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方觀承:曾自南方至齊齊哈爾往返七次,曆經江湖風雨,終成大業

作者:蔔奎故事

作者:王新弟

方觀承:曾自南方至齊齊哈爾往返七次,曆經江湖風雨,終成大業

眼瞅着祖父方登峄與父親方式濟五花大綁的被帶走了,幼年的方觀承親曆了一場以往僅僅從父輩口中向他講述過的劫難。高祖、曾祖方孝标與方拱乾,五十年前因一場莫須有的科場舞弊案被流放至甯古塔,而這次祖父與父親又因《南山集》案被流放至蔔奎(今黑龍江齊齊哈爾)。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四代均遭發配守邊,如此身世與命運,可謂奇極!年幼的方觀承緊緊的傍着哥哥方觀永,痛徹肺腑的感受到了他們這個年齡的孩子不應該承擔的那種悲痛,一時間,他們感到是那麼的無助。

方觀承:曾自南方至齊齊哈爾往返七次,曆經江湖風雨,終成大業

滔滔嫩江

幾天前,正在做官的父親還指望觀承安心讀書,并對觀承充滿了由科舉而仕進的期待。但,一夜風雨,便吹散了他的夢幻。方觀承,也由此開始了他的跌宕人生。

家長們都被流放,家産也被沒收充公。由于年幼免于發配的方觀承兄弟成了無依無靠的孤兒,隻得到南京清涼寺寺廟中暫栖其身。

在寺廟中,方觀承兄弟含淚度日,備嘗艱辛,但方觀承最想念的還是祖父和父親。他鼓足勇氣,向長老提出請求,允許他倆前往邊疆探望長輩。長老念及二人年 幼,盡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極力勸阻。方觀承則懇求說:“祖父、父親遙在天涯,對家中親人望眼欲穿,我們若能前往,定會增添些許慰藉。為給二老一 點安慰,我們即使受點折磨,遭受點艱難,也在所不辭。請長老恩準,讓我們啟程。”方家兄弟的義舉,感動了長老,長老送其路費,含淚目送他們踏上探親路程。

就這樣,年幼的方觀承開始了一場從江南到塞北的徒步跋涉,進行了一場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人生曆練。

方觀承:曾自南方至齊齊哈爾往返七次,曆經江湖風雨,終成大業

從南京到蔔奎,相隔着千山萬水,他們兄弟二人風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饑挨餓,攙扶相行,衣成破條,腳生老繭,有時甚至是日行幾百裡,不着一餐。患難中可見到真情,更能夠見到人格。在方觀承的漫漫旅途之間,有不少感人的故事,最為著名的就是所謂“車笠之交”。有一年,再度北上省親的方觀承正獨行在山東道上,杭州人沈廷芳與海南人陳镳恰好一同乘車趕往京都應試,這兩人看到年輕的方觀承一路随車徒步而行,衣冠欠整,勞頓疲憊,但頭角峥嵘,舉止端嚴,不由相問。交談中,沈廷芳與陳镳二人得知方觀承身世、經曆,深表同情,于是邀請他一道乘車趕路。問題是車廂狹小,僅能容兩人,于是,他們決定一路上每人輪流步行三十裡,乘車六十裡。三人就如此一路風塵到達京城。沈、陳二人與方觀承分别時,又送給方觀承新衣氈笠,以禦道途風寒。幾十年後,已經身為封疆大吏的方觀承得知沈廷芳(後官翰林院編修、禦史)、陳镳(後官雲南首府官)赴京述職途經其官邸駐地,便立即派人将沈、陳二人請到府上,故人相見萬分感慨,忍不住涕淚縱橫。一段逆旅互助奇情,流芳千古!

方觀承:曾自南方至齊齊哈爾往返七次,曆經江湖風雨,終成大業

幾個月後,他們終于見到了二老。四人抱頭痛哭之後,祖父、父親心中為自己有這樣的孝順後代頓生快慰。

方觀承:曾自南方至齊齊哈爾往返七次,曆經江湖風雨,終成大業

就這樣,在十幾年間,方觀承居然南北往返七趟。一路之上,他閱盡人間風土,曆經滄桑世故,有意無意之間,方觀承把自己由一個年幼的書生,曆練成了一個雖然年紀輕輕,但卻見多識廣、人情練達的豪士。

對于方觀承萬裡跋涉,親人重逢又惜别的經曆,其祖父方登峄均有詩記載。方登峄在《葆素齋集》中有詩雲:“知爾難來喜而來,颠連蹤迹費徘徊。······重闱望眼三年淚,懷抱今日得暫開。”做為祖父,想念孫兒又心疼孫兒的複雜情感在這首詩裡表達的撼人肺腑。

方觀承留在蔔奎侍奉祖父與父親五年時間,期間也有詩作留了下來。我以為其中最為動人的是《上元五首》中的詩句:“五年春酒侍邊沙,萬裡空增物喉嗟。······白發良宵心最苦,莫移冷月照天涯。”在這首詩裡,方觀承簡直是在哭求道:祖父與父親都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了,他們罹難的心,是最苦的,冷月啊,請停下你往邊塞移動的腳步,不要為他們二老的夢境增添凄涼了。

方觀承:曾自南方至齊齊哈爾往返七次,曆經江湖風雨,終成大業

父祖相繼在黑龍江病故之後,貧困之極方觀承,流落京城,在東華門外靠為人測字掙得住、食費用。但是金子總會有發光的時候。一日,年輕英武的滿清鐵帽子王爺福彭于上朝途中,途經東華門,驚訝于方觀承測字招牌的書法功力,停轎一談,發現方觀承是個學問見識都非同等閑的世家子弟,立即延請到府中當一個幕僚,備受禮遇。雍正十年(1732年),又被雍正皇帝發現,賜予中書銜,使一介布衣的方觀承居然一躍成了朝廷大臣,自此開始了平步青雲之路。在以後短短的十幾年的時間裡,方觀承從一個一文不名的平民百姓,不由科舉,不由軍功,最後成了獨掌一方軍政大權的封疆大吏,是乾隆朝著名的“五督臣”之一,這是非常罕見的。方觀承博學幹練,為官一任,總能造福一方,政績不勝枚舉,各地民間留存的關于清官循吏“方總督”的故事數不勝數。方觀承為官的最大成就在于治理水利方面,其思想和能力都深得乾隆的信任與嘉賞。乾隆二十八年,因天津積水,皇帝動怒,斥責方觀承未盡職守。朝廷官員聞風合議,要求将方觀承免官究責,但乾隆卻訓示要對其寬大。禦史吉夢熊、朱續經等還喋喋不休,不斷上奏章要彈劾方觀承,乾隆就直接說:“言易行難,持論者易地以處,恐未必能如觀承之勉力支援也!”

方觀承:曾自南方至齊齊哈爾往返七次,曆經江湖風雨,終成大業

方觀承為官期間十分重視棉花生産。他還根據自己長期積累的植棉經驗,于乾隆三十年繪成《棉花圖》16幅,計有布種、灌溉、耕畦、摘尖、采棉、煉曬、收販、軋核、彈花、拘節、紡線、挽經、布漿、上機、織布、練染,每圖都配有文字說明和七言詩一首,系統地說明了從植棉到成布的全過程,同時列出每道生産程式中的工藝經驗,進呈乾隆皇帝,乾隆禦筆題詩16首,備加贊許。

方觀承:曾自南方至齊齊哈爾往返七次,曆經江湖風雨,終成大業

齊齊哈爾紮龍濕地 張玉嶺 攝

縱觀方觀承的跌宕人生,誠然是他的學識準備與人生曆練的結果,但與雍正皇帝的發現與偏愛也不無關系。君無“戲”言的皇帝,其實是個個沉迷于戲。是以,他們也常常親手為人間導出一幕幕悲劇與喜劇。方家的四代人,都在他們導演的戲中充當了悲悲喜喜的角色。

方觀承:曾自南方至齊齊哈爾往返七次,曆經江湖風雨,終成大業

今天的齊齊哈爾勞動湖 洪生 攝

結束了困厄生涯而步入仕途的方觀承,在為平郡王福彭記室時,将其祖父、祖母及父母的遺骸從蔔奎移回,歸葬于桐城。他一生也著述頗豐,并有《蔔奎風土記》及《薇香集》、《燕香集》、《燕香二集》、《問亭集》、《述本堂詩》等詩文與書法作品行世。

作者系齊齊哈爾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

編輯:覃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