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物修複蹚出“匠心”之路

作者:廖昊

文物修複蹚出“匠心”之路

文物修複蹚出“匠心”之路

儀器檢測。

文物修複蹚出“匠心”之路

江口明末戰場遺址出水銀三足爐修複後。

文物修複蹚出“匠心”之路

江口明末戰場遺址出水銀三足爐修複前。

文物修複蹚出“匠心”之路

江口明末戰場遺址出水桃形金杯修複前。

文物修複蹚出“匠心”之路

江口明末戰場遺址出水桃形金杯修複後。

文物修複蹚出“匠心”之路

陶俑清理。 圖檔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編者按】

據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顯示,全國登入可移動文物達1.08億件/套,其中16%的文物為殘缺或嚴重殘缺,全國每年平均修複近萬件可移動文物。為了展示文物修複成就,促進文物修複與科技融合,推動文物修複事業高品質發展,提高文保工作的社會影響力和公衆參與度,中國文物學會等機關聯合舉辦了“2021全國十佳文物藏品修複項目推介活動”,通過征集、梳理全國文物藏品修複項目,推介一批文物藏品修複優秀案例。本次申報活動涉及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申報了93個修複項目。

10月20日,“2021全國十佳文物藏品修複項目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專家經過材料審閱、項目彙報、專家詢問、綜合評議,實名投票遴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物藏品修複項目”和“2021全國優秀文物藏品修複項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的“江口明末戰場遺址部分出水金銀器保護修複”榮獲“2021全國十佳文物藏品修複項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中心的“成都十陵鎮後蜀趙廷隐墓出土陶質文物保護修複”榮獲“2021全國優秀文物藏品修複項目”。

金銀出水

擦亮曆史光芒

一件發掘出水時已壓成扁平狀的銀碗,經文物保護從業人員巧手修複以後,人們驚喜地在碗底看見一匹線刻駿馬,它的旁邊還有兩個大字:超光。自江口沉銀考古發掘工作開展以來,為了從文物上提取更多曆史資訊,文物保護從業人員讓不少嚴重損毀的文物“起死回生”。

“江口明末戰場遺址部分出水金銀器保護修複”項目為何能獲獎?文物保護從業人員如何修文物?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從業人員魯海子向記者一一揭秘。□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平

注重“可逆性原則”

“文物醫院”開到現場

四川地區出土金銀器文物的遺址或墓葬主要有平武土司王玺家族墓地、三星堆祭祀坑、彭州宋代金銀器窖藏、金沙遺址、江口沉銀遺址等。魯海子表示,包括金銀器在内的文物保護工作注重“可逆性原則”,即采用合理的操作技術,選擇可逆性材料,對文物開展保護修複,以求未來有更優良的技術或材料時,能夠順利“撤銷”前期的保護修複材料,運用新技術、新材料起到更好的保護修複效果。

四川早期的金銀器修複工作,主要是對彭州宋代金銀器窖藏、平武土司王玺家族墓地出土文物開展保護與修複。這兩處遺址,一個是窖藏、一個是墓葬,出土文物儲存狀況相對較好,器物基本完整,個别有變形或礦化的情況。老一輩文物修複師,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借助自身豐富的金屬器修複經驗,對上述文物進行了較為全面的修複工作,同時積累了一定的金銀器保護修複經驗。

“江口沉銀遺址出水的衆多金銀器,迫切需要保護修複,這使金銀器的保護修複技術得以運用和延續。”魯海子如是總結。2017年1月,當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啟動江口沉銀考古項目時,“文物醫院”便開到現場。車内配備了便攜式x-射線熒光分析儀、木材水分檢測儀、高性能蒸汽清洗機等各種裝置,随時為出水文物提供“急診”。

兼顧文物價值與曆史價值

江口沉銀遺址作為明清時期遺址,出水文物十分特殊。發掘出土的金銀器其曆史價值之高、工藝之精美、數量之多,在全國範圍内也是少有的。遺憾的是,張獻忠掠奪這些金銀财富時,對其施以了破壞。因為這些金銀器是用作軍饷,為了在有限的空間裡裝下更多東西,那些占空間的金銀杯、碗及飾件大多被砸成扁平狀。

正是由于這批文物背後所反映的特殊曆史事件,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第一次申報修複時,有專家認為應保持原狀,不宜開展修複。随着發掘工作的逐年推進,越來越多的文物出土,其中很大部分為器型重複者,這就為開展修複工作提供了可行性。經專家多次研讨,最終确定修複方針:選取典型的、類型重複的文物開展修複,以展現更豐富的文物資訊;另一部分保持出水原狀,以反映這批文物的多舛命運。

從修複效果看,基本實作了預期的目的。以桃形金杯和銀三足爐為例,兩件器物剛發掘出水時,均呈現嚴重變形的狀态,甚至無法判斷原始器型,僅能從表面觀察到錾刻較為細緻的紋飾。

“在較為全面了解了文物基本情況後,我們開展了必要的模拟試驗,确認保護修複技術的可操作性。之後于文物本體實施保護修複技術,主要包括退火、矯形、焊接、補配、洗液浸泡、緩蝕封護等。要強調的是,分析檢測實際貫穿于整個保護修複各個環節,因為擷取文物包含的各類資訊,是我們工作的重點。”魯海子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江口沉銀遺址出水文物的保護修複工作,融合了多股力量,有來自國家博物館的金銀器保護權威,來自文物保護修複公司的進階工藝師,來自高校的科研隊伍,以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自主培養的修複隊伍。“保證項目成功的重要一點是沒有主配角的概念,大家都各盡所能、貢獻力量。”魯海子認為,多學科人才頻繁交流,不僅能豐富個人的經驗,也讓團隊更趨成熟。

古俑煥彩還原後蜀交響

單眼皮、雙眼皮、内雙、小内雙……這些後蜀的彩繪陶俑每個都不一樣,它們跟兩宋時期的風格迥異,跟如今精美卻批量生産的工藝品更是不同。鮮為人知的是,這些精美的彩繪陶俑,竟然是由許許多多的碎片拼接而成。

這些陶俑,便是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中心完成的“成都十陵鎮後蜀趙廷隐墓出土陶質文物保護修複”項目中的文物。當觀衆面對它們,也許會浮想聯翩:它背後的文物保護從業人員一定是個極其熱愛自己工作的人,修複這些陶器仿佛在跟有趣的靈魂“對話”。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平

陶俑出土 西南地區最美伎樂俑

2010年11月底,在成都市龍泉驿區十陵鎮青龍村,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修路前的文物勘探工作中,發現了一座千年前的後蜀國古墓。在主室與甬道台階處,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方墓志,墓志碎裂,但其上所刻近3000字基本完整。從墓志上的文字确定了墓主人的顯赫身份:五代後蜀宋王趙廷隐。

此次考古發掘出土陶器58箱,其中包括由5件男俑和23件女俑組成的完整彩繪貼金陶伎樂俑組合,精美的彩繪陶質庭院一套。

迄今為止,四川地區已發現的有明确紀年的五代墓葬不足10座,而趙廷隐墓是繼前蜀王建墓、後蜀孟知祥墓之後所見的儲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精美的五代墓葬,是四川五代墓葬考古的第三大發現。該墓葬中發現的伎樂俑姿态優美,服飾豔麗,是目前發現的最為精美的陶質伎樂俑組合,堪稱五代時期最珍貴的曆史文物之一。

高科技“體檢”驗出文物暗傷

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孫傑介紹,為了盡最大可能保護好趙廷隐墓出土陶器,該批文物經提取套箱後運回室内儲存,在套箱中自然陰幹,待其緩慢幹燥穩定後,再啟動整理、保護、修複工作。

在對彩繪陶器進行修複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中心用高科技手段對這批陶器進行了全面“體檢”,首先采用超景深顯微鏡、拉曼光譜、x射線熒光光譜法分析了這批彩繪陶器的彩繪結構及顔料,具體了解其彩繪工藝;然後對這批陶器的胎體組成進行測定;還采用高溫膨脹儀對典型陶俑的燒成溫度進行測定,并采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對其彩繪層膠結物質進行分析,采用x-射線探傷對陶俑結構進行分析。

一系列的高科技“體檢”,讓文物保護從業人員對趙廷隐墓出土彩繪陶器的胎體成分、燒造溫度、彩繪技藝以及傷情,都做到了心中有數。

通過x-射線探傷發現,除了已經碎裂的陶片,該墓葬出土的陶俑,有些在儲存完好的彩繪層下,都可見暗裂。這些暗裂表面的彩繪層是完整的,有可能在坯體制作或燒制過程中就已經産生,是文物儲存的安全隐患。“暗裂的發現,提示我們在文物儲存、展示、運輸過程中需要做好安全防護措施。”孫傑說。

數字化修複“煙熏痕迹”皆可保留

由于趙廷隐墓曾經被嚴重破壞,出土陶器破損嚴重,陶器碎片擾亂、移位、混雜,但器型、彩繪、紋飾又非常接近,給拼對工作造成很大困難。經過前期耐心細緻的整理工作,共拼對出陶器101件(套),其中,曾經在金沙遺址博物館2018年“考古成都──新世紀成都地區考古成果展”上展出的重要文物——雙人首蛇身陶俑“地軸”,就是由兩位修複師花了3個月時間用117片碎片拼接而成的。孫傑介紹,保護修複前的清理、拼對,厘清文物個體、數量,是對該批考古發掘出土文物進行保護修複的一個關鍵步驟。

表面硬結物問題是該批文物修複的一個難點。文物保護從業人員先用竹簽對大面積的浮土進行清理,用手術刀對能清理的硬結物進行清理,再用棉簽洗去附着泥土,用竹簽将被軟化的泥土和硬結物輕輕挑去,一點一點減薄硬結物,直至完全剔除,雖然進度較慢,但可以避免硬結物剔除時造成彩繪層的剝落。

通過三維掃描、模組化,文物保護從業人員針對文物的殘損部位進行虛拟數字化修複試驗。2017年3月,趙廷隐墓出土陶器修複工作正式開始,文物保護從業人員以精湛的技藝,針對出現嚴重剝落、空鼓以及酥粉等問題的出土陶器彩繪層進行了加強保護,對陶器上的煙熏痕迹,作為重要的曆史資訊予以保留。

修複後的彩繪陶俑栩栩如生,成為成都博物館常設展覽“花重錦官城”中最重要的展品。

【來源:四川日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