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現代工業文明為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物質财富的同時,也帶來了人性的異化、個性的喪失、精神的焦慮等一系列社會、心理問題,另一方面,雖然傳統手工藝令人回味和懷念,但它賴以存在的土壤已經不存在了,不能重新扮演社會生産的重要角色。正如杭間所說:“電子的、資訊的時代已經到來,人類的物質創造在這一百年裡,超過了過去全部曆史的總和,我們的生活沒有理由不變。隻是,變化得慢的身體,與變化得太快的社會,總要産生無法解決的沖突,我們會在夜深人靜時懷念鄉土手藝的溫暖。但是,我們似乎别無選擇。”
伴随着農業文化的工業性轉變,許多實作批量化生産的傳統工藝産品,已經失去了工藝價值,面臨着要麼失傳、要麼适應現代生活方式和市場需要的尴尬狀态。當然,傳統手工藝的消失,并不等于人們不需要工藝美術,不需要精緻的生活,不需要文化情懷。工藝美術需要的,也許是一次大的蛻變。
如何清晰地辨識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尋找出适合當代的藝術形式和風格,是完成其向未來轉變的前提。傳統手工藝的精髓在于它是手工文化,重提手和手工的重要性,是阻止人們邁向異化生活邊緣的有效方式,是緩沖技術和文化的緊張狀态的最好手段之一。
從曆史上看,當工業化生産成為支配力量時,手工藝才被真正發現、真正得到重視,工業生産與手工藝,其實是一種互為依存的關系,互為價值,互為存在。當人們不再受基本物質生存的牽制時,就會賦予造物以更多的精神涵義,如編織、陶瓷、漆器等傳統技藝,在當代逐漸擺脫原來的實用目的,而适應現代審美趣味,藝術形式風格發生變異,逐漸走向現在形态,如纖維藝術、現代陶藝、現代漆藝。
這與目前大的文化背景是完全吻合的。當代社會與文化的一個突出變化,是大衆文化的興起,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廣泛向下層群眾普及,導緻審美的泛化與審美日常化,藝術生活化和生活藝術化。審美活動已經超出所謂純藝術、文學的範圍,一些新興的藝術活動,如廣告、時裝、流行歌曲、環境設計、城市規劃、房間裝修、電視連續劇等,占據了大衆文化生活中心,藝術活動的場所也從原來的美術館、音樂廳,深入到大衆的日常生活空間,如城市廣場、購物中心、超級市場、街心花園等。而這些新的藝術門類和活動空間,大部分都屬于藝術設計的範疇。
随着時代的發展,“工藝美術”已不能涵蓋所有的造物活動,外延和内涵逐漸縮小,成為“特種工藝”、“傳統手工藝”的代名詞,是以1999年高校學科目錄調整中,“工藝美術”專業被“藝術設計”所代替。是以杭間在《一個名詞的消失》中很怅然:“不管我們對工藝美術懷有多麽深厚的感情,對它作多少現代的诠釋…… 1999年在國家教育部的學科目錄中,沒有了“工藝美術”專業,一個詞彙消失了”,但同時另一個詞彙進入我們的視野,這就是藝術設計。
從大的社會文化背景看,“工藝美術”被“藝術設計”所代替,工藝美術向藝術設計的轉變,正是大衆文化日益占據主流地位,文化向下層群眾普及,引起社會深層變化的展現。一般來說,社會的變革,首先從物質文化的層面開始,然後逐漸涉及到制度層面和文化層面。“春江水暖鴨先知”,工藝美術概念的變化,正是它作為物質文化,最先感受到社會暗流的湧動,成為社會文化變革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