秋憶母》,情感真誠,言語樸實,令人動容。在父親病重之際作者遭遇了忠孝兩全的嚴峻考驗:癌症晚期的“父親已經無法走路,弟弟扶他靠在門框相送,隻有止不住的淚水流淌。作者怕自己邁不開腿,俯身給父親磕了三個頭,不敢多看父親一眼,淚流滿面地哽咽着出了家門。半個多月後,父親走了。曾經沒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這次又因緊急戰備沒能見到父親最後一面,但作者相信,在天有知的父母一定能了解,他們臨終時作者不能守靈祭拜、披麻戴孝,在新疆守防則是另一種方式的盡孝,而且是包含着為國盡忠的大孝。”而母親在艱難時世說的那句“隻要娃吃上商品糧,媽死了眼睛也能合上”所折射的父母對兒女的滴血之情,令人掩卷下淚。
不由自主就想到自己的父親,他在臨終時自己因為工作遠在他鄉而未能盡孝。若幹年來身邊戰友好些都都遭遇過類似情形,那些想起就閉目難言、精神抽搐的場景是我們在忠孝大節上永遠的痛楚。可能這就是軍人這兩個字自帶的蘊含吧。是以我覺得這是一本引人回望、與之共情的書。
任何曆史都是所有個人曆史的總和,所謂涓涓細流彙以成江海,而且無比生動真實。
《月滿昆侖》承載了若幹往昔歲月的回憶,即便是評論、雜感,其中也有衆多軍旅生活記述,讓這本書有了回憶錄的性質。作者50多年的軍旅生涯,最美好的年華都獻給了軍隊,對我們這支軍隊的情感已經融化進血液,成為生命的組成部分,。
這本《月滿昆侖》寫了對戍邊駐守的山河的熱愛,對身邊的戰友、師長、親友的真摯情感,有一種似曾相識的親切,比如《難忘初過八一節》、《月滿昆侖》、《肖勁光大将“八五抒懷”讀後》,《初登嘉峪關》等等,還有第六輯的《獨幕喜劇雜集》,裡面都充盈了作者的軍旅生活片段。
是以對于《月滿昆侖》,我首先是當作軍旅曆史記述,爾後才當成文學來讀的。我們這輩人的軍旅生活既豐富多彩,又跌宕起伏,至少當得起幾個詞彙:摸爬滾打、保家衛國、生死度外、浴血奮戰、夙興夜寐,這種過程是中國當代史和軍隊史的片段構成,也可以當成是大曆史的索引。
除了對親人的追憶,作者對過往軍旅生活和戰友之情的懷念,對馮其庸先生、季羨林、王堯、王洛賓等先生的追思,無不浸潤着作者對知識、對友情、對土地、對民族的深厚情懷,他用文字喚起了我在閱讀中的自我記憶,有時甚至觸痛了淚腺。讀這些散文,我也仿佛同他一道重新經曆了一次對父母的膜拜,對知識的敬仰,重新呼吸了一次久遠而新鮮的軍旅生活氣息。
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有句很著名的話:誰掌握了過去,誰就掌握了未來。一開始并不完全了解,後來逐漸有所意識,因為對曆史的解讀和運用實際上決定了國家或者個人的未來。可能這也就是最近國家上司人反複号召全社會都來溫習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的緣由吧。
是以我覺得,《月滿昆侖》也是一本可以當作曆史來讀的有溫度的書。
第二點,這是一本有思想和思考深度的書。
之是以說這本書我讀得苦,一是因為從中讀到了自己的情感經曆,二來是這本書比較難啃,其中有好些篇目超越了自己知識範圍,不懂。比如第二輯《以賢為策》、第三輯《一瞥萬象》和第四輯《書卷盈懷》,作者憶及季羨林先生的《哲人歸大夜,千古傳圭璋》,憶及孫國璋先生的《顯學後面的隐形人》,以及回憶王堯先生先生《千古藏學一宗師》,還有對書畫和文學的點評等等。實在說我對藏學、對佛教造像、對雕塑、對字畫要麼一竅不通,要麼一知半解,是以讀來實在困苦。其中的多篇作品屬于論文範疇,非具有相應專業知識難以通透,比如作者對大足石刻的觀點,“永樂金銅佛像與漢藏文化交融”、“巫文化源流與創新之管見”等等,讀過但又不懂,或者似懂非懂,淺嘗辄止。我覺得這些文論具有學術價值,把它們收入在同一本書中是否合适?是否應該考慮另外專門出輯?
寫這些文章是需要知識積累和專業鑽研的,作者在書中展現的學者風範、研究家的精神令人感佩,也引起了我過往的一樁記憶。大約是1999年,軍區召開文藝創作座談會,無非是把軍區專業文學和藝術團隊的上司和創作員,包括部分部隊的業餘創作者召集在一起,強調一下創作方向,重複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号召,鼓勵大家深入生活,寫軍區的發展變化,好人好事。這種會一般兩三年開一次,出席的最高首長一般是政治部分管副主任。可是突然政治部通知,政治部屈主任要出席。這就緊張了。按慣例首長會在會議上有個講話,對這次會議作訓示,講話稿提前由業務部門也就是宣傳部起草準備。當時我擔任宣傳部副部長,寫了提綱後交給部長,部長修改後交給屈主任,被退回來兩次,第二次退回的時候首長批了幾個字:思路還可以拓展一些。怎麽辦?于是召集了所能想到的軍區文藝方面的筆杆子,比如後來獲得茅盾文學獎的柳建偉,曾經多次為首長寫講話稿的楊景民,獲得過全國短篇小說獎的簡嘉,一起讨論研究,最後弄出了一個大約5千字的稿子報上去了。這次沒有退回來,大家都松了口氣。沒想到的是,第二天首長講話的時候拿出我們的稿子,說寫得不錯,用了心,感謝你們的努力,不過呢昨晚我在招待所住了一晚,自己寫了稿子,我要按自己思路講。這次講話可以說令人耳目一新,首長從文藝的屬性,講到文藝複興,莎士比亞,托爾斯泰,再講到中國古代戰争文學,當代軍事文藝,思路廣闊,論點紮實,言辭充滿了激情和鼓動力,與會的創作者們像是實實在在地上了一堂文藝創作方向的課,我在北校場20年,從來沒有聽過哪位首長這樣信手拈來、興之所緻談論過文藝,而且是有感而發。當時就有人悄悄說,這不是政治部主任,而是文藝評論家,有點像周揚。
果然,若幹年後,當年的首長果然成了文藝評論家和作家。如果我說早有預見是自我拔高,但我說讀到首長的這些作品并不感到意外,倒是恰如其分,作者是把自己的文學和曆史才情掩藏在了繁忙的軍務政務之後,但這些智識、這種才情之火從沒有過熄滅,猶如辛棄疾當年的詩句: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顔。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裡江山。
第三點體會是作者文字的美好、通達、圓熟。
這不光是我自己的感受,讀過作者其他作品的人大都有類似體會。前些天讀到原總政宣傳部文藝局長寫的對作者作品的的一段話,其中也用了這幾個詞彙。
《月滿昆侖》除了主題的選擇,作品的立意,謀篇布局的精到等等方面之外,作者在語言文字方面的造詣也是令人歎服的,樸實中透着典雅,感傷中蘊含力量,言語簡潔而不鋪張,修辭準确嚴謹,我覺得這既得益于作者的文學理論修養,也得益于他長期從事機關工作,當首長做批示有關。
比如55頁,“回憶像一條倒流的悠悠長溪,靜靜淌過流逝的歲月,浸潤枯萎的往事,讓人在百感交集中體悟生命的寶貴,回味事業的艱辛,尋覓精神的寄托”――《月滿昆侖》。
比如98頁寫紅學大家馮其庸先生:“疏勒的秋夜,繁星滿天,月光瀉地,偶爾傳來一兩聲遠處的犬吠,才使人意識到身處塵世。我連續幾天陪同馮先生月下漫步,馮先生的人格魅力、豐富閱曆和淵博知識,常常使我深受觸動。聯系這位學界巨擘的晚年追求和治學精神,我更加相信,雖然歲月年輪壓碎了絲綢之路上的片片綠色,滾滾黃沙掩埋了往昔的聲聲駝鈴,但祖國西域的曆史文明絕不會是過眼煙雲,在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的大道上一定能綻放出新的光彩。”
58頁,“太陽一爬上喬戈裡峰,高原更是氣象萬千。稀疏的草木在秋霜中枯萎,連同大地渾然一體,遠遠看去分不清哪是衰草哪是沙土。但大自然并未讓人們因蕭瑟的秋色而失望,與蒼茫中在高原上展開了一幅恢宏圖景”,
其他還有一些景色和人物的描寫,語言簡潔而清晰,于錦繡中含帶着生命的力度,在引起閱讀快感的同時擴充着讀者的心胸,讓人從文字中讀出自然生命的美麗。
我自己也長期從事文字工作,讀這本《月滿昆侖》讀出了自己的差距。書中涉及很多看似尋常的景物或事情,作者都賦之以情,将之寫得含蓄隽永,神韻超然,但又不是故弄玄虛,或詞彙堆砌,而是娓娓道來,平淡自然,深入人心。有些看似閑筆卻妙趣天成,看似散淡、漫不經心卻又渾然一體的白描語言,把平常的物象、場景觀察細微并寫出妙趣來,這很是不易,絕對是功夫。有句話叫“萬趣融于神思”,即萬物靜觀皆自得,這份自得,源于作者在退休之後擁有的一份超然物外的心境,一份曠達高遠的胸懷。如同瑞士作家阿米爾的那句話:“能自然寫出所見景緻的人,他的心靈一定也駐着這片風景。”我覺得是對作者這些描述的真切寫照。
這幾年除了這本《月滿昆侖》外,我還讀過作者的一些詩作,他的紀實文學《穿越硝煙的戀情》,寫蘭州軍區原政委譚友林上将與邱雲女士愛情經曆的,發表在《中國作家》雜志上,這部作品寫了動蕩歲月裡愛情遭遇的雨打風吹,和恪守堅貞的女人遭遇的不幸,一方面為前輩的奮鬥犧牲感歎不已,同時也為愛情的坎坷和錯落長長歎息,更加深了對浴血奮鬥的先輩的精神和情感認知。
另外讀過的是一本50多萬字的長篇小說《鵝頭嶺》,寫上世紀六十年代入伍的一代軍人數十年的坎坷經曆,折射了中國軍隊建國後的曆程,我覺得是小說化的軍史,也有作者的回憶錄性質。他在寫幾位軍人數十年奮鬥沉浮的時候,把筆觸深入到了他們的精神世界,他們奮鬥犧牲的内在動因,寫他們的親情、友情、愛情,也寫他們的沉浮跌宕,榮耀與蛻變,時間跨度大,人物設定多,涉及領域廣。這本書的後半部分同自己的軍中經曆重合,是以對書中的人物、場景、事件都有濃厚興趣,并因之觸發回憶,讓人久久掩卷思索。
這樣就想到幾句老話:人因思想而強大,因知識而高貴,因思考而有尊嚴。詩人華滋沃斯曾經說過:“一朵微小的花對于我可以喚起不能用眼淚表達的那樣深的思想。”作者曾經是軍區首長,但在寫作品的時候,他是借助尋常細小的東西來思考來發散的。他把對人生、對生命、對人性、對親情的了解,融入到具體物象之中,局部看似零散,整體卻是一部完整的畫卷。
作為散文和随筆的合集,這本書的也許談不上恢弘,但其中的每一篇,每一段,每個人物,都是作家情感的折射,是他不得不說,不得不寫的心中之話,有着頑強的生命意識和獨特的精神風采,有些篇章情深意切,寶愛如珍,字裡行間處處傳達着他對生活和親友故舊的真摯情感,有的篇章充滿作者對知識不盡的探索渴求,見解獨到,自成學說,有些立論我覺得是言人所未言,是可以自成一派的,他在文字中展示的觀點,他分析和看待人物的次元,是值得自己認真學習的。
我個人一大愛好就是閱讀回憶錄,通過這些回憶進入到曆史。斯蒂芬.茨威格的《人類群星閃耀時》,威廉.曼徹斯特的《光榮與夢想》等成為影響我曆史觀和寫作觀的作品,而閱讀回憶散文,尤其是軍旅題材的作品是我這些年最惬意的一件事,讀這些作品的最大好處就是你可以體驗既似曾相識卻又迥然兩樣的人生,與作者一起或歌或哭,或悲或喜,從中往往能看到自己,體味到世界上原來還有人與自己有過相同的遭遇,有過類似的苦難或者幸福。比如讀周濤的《曆史與山河同在》,項小米的《英雄無語》,江奇濤的《馬蹄聲碎》,肖克的《浴血羅宵》、朱蘇進的《引而不發》《炮陣》,以及作者的《穿越硝煙的戀情》《鵝頭嶺》《月滿昆侖》等等,每每翻開書頁都走進了曾經的歲月,同那些已經消失或者正在行進的軍旅生活融為一體。
期待作者在保重身體前提下,于花開花落、雲卷雲舒之際寫出更輝煌的作品。
2021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