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6月26日,著名獨立電影人本·巴倫霍茲(ben barenholtz)因病在捷克布拉格去世,享年83歲。早年經營影院期間,他開創了午夜場的放映模式;其後作為電影發行商和制作人,他憑借獨到的品味和對傑作的敏銳嗅覺,挖掘了大衛·林奇、科恩兄弟等如今在世界影壇舉足輕重的導演,堪稱是紐約獨立電影發展壯大的見證人。
本·巴倫霍茲晚年照
本·巴倫霍茲1935年10月5日出生在烏克蘭沃裡尼亞地區一個名為庫皮奇夫的小村莊。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這個原本捷克人、波蘭人和烏克蘭人五方雜處的小地方,也不可避免被卷入大時代的紛争中:借着納粹對猶太人的清洗,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在整個沃裡尼亞地區對異族展開大屠殺(關于這段曆史,可參看2016年的波蘭電影《沃倫》),本·巴倫霍茲的父親留給當時年僅七歲的他的最後一句話是——“快跑”。那一夜,生活在庫皮奇夫的一千多名猶太人中隻有十多人僥幸逃生,其中就包括了本·巴倫霍茲和他的哥哥。他們躲進了烏克蘭與波蘭交界處的密林深處,一躲就是兩年。1947年,戰争結束,兩兄弟作為難民來到美國紐約。
在美國,本·巴倫霍茲先是在大學念書,之後當過勞工,也參過軍,在西德服役。1959年,他退伍歸來,在布魯克林布爾什維克社群的雷電華電影院裡當起了副經理。九年之後,他成為曼哈頓第九大道上的埃爾金電影院(elgin cinema,現已更名為喬伊斯電影院)的經理,并将它由原本隻放新片的首輪影院,轉型為專放藝術電影和經典老片的獨立影院,放映的既有馬丁·斯科塞斯、喬納森·德米等當時紐約新銳導演的作品,也有巴斯特·基頓、d·w·格裡菲斯等早期電影大師的經典作品,更有來自安迪·沃霍爾、肯尼思·安格和喬納斯·梅卡斯等人的無法進入商業院線的實驗作品。
1970年12月17日,巴倫霍茲大膽創新,為智利鬼才導演亞曆桑德羅·佐杜洛夫斯基(alejandro jodorowsky)的第二部長片《鼹鼠》(el topo)安排了長達半年的午夜場放映,每晚一場。就此,午夜場在電影史上正式誕生。多年之後,巴倫霍茲回憶說:“當時就有行業專家問我,什麼人會在大半夜來看電影啊?你一定是瘋了。但是,僅僅兩年之後,午夜場電影已在美國所有大城市生根落地。”
因為巴倫霍茲的大膽創新,智利鬼才導演佐杜洛夫斯基的《鼹鼠》成為曆史上首部在午夜場放映的作品
《鼹鼠》的午夜場放映,吸引了大量紐約年輕人專程造訪埃爾金電影院,其中還包括當時剛搬來紐約居住的約翰·列侬。據說,他連看了三遍《鼹鼠》,最後還說服披頭士樂隊的經紀人艾倫·克萊因(allen klein)買下了該片版權,讓它走入正常放映管道,為更多觀衆所見。而巴倫霍茲馬上又選了新人導演彼得·博格丹諾維奇(peter bogdanovich)的處女作《目标》(targets)來接班,繼續埃爾金電影院的午夜場放映。
之後的幾年裡,巴倫霍茲還在午夜場放映了美國另類導演約翰·沃特斯(john waters)的争議作品《粉紅色火烈鳥》(pink flamingos)和牙買加雷鬼樂電影《不速之客》(the harder they come)。這兩部影片當時或者根本找不到願意放映的場地,或者已經公映過一輪,卻沒能獲得觀衆的認可。正是在埃爾金電影院,它們獲得了新生,奠定了如今的cult片經典的地位。
《橡皮頭》海報
與此同時,巴倫霍茲的電影野心也不再隻限于經營影院,1972年,他建立了天秤座電影發行公司,一方面引進讓·考克多、讓-皮埃爾·梅爾維爾、克勞德·夏布洛爾、貝特朗·塔維尼耶等法國導演的作品,另一邊則緻力于挖掘有潛力的新人,為他們發行作品。這裡面,就包括有大衛·林奇(david lynch)的處女作《橡皮頭》(eraserhead)、科恩兄弟的處女作《血迷宮》(blood simple)和約翰·塞爾斯(john sayles)的處女作《西卡柯七個人的歸來》(return of the secaucus seven)。可以說,對于他們,本·巴倫霍茲有着知遇之恩。
《血迷宮》海報
2010年,紐約漢普頓電影節(hamptons film festival)為巴倫霍茲舉辦緻敬晚宴,曾得到過他大力提拔的一衆電影人紛紛到場祝賀。大衛·林奇表示:“是本拯救了我的電影生命。當初為了能讓我做出更好的成片,他讓我住進他家裡;看我隻吃麥當勞、隻喝咖啡,還給我錢讓我去吃點像樣的。”而科恩兄弟中的哥哥喬爾·科恩也感激地說:“你是我們的向導,是你教會了我們要嚴肅對待自己的作品,如此一來自己也能從中獲得樂趣。”
《巴頓·芬克》海報
回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巴倫霍茲将發行公司轉售出手,自己又搖身一變,成了電影制作人。在他參與制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包括科恩兄弟的《撫養亞利桑那》(raising arizona)和《巴頓·芬克》(barton fink)、達倫·阿倫諾夫斯基的《夢之安魂曲》(requiem for a dream)等。
《夢之安魂曲》海報
人生末年,巴倫霍茲老骥伏枥,壯心不已。他再次完成轉型,當起了導演。2007年,他的處女作、紀錄片《音樂客棧》(music inn)在紐約翠貝卡電影節放上映。
巴倫霍茲的導演處女作《音樂客棧》回顧了硬波普傳奇樂隊現代爵士四重奏的曆史
影片耗費五年完成,回顧了現代爵士四重奏(the modern jazz quartet)這支硬波普傳奇樂隊的曆史。2012年的《瓦卡萊塢:烏幹達功夫電影夢》(wakaliwood: the documentary)是他的第二部導演作品,這一次他又來到了非洲烏幹達貧民窟,記錄了一群追求電影夢想的低配版動作片電影人的努力。2017年,80歲的巴倫霍茲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劇情片《阿麗娜》(alina) 。
《瓦卡萊塢:烏幹達功夫電影夢》海報
晚年,巴倫霍茲一直生活在布拉格。他終身未婚,也無子女,按其遺囑,遺産會捐獻給當地的兒童慈善基金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