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醜回魂》從在9月6号在北美上映就一舉拿下第一,并且在6日到12日整整6天一直保持第一名,14日、15日第一名,北美第36周冠軍,第37周冠軍。
本土斬下2.07億美元票房,比《速度與激情:特别行動》還多2700萬美元,全球更是斬下4.4億美元!這還是未能在中國上映的成績。

一部恐怖片,為什麼能做到比傑森斯坦森+巨石強森還高的票房呢?其實,人們對恐怖片一直有偏見,如果真正認真說的話。
恐怖片才是最有商業價值的片種,因為好奇心的欲望是無限的。
恐怖片一直在電影類型裡處于一種很特殊的情況,喜歡它的會非常喜歡,但讨厭它的會避之若浼。
而且電影制作人對于恐怖的了解不同,光是“恐怖片”這三個字,就有近乎“怨靈”“驚悚”“怪物”“喪屍”“科幻恐怖”等等十多類。
其中亞洲恐怖片的“怨靈”類心理恐怖片,可以算得上恐怖片的鼻祖,這種電影經常伴随着“吓死人”的新聞出世。
其實,得哥認為,“怨靈”類恐怖片之是以吸引人,是因為它背後的故事,猶記得停電後點起一個蠟燭講鬼故事的景象,大家圍坐在一起,面面相觑,聽着過去的故事悠悠而來,随着故事的發展心理疑惑又驚恐,最後真相大白。
就如同喜歡看刑偵紀錄片一樣,它能極大的滿足人們對陰暗面或者“迷信”的好奇心,比起電影中突然出現的恐怖畫面,故事的劇情走向,“怨靈”的由來,他背後的故事,更為吸引人。
表明上看是“怨靈故事”,其實還是講的人,講的社會。
我相信沒有人是想看那幾秒的恐怖鏡頭才愛上恐怖片的吧?最起碼我做不到。
但随着國内這種題材的漸漸消失,“怨靈片”也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視野,即便是日本南韓泰國每年依然有幾部優秀的作品出世,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類型的電影票房一般都不會太賣座,畢竟花錢去電影院找驚吓,這種消費觀還是比較少的,而且看完對膀胱也是一種極大的考驗。
完全不敢一個人去廁所有沒有。
但好奇心依然是驅動人們走進電影院的原始欲望,如何做到又“不太吓人”又“能滿足好奇心”呢?
西方的“怪物片”就來了。
在溫子仁之前,礙于文化原因,西方的恐怖片基本上是沒有和亞洲一樣的“怨靈”的,基本上都是從科學角度出發,在一段機遇巧合後産生的怪物。
諾埃爾·卡羅爾(nol carroll)在《恐怖哲學——心靈的悖論》一書中,将西方人認定的恐怖解釋為:“現在的科學證明為不可能存在的怪物,如非人類怪物、通過奇怪組合拼湊而成的畸形物、外星球的入侵者等等。”
惡心和視覺恐怖是西方恐怖元素的兩大要素,在20年代後的恐怖片裡,基本上都是一些跨物種的合體形成的奇怪生物,其中弗蘭肯斯坦就是那個年代最為著名的恐怖形象,就連現在優雅多金的吸血鬼,在早期被設計出來的時候,也是和蝙蝠一樣在下水道的肮髒怪物。
這種設定一直影響至今,也讓西方恐怖片自成一派,還孿生除了許多其他電影類系。
比如《金剛》《龍之戰》《巨齒鲨》這種以怪物為驅動的商業片,還有《範海辛》《黑夜傳說》的娛樂類型片,但隻有《黑暗侵襲》《怪形》《猛鬼街》這種小範圍的氛圍型恐怖片才算得上正統恐怖片。
恐怖片在于氛圍營造,在吓出冷汗的同時,還要讓觀衆為了螢幕前随風搖曳的主人公而擔心。
同樣的,它也要滿足觀衆的好奇心,就比如《異形》中,太空上的怪物是長成什麼樣的,它們的動作形态是怎麼樣的,他們如何捕獵,又如何繁衍,它們又是如何進化而來的,在被異形吓的戰戰兢兢的同時,我們的疑問挨個得到解答。
這就給人一種身處于文明世界之人滿滿的獵奇感,就好像小時候翻到了一本恐龍圖鑒一樣。
而上映于1982年的電影《怪形》,在歐美恐怖片史上是絕對燦爛的一章,它極大的滿足了人們的“獵奇需求”,片中的怪物造型奇特,怪力亂神創意十足,成功的把恐怖電影元素擴充到了“造型”領域。
通過這部電影歐美恐怖片曾經達到過一個新的台階,以克魯蘇文化為根本,以怪物造型滿足獵奇心發展成最大的賣點。
《怪形》截圖都不太幹淨,湊合看吧。
《養鬼吃人》《群屍玩過界》《鬼玩人》甚至是《寂靜嶺》都是這類文化的代表作之一,但有的玩的太過火了,也就沒延續下來。
雖然被扣上了“惡俗”的帽子,這類b級片隻是昙花一現,但它極大的證明了一個事實,恐怖片如果把握好量,不管是玩氛圍,還是玩造型,在保證滿足好奇心的同時,讓恐怖和電影看點達成一個平衡,它依然有可以和主流類型片一戰的能力。
多年後的《女巫布萊爾》,以新奇的視角講述了一段恐怖故事,成為影史上投資回報率最高的電影,更是說明了恐怖片的商業潛力,好奇心的欲望是巨大的。
而如今,西方的恐怖片百花齊放,各種風格融彙其中綻放着光彩。
有“東西結合”的溫子仁,他的《潛伏》《招魂》系列,無論是口碑還是票房都在西方市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能把西方的恐怖文化,用東方的神韻表現出來,不再用血漿和暴力,隻是慢慢滲透詭異的無力感,把這個半密閉空間裡塞滿了壓抑緻死的氣氛。
在觀賞溫子仁作品的時候,你會經常閃現一種“亞洲恐怖片”的錯覺,它的氛圍表現很像亞洲片,但也會享受到西方恐怖片的暢爽——怪物都是直接出來的,不廢話。
也有“自成一派”的阿裡艾斯特,其作品的邪典氣質在影史裡獨樹一格,沒有正邪對抗,也沒有血腥暴力,甚至都看不到真正的反派出現,但就是在正午陽光鋪滿大地的場景下,依然讓你感受到徹骨的涼意。
基于西方豐富複雜的“邪典野史”,他能把有關“宗教”的元素一股腦的全塞進觀衆腦子裡,一把将觀衆拉到怪力亂神的異世界,一旦接受了這種設定,你會發現這裡發生什麼都很“正常”,正常到你都懷疑自己的價值觀是否也跟着崩壞了。
這種觀影體驗很詭異,也很帶來獵奇般的快感。
而現在,這部《小醜回魂》又是新的一環,從故事層面來看,它是很經典的美國恐怖片套路,隻是一個小鎮上出現一個怪物的故事,但從恐怖元素和造型設計來看,這部電影簡直可以稱作“華麗”。
片中的小醜怪物,并不是一個隻會拿着刀子亂捅的瘋子,而是一個沒有實體的元素,他能根據受害者的恐懼變成任何樣子,也能營造幻覺,甚至恐懼越大,變的形态就越誇張,配合着出色的造型設計和鏡頭設計,得哥在半夜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都興奮的笑了出來。
這個人頭蟲子非常非常克蘇魯
劇情設定很“西方”,是很簡單的正邪對立,一群人對抗一個小醜,甚至出現了喪屍帶着小反派去搞事的設定。
但恐怖表現形式卻很“東方”,女主去老宅子遇到一個老婆婆,寒暄幾句之後,老婆婆沒了蹤影,螢幕直勾勾的看着黝黑的過道,然後就出現一個頭頂天花闆的怪物(高能預警)。
1
2
3
由于沒有實體,小醜一直在尋找幾位主角的弱點,制造恐懼逐個擊破,這種分開來的人物刻畫,順便加強角色的無助感,也很東方。
而且還穿插着極具先鋒感的科幻鏡頭,基本上整部電影都沒有平鋪直述的尿點,全程都營養滿滿,制作态度可見一斑。
最後,電影相比第一部的不同便是加入了類似娛樂片的boss大戰,一方面減弱了前半段也氛圍控制,但另一方面也讓這部電影有了更多的娛樂性,這也就是我前面所說的“降低恐怖元素,提高獵奇元素”的玩法。
盡管最後我不是很喜歡,但不得不承認,《小醜回魂》依然是我近幾年看過最好的恐怖片之一。
它沒有像《雙瞳》的懸疑氣息,情節也沒有其引人入勝,也沒有《厲鬼将映》超神般的氛圍控制,但《小醜回魂》是最能把娛樂性、恐怖性融合恰到好處的電影。
而且從恐怖造型來看,它比《寂靜嶺》要強很多。
由此可見,西方恐怖片已經進入了全新的領域,它吸取了東西方的恐怖表現形式,并且在這之上延伸出自己的市場準則,榨取更多的商業價值,不久的将來,西方恐怖片絕對能成為一大主流系列。
你覺得我說的對嗎?歡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