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味齋 醬肉是太原市的傳統名食,六味齋醬肉素以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酥爛鮮香、味美可口而著稱山西省内外。過去民間就有“不吃六味齋,不算到太原”之說,六味齋最負盛名的産品是醬肘子,在清乾隆年間即為貢品,慈禧太後為經常吃到醬肘子,特賜給送醬肘人一塊進宮腰牌,拿着這個“特别通行證”可以直入深宮無須禀報。
在1982年,六味齋的醬肘花被商業部評為優質産品,享受了地方熟肉産品的最高榮譽。1984年、1988年連續複評合格。1988年,醬肉又被評為部優産品。自1981年起醬肉、醬肘花一直被評為省優産品,此外省優産品還有排叉、醬豬頭肉,市優産品有排叉、醬豬肝、叉燒、醬大肚、醬頭肉。
六味齋醬肉肉質精良,油光閃亮,香味濃郁,肉皮焦而不硬,綿而不粘,白肉肥而不膩,紅肉瘦而不柴,食之久品餘香。
從外觀色澤看為醬紅色或紅褐色,用刀切開後,内部組織為粉紅色,口感綿爛利口,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尤其是皮軟嫩。在六味齋的傳統工藝中,醬汁純屬鹵制醬肉的老湯經濾渣熬制而成,不添加任何東西。
制作方法:
六味齋醬肉,選料嚴格,加工精細,頗有獨到之處。選肉時,一般選肉細皮薄、不肥不瘦的上等肉,按部位切成15厘米寬、24厘米長的塊。然後将洗淨的肉塊放入冷水中浸8~9小時,以去掉淤血;撈出瀝水,初煮1一1.5小時;煮時,每50公斤肉加鹽1.5公斤及其他佐料;初煮後将肉撈出,将湯去油過籮,然後将肉塊放在鍋内碼好,加上裝有桂皮、八角、茴香、花椒、生姜、砂仁、豆蔻、香葉等佐料的紗袋,把鍋蓋嚴,加湯蒸煮;煮好後将肉塊放在大盤中晾涼,再用刷子把湯汁抹到肉皮上,方為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