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策劃近20年,爾冬升為啥要重拍《三少爺的劍》?

本文發于香港電影公衆号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這大概是古龍最凝練的一句箴言。《三少爺的劍》恐怕是古龍所有故事中,最能展現這句話的那一個。

武俠,對于香港人是一種情懷。《三少爺的劍》,對于爾冬升來說,更加特别。雖然成為導演之後,爾冬升拍攝的電影多是描繪社會現實的時裝戲,但做演員時,他卻是邵氏武俠的當紅小生,成名作便是1977年上映,其首次擔綱主演的《三少爺的劍》。

那時的爾冬升隻有19歲,他飾演的角色正是三少爺——謝曉峰。

策劃近20年,爾冬升為啥要重拍《三少爺的劍》?

1977年,爾冬升版“謝曉峰”

古龍擅寫浪子。大抵每個讀過古龍的人,都不能否認這句話。陸小鳳、楚留香、李尋歡、沈浪、江小魚……這些古龍筆下最受歡迎的角色,都逃不開這兩個字。

謝曉峰,本也不過是其中之一。一個人在江湖中的宿命,誰也躲不過。是以謝曉峰在面對死亡時,腦袋裡想的不是親人和往事,而是“奪命十三劍”的第十四劍!隻因他的命早已與他的劍合為一體。 這,就是江湖。冰冷,卻又躲不開的江湖。

雖然沒有執導過古裝武俠電影,但武俠精神其實一直都出現在爾冬升的電影中。誰能說江湖不正是另一種社會呢?

策劃近20年,爾冬升為啥要重拍《三少爺的劍》?

《旺角黑夜》裡,來福與丹,一個殺手、一個妓女,正是江湖中最常見的身份,那些為了生存拼命努力地“江湖兒女”;《門徒》中,阿昆與阿力,也像是江湖中親密的師徒,雖互相挂牽,卻又各懷禍心;

策劃近20年,爾冬升為啥要重拍《三少爺的劍》?

《旺角黑夜》

等到《新宿事件》,尖銳的黑社會描寫,結尾赤裸的火并場面,都帶有着一種江湖兒女飄零的無奈,而一心隻為尋人的鐵頭,因為偷渡時丢了身份而不得不持續做黑工,為了身份一步步走上黑社會之路;柔弱膽小的阿傑,明明都已經決心洗手不撈偏門,安心做糖炒栗子過活,卻因為同伴去洗手間,幫看一會機器,而被拿來撒氣,斷了手、毀了容。 這樣的情節與古龍描述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如出一轍。

策劃近20年,爾冬升為啥要重拍《三少爺的劍》?

《新宿事件》

江湖于爾冬升,并不陌生。《三少爺的劍》這個故事,在爾冬升心中分量更重。但從導演的身份出發,對當年的版本,爾冬升并不算滿意。 重拍這件事,他策劃了近20年,在2000年前後還曾試圖找過張國榮出演。

策劃近20年,爾冬升為啥要重拍《三少爺的劍》?

後來,謝霆鋒、古天樂、彭于晏也都與“三少爺”這個角色傳出過绯聞,但因為古裝片的成本等問題,導緻該項目最終一拖再拖。

直到2014年,由香港電影的老朋友博納投資,爾冬升才得以在《我是路人甲》殺青後,一朝圓夢。4月開拍,9月殺青。最終的陣容變成了林更新飾謝曉峰,何潤東飾燕十三。然而後期特效讓爾冬升和影迷們又等了兩年。

策劃近20年,爾冬升為啥要重拍《三少爺的劍》?

關于故事,爾冬升說過,此次重拍的版本将與當年有很大不同:

“我拍完這個戲後,在20歲那年,曾經在台灣見過古龍,當時我們一起聊天,他給我講了一個跟小說、跟楚原拍的版本都完全不一樣的《三少爺的劍》,對當時的我沖擊很大,是以這一次我想試着拍出他心中的江湖。”

跟小說、跟楚原版這種都不一樣,首先便在于三少爺的命運,“在以前的版本裡,謝曉峰是自行放棄三少爺的身份成為阿吉,但是這次不一樣,我和徐克打算讓他‘無路可走’。”

故事變了,古龍的精神卻不會變。

策劃近20年,爾冬升為啥要重拍《三少爺的劍》?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八個字大抵仍将是故事的核心。誠然,原著中三少爺選擇假死,變身“沒用的阿吉”卻不能的設定,頗有戲劇性,并讓人唏噓。但“無路可走”的故事,則更會強烈突出“身不由己”的狀态。

情感線方面,1977版裡,将小麗與三少爺的情感加深,卻将慕容秋荻與三少爺之間的愛意削弱。

原著中,與三少爺有瓜葛的女人雖然數不勝數,似乎書中的每個角色都是為了凸顯謝曉峰的魅力而存在,但真切與其有情愛糾葛的卻終究隻是由愛生恨的慕容秋荻,她成立天尊,一方面是為了自己的權利欲,更主要的便是清算自己與謝曉峰之間的愛恨糾葛,但謝家并不算是慕容秋荻的目标,甚至她還請出謝曉峰的姑姑與管家,來作為自己算計後者的“幫兇”。

《三少爺的劍》終極預告

新版預告片中,天尊一句,“自今日起,武林再也沒有謝氏一族!唯我獨尊!”則顯示出,電影将沖突擴大化、尖銳化,也将相愛相殺的恨意抒發得更極緻。

另一面,新版中,小麗從妓院的頭牌變成不善打扮,隻是為了招呼特殊客人存在的尾女,将角色的坎坷與純潔突出,加上蔣夢婕與林更新的吻戲被炒,新版中,兩段愛情都将具有一定分量,電影有限的時間内,情感線如何編排同樣是看點之一。

不過無論如何,爾冬升的情懷支撐,使他定會極力做好這個故事的表達,這份新說也一定描繪着他心中的江湖與俠義風骨。

策劃近20年,爾冬升為啥要重拍《三少爺的劍》?

不管是那個19歲的少年,還是如今年近60的長者,浪漫都是爾冬升心中江湖不可磨滅的核心詞之一。他的江湖雖冷,卻更美。 雖然在故事角度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改編,但從風格上,爾冬升與楚原卻可謂一脈相承。于爾冬升來說,楚原可謂其恩師,兩人在邵氏時期,合作的武俠片多達十餘部。 在邵氏時代,楚原是一個特别的名字,他以《流星·蝴蝶·劍》開啟新派武俠之旅,但在先前《愛奴》等風月片裡,就已展現出其在布景、氛圍上的造詣。他善用亭台樓閣、小橋流水等意象,配合竹林密布、白芒大地的景象,以及不時放出的煙霧,來塑造江湖冷血之外的浪漫。楚原的棚景雖假,卻極為唯美。也許是成本有限,楚原的武俠世界并非寫實,卻偏重寫意,而他獨特的美學造詣,也成為其作品品質的保證。

策劃近20年,爾冬升為啥要重拍《三少爺的劍》?

1977版《三少爺的劍》

如今,爾冬升拍攝三少爺的成本比楚原當年高出不少,但從預告片中看來,新版的美學風格卻與老版相似,水墨畫一般的山水氤氲,孤橋隻燈、白雪茫茫,乃至角色身後遍布純色的花葉,都像是楚原當年布景的更新,更極緻、更唯美,雖有一種虛假的塑膠感,卻不失寫意與浪漫。 不過,屬于江湖的浪漫,除了風花雪月之美景,也離不開寒光血影的生死。人終有一死,江湖兒女就更是如此。他們不怕死,每一次高手對決都可能是生死的較量;但他們想決定生死,是以“你情願怎麼死?”“死在我尊重的劍下”,便成了燕十三與謝曉峰決鬥前的對話。

策劃近20年,爾冬升為啥要重拍《三少爺的劍》?

他們一生練劍,甚至直到死前還會想着劍術,畢竟“一個人若已将自己的一聲全都為劍而犧牲,臨死前怎會去想别的事!”,是以他們不僅要為自己選擇對手,更要為自己選擇一處美好的葬身之地。隻有這樣才會感到死得其所。 這種思想,其實也來源于古龍自己的生死觀,辭世後,好友們送出的48瓶xo也成為一段佳話。而77版在結尾時強行修改原著,讓謝曉峰戰勝燕十三,對于生死的浪漫格調,則一下子低了許多。

策劃近20年,爾冬升為啥要重拍《三少爺的劍》?

原著中,當謝曉峰知道自己隻有三日命時,他依舊可以完成衆人心願,促成大齡婢女與殘疾劍客的婚事;帶着醫生抛開自己的身份,花天酒地;解開旁人積累多年的仇恨。

燕十三更是在決鬥的生死刹那,選擇用“奪命十三劍”的第十五劍殺死自己,而非謝曉峰,雖赢下決鬥,卻獻出生命。之後,謝曉峰選擇斬斷雙手大拇指,從此不再用劍。此種結局,無疑是古龍對生死與虛名給予一份極緻的解讀。 徐克說“古龍的動作劍沒到劍氣已經解決問題了”,雖是應了那句“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但隻聞劍氣、不見招式,某種意義上來說,同樣是古龍的一種寫意浪漫。對于爾導來說,重拍的一大意義便是拍出古龍心中的武俠。而古龍對江湖與生死那份過度浪漫的了解,與爾冬升内心的契合度,便成為電影成功的關鍵之一。

新版電影中,“相愛相殺”的核心詞,也許正昭示着對生死的又一分解讀——因為我愛你,是以我要給你應許的歸宿。

策劃近20年,爾冬升為啥要重拍《三少爺的劍》?

江湖,少不了刀光劍影。動作設計和視效技術是武俠電影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香港新派武俠的全盛時代,國術指導,曾是香港電影産業聞名世界的一種位置,不僅有亞洲鄰國友人來學藝,同樣也有一些從香港走出的武指與其他國家合作,以及部分好萊塢影人如昆汀、rza在電影中展現香港動作片這種影響。 爾冬升也說過劇本在2000年完成時,沒有投拍的一個原因,便是因李安導演的《卧虎藏龍》橫空出世,爾導自覺,在當時并沒有其他更新的手法來拍攝好一部武俠電影,是以隻能作罷。

直到後來看到徐克導演的《龍門飛甲》,他才覺得終于有新的手法可以支撐重拍的意義。

策劃近20年,爾冬升為啥要重拍《三少爺的劍》?

《龍門飛甲》

不過3d技術卻并非爾冬升所擅長,是以他找到了徐克,甚至認為徐克就像他的師傅一樣。

并笑稱,“跟徐克導演切磋想法的過程感覺就像一場比武,我們把各自擅長的東西擺出來,然後研究如何把它們融合在一起,以及會有哪些可能性和設計,最後的結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非常刺激。”

策劃近20年,爾冬升為啥要重拍《三少爺的劍》?

技術經驗,大概是爾冬升拍攝3d武俠電影最缺乏的東西。徐克,便是這份經驗最好的補充。

作為香港新浪潮中最執着于技術嘗試的導演,徐克在拍攝完《狄仁傑》系列、《龍門飛甲》、《智取威虎山》等電影之後,對于“真3d”輕車熟路,而武俠動作片,更是徐老怪最擅長的類型,《蝶變》、《新蜀山劍俠》、《笑傲江湖》、《黃飛鴻》系列、《七劍》等等都是其各階段的武俠代表作。

策劃近20年,爾冬升為啥要重拍《三少爺的劍》?

《七劍》

古龍的小說,是徐克未曾觸碰過的。而古龍小說裡的動作都是很概念性的,劍法也好,刀法也好,都是劍光一到,事情就擺平了,對于動作設計來說,則是一大不得不克服的難題。畢竟書中可以“沒有人能看得見他們拔劍的動作,他們的劍忽然間就已經閃電般擊出”。

而電影中,如果一群人看劍都看不到的動作戲,大概無數人都會憤而離場。如果隻有一招就能結束一場決鬥,在書中,尚可描寫成段的氣氛、場景、内心,電影中卻很難呈現。

是以當年楚原拍《三少爺的劍》時,會将每一招都數出來,設計格擋與招架,拍《多情劍客無情劍》時,李尋歡用扇子打的時候,反倒比飛刀更多,“小李飛刀,例無虛發”似乎更多是扇子上寫下的浮誇字眼。

策劃近20年,爾冬升為啥要重拍《三少爺的劍》?

也正因為古龍的動作快而概念性,給影像的改編者提供了足夠的想象空間,在動作設計上,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将各自的好處融合在一起便成了創作者需要做的事。在片場,徐克和爾冬升都親自提兵器為演員們示範,力圖将最貼切的想象逼真呈現。

雖然林更新與何潤東,出演謝曉峰和燕十三遭到不少人的非議,但兩人都正當年,且不缺少拍攝動作戲的經驗,加之“聽話”的屬性也得到爾導稱贊,對于想象的還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策劃近20年,爾冬升為啥要重拍《三少爺的劍》?

不同于如今多數動作戲追求的“拳拳到肉”,《三少爺的劍》的動作依舊是崇尚着一種好看、寫意的風格。而明年也将是一個武俠片大年,徐浩峰、姜文、袁和平等人都将再戰江湖,《三少爺的劍》是否能為這波武俠電影打好頭炮,則成為其在類型角度的意義。 江湖雖冷,卻亦如夢。刀光劍影,何嘗不是男人的浪漫。

@文/ 陳輪

the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