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胪鎮波美村古雪岩,從潮陽北閘沿潮揭公路(省道s234)驅車北行20餘公裡。
轉入泉塘村道西上西胪鎮波美村虎山北麓,(因地理因素制約,需借道泉塘村村道進入)達古雪岩,古雪岩依山建築,峰上青石壘壘,洞府有洞,古木遮蔭,勝景疊見。唐貞元六年(790)"亦大颠舊址也"(見明隆慶《潮陽縣志》),元至正元年(1341)之前創,宋拓建,元遭兵燹而廢,明弘治戊午(1498)科舉人、鄉賢黃用直主修,1983年(被準許開放)至1998年由住持(1985起任)釋光旭募資修葺、擴建一新,洞穴頗多,是潮陽名勝古迹、文物保護機關之一。

為什麼叫"古雪岩"呢?據說這裡除有衆多的岩洞外,以前漫山遍野生長着白梅花樹和白茶花樹,每逢冬春季節,滿山皆白,像降了瑞雪一樣,是以人們把它稱為"古雪岩"。另有一說,是大雄寶殿東北側之洞穴石牆上,盡是似雪表層而得名。
如今,這裡雖不再見成片的白梅樹和白茶樹,但仍有多株上千年樹齡的白茶花樹以及百年長青的鐵樹。
它由天然洞穴和人工建築構成,怪石嶙峋,洞府天成,綠樹成蔭,曲徑通幽。置身岩洞府内,山風習習,似古雪岩雪岩(4張)雪冷然,故世稱"古雪岩"。另有一說,是大雄寶殿洞東北側之洞穴石牆上,盡是似雪表層而故名。
據波美鄉《增修黃氏宗譜》列傳的記載,早在元至正間(1341-1368)黃氏六傳裔孫、官任廣西提點黃晦翁,曾避亂古雪岩并逝于斯,遂可遙知元代之前該岩已存在。再據光緒甲申《潮陽縣志》山川的記載,明代進士、官拜浙江提學之潮陽人林大春(别号井丹)少年時期,也曾至岩遊玩。明代鄉賢、出任長汀縣令黃用直作《古雪岩記》。
該岩倚山俯視石,天造地設。坐西南向東北,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米,是一座三進三天井,兩側廂房有四周通廊的古式梵宇。
古時岩中鐘鼓相聞,梵呗悠揚,香火甚旺。但在曆史長河中,幾經滄桑,遭火燒兵燹之禍。明弘治戊午(1498)科舉人黃用直主持重修。清末圍殲山賊,抗日時期圍殲日寇,解放後的土改事件都使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迨至"文革"時期,在極左思潮沖擊下,宅更為遭殃,被夷為平地,文物損失慘重。
經過多年來的修建,如今殿宇輝煌,亭閣挺秀,莳花遍地,寺道廣闊,佛像莊嚴,五百羅漢(各高30餘公分,泥塑)形态各異,風格奇特。還将着手籌建玉佛殿、佛教藝術館。相信古雪岩未來會更美好,法炬長明,智燈相續。
古雪岩上有豐富的曆史文化遺存,元朝異族軍隊入侵時,波美鄉人避難在岩洞裡,不少人活活餓死,留下民族苦難的血淚。而在抗日戰争時期,這裡的人民圍攻盤踞虎山哨所日寇,留下一曲抵抗外侮的英雄凱歌,因而登斯岩,勝似上一堂愛國主義的教育課。
改革開放以來,由波美鄉鄉民倡議,聘請釋光旭大師住持岩寺,重葺梵宇,塑諸佛羅漢金身,配套建僧舍齋堂,擴建藏經樓。又将陳大羽教授題镌的"超凡入聖,古岩飛雪"、清代舉人黃蓮峰題镌的"念佛"、書畫家王蘭若篆書的"别有洞天"、名僧釋茗山的"古岩飛雪"等等摩崖石刻朱丹一新。
如今,寺院占地約1.4萬平方米,寺後青嶂疊翠、怪石嶙峋,堪稱天然奇石公園。每逢節假日,汕頭市區以及周邊的遊客禮佛旅遊者衆。倘逢僧人做功課,但聞鐘鼓梵音,回蕩幽谷,頓覺心怡神爽,樂而忘歸。
古雪岩洞,門口石壁有王蘭若篆書"别有洞天"四大字刻石。步入洞内,曠若堂室。洞頂似绮窗從石縫裡透出陣陣光線。寒冬冷風襲人,故名古雪岩。黑夜蝙蝠飛翔遊弋于洞内,洞又名蝙蝠洞。兵亂之年,這裡是波美黃氏族人避難處所:"六世祖晦翁公廣西提點卒于古雪岩内","七世祖妣也卒于岩内"(見《龍陂族譜》)。明朝時這裡辟為岩寺,内設大雄寶殿,佛像莊嚴。右為石雕大龜,左為石雕麒麟,洞内山泉汩汩而出,甚為奇妙。徜徉于洞内,偶有蝙蝠掠飛,倍覺幽秘。暑季置身此間,涼風習習,沁人肺腑。
古雪岩可玩奇石,洞外的鷹鼓兩巨古如磐,搔石時用四兩力便可搖動且發響聲,妙不可言。洞外又有木魚石,狀如木魚,叩擊有聲。又有蓮花石、金星石……觀之令人稱奇。在壘壘青石中間,又有不少幽洞,其中的耕布洞傳說昔年有人在洞内織布,打錫洞則是有人在此打錫,有個岩洞裡有石眠床、石腳桶,相傳唐朝大颠祖師曾行腳至此,有的岩洞則置放石桌椅。
古雪岩曆史悠久,相傳唐朝貞元六年,中原禅宗第九代傳人大颠和尚創立靈山寺之後,又翻山十餘裡至此,開創蓮花院。至宋代,時任潮州知軍州事的黃詹,因樂潮陽之山水而落籍于潮陽創波美村,對岩洞進行開發,拓建寺舍,始稱古雪岩。到了元代,浙江鹽運提舉黃麟和廣西提點黃岩顯又相繼擴建。今岩洞内修複大雄寶殿,洞外又建三廳四天井梵宇,設圓通寶殿,寺内仍儲存清代鑄鐘一口,石腳桶一隻,龍頭"醴泉"一處,還有清代舉人黃蓮峰題刻的"念佛"二字。
建國後為禮佛需要,在古雪岩邊建起一座兩進佛堂,稱圓通寶殿。殿堂内有鑄鐘可觀賞,又有石腳桶,石雕醴泉龍頭的泉水細流如下,頗有意趣。殿堂之外,有明代名儒林大春見過的能結如荔枝大果實的古梅叢,四季楊桃。
近年岩寺又建成五層的藏經樓、涼台、石徑。信步閑遊,如值僧人做功課,但聞鐘鼓梵音,幽谷 蕩。憑欄遠眺,田園錦鏽,樓宇新屋,河山美景盡收眼底,教人心曠神怡,撫今追昔,流連忘返。
有觀音坐蓮、神象護法、巨蟒聽雷、石兔思月、青蛙望雲、青蛙聞經、将軍遠眺、神仙魚、搔石等多處石景。其中"搔石"最為怪異,二萬餘斤重磐石隻需"搔"一下便會搖動,頗具玩味。
有蝙蝠洞、穿雲洞、龍虎洞等景點。若置身洞中有種"點點雪花足下踩、絲絲冷氣腋中生"之感。
本座岩寺建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然而,這裡的岩寺之是以比較聞名,除了它的悠久曆史,更在于它構築的特色。寺院以衆多上下錯落的岩洞為基礎,按山勢的曲折起伏,建築了一系列的寺院殿堂,這是天然石洞和人工建築藝術巧妙的結合。大雄寶殿是以整塊岩石為頂的天然石室,循寶殿側台階而上,又另有岩洞。岩洞裡迥環往複而又相通,但從石洞往外俯視,又可見寺外寬闊的平原。是以,這是一處頗具特色的岩寺建築。
古雪岩是潮陽的名勝古迹之一,我早有所聞。作為一個喜愛旅遊的人而從未到過本地的這個名勝古迹,不能不說是個缺陷。古雪岩就在西胪鎮波美村的虎山,作為土生土長的本地人,而我從未登臨,更是有點說不過去。正象俗話所諷刺的:遠的長時去,近處少時來。厚此而薄彼,實是不該。
近幾年,我到過全國不少地方。一些名山大川、著名景點,自己去過之後,又多次帶别人再去,多看不厭,感到得益非淺。但也有些旅遊景點,看後覺得是徒有虛名,去了一次就不想再去了。回過頭來,發覺我們潮陽本地很多旅遊景點,不但自然風光秀美,而且文化内涵豐富。大的如海門蓮花峰、銅盂靈山寺,小的如小北岩、西岩,都是值得一看的地方。我過去舍近求遠,未能很好品味身邊的這些勝景,是走進了一個誤區。現在退休了,有時間了,就應該好好考察欣賞周圍的這些景物,加深對本地曆史文化的了解。是以,今年5月10日,我就約了三位影友同去古雪岩采風。
我們從棉城出發,沿潮揭路北行,在西胪鎮的波美村與泉塘村交界處,看到公路上就有“古雪岩”的标志牌。按照路牌的訓示往左,經過泉塘村,就看到西邊山腰的林蔭中有一處寺院,重檐庑殿,琉璃瓦頂,十分醒目。路人指點說,這就是古雪岩。
循路而行,到了山腳下有寄車處。我們寄了車,帶了器材剛要步行上山,就看到來了一部大型旅遊車,一位講潮汕話的女導遊帶了一個旅遊團到此旅遊來了。聽一位遊客說,他們來自汕頭,是來潮陽一日遊的。看來是我孤陋寡聞,許多外地遊客早已慕名前來了。
離車上山,岩寺不高,山路不陡,路随山轉,大約上行三四百步,也就到了古雪岩景區。
從景區向下眺望,視野開闊。山下萬頃良田,田園風光十分秀美。很容易讓人想起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來。附近村莊很大,新房很多,相接相連,人口應該比較密集。看來這裡是魚米之地,宜居之所,群眾比較富庶。視線向前延伸,榕江似條玉帶,蜿蜒飄過,牛田洋的稻田和魚塘收盡眼底。遠處,天地相接,江海相連。藍天麗日下,汕頭市區的高樓,以及電視塔和跨海大橋清晰可見。
轉身擡頭仰望,岩寺依山造勢,殿宇層疊,莊嚴雄偉。四周古木參天,樹林蔭翳,清靜空幽。面對此景,我的心已靜了幾分,神也清了幾分。不禁歎道:真是個參禅悟道的好地方。
沿着林蔭曲徑拾級盤旋而上,過了小蓬萊,便來到岩寺正門。門外的石碑刻有“潮陽縣文物保護機關”的标志。寺院是帶有潮汕特色的三廳四天井建築,左右分别是客堂和齋堂。建築結構緊湊,布局合理。雖然算不上規模恢宏,卻與周圍的山石自然結合,渾然一體。可以看出,寺院在重新修建的時候,十分注重原有文物和自然環境的保護。怪石如神靈仙獸,堂内院外,或坐或卧,自由栖息。古樹相依相偎,濃密成蔭,掩映裝點,讓寺院顯得更深幽甯靜。與一些岩寺亂開濫建,造成古迹被毀,廟宇堆砌湧擠,形成鮮明對比,古雪岩對古迹的保護更值得稱道。
從寺院左側的石徑上去,見有一門,門上有“古雪”兩字。邁進門去,果然洞府天然。門内門外,估計溫差至少要有5度。有人介紹說,這裡就是蓮花古院。在這個由巨石自然形成的岩洞裡,有大雄寶殿和先賢讀書處。從殿後往裡走,更有石洞大如廳堂,安有石台石凳,可供休閑避暑。置身其中,上有天窗透光,下有清泉流淌,水聲潺潺,涼風習習。稍停片刻,似覺寒雪冷然,身上的燥熱和心中的煩躁頓時全消。也許,這就是“古雪”重制了。
洞府的石壁上刻有潮籍畫壇大師陳大羽題書的“超凡入聖,古岩飛雪”;汕頭畫院原院長王蘭若題書的“别有洞天”。文化名人的題刻,如畫龍點睛,既點出了古雪岩之妙,又賦予這處景點以更厚重的文化内涵。讓人在賞景的同時,受到文化熏陶。我還看到客堂門上貼有一付對聯,“座中應有東坡客,堂上愧無佛印僧”。将“客堂”兩字這樣嵌于上下聯,尾與首相聯,且聯意與對仗之工,堪稱上乘。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古雪岩的文化不俗。
從大雄寶殿往右,又有石洞。小洞通大洞,有石徑相連。一條通往齋堂和藏經閣的曲徑,僻靜彎曲,卻能引人入勝。石徑不但有蘭草相伴,轉角石縫中還植有疏竹幾竿。身臨其境,如讀鄭闆橋詩句,“一蘭一竹一石,有節有香有骨。滿堂皆君子之風,萬古對青蒼翠色。”
後來,我們又聽了長年在此禮佛的鄭先生的介紹,古雪岩所在的虎山因山巅有奇石如觀音坐蓮而開辟為觀音山奇石公園,還送我們每人一冊公園的簡介畫冊。翻開一看,果然龍虎獅象,魚蟹龜蛇,蒼鷹靈鹫,活靈活現。更有“濟公留帽”、“八戒照鏡”、“佛缽傳世”、“海豚聞鐘”等充滿禅意的命名,讓人同感山生佛氣。
鄭先生還帶我們去遊覽了古雪岩最大的岩洞。這個岩洞大如祠堂,由一塊約有籃球場大小的巨石自然覆寫作為屋頂。四面皆有通道可以出入,裡面可容納五百餘人。聽鄭先生說,每到夏天,當地的村民都到這個洞中來納涼消暑。如此巨大的石洞,實屬少見。
歸來查閱有關資料,了解到明隆慶《潮陽縣志》中有載:古雪岩,“亦大颠舊址也”。說明唐代此處已有僧人行駐。“宋之有古雪岩,左為麟,右為龜,前臨荷池碧波,後倚蓮花石院。”其時已有較大規模。另據明朝黃煌所撰《古雪岩記》載,“前朝(元朝)幹戈起而岩谷殘,兵禍結而萬物傷”。岩寺在元代受到嚴重破壞。明代是古雪岩曆史上的鼎盛時期。潮州先賢林大春記述道:“中隐岩谷,從山嘴逡巡而下,見其内曠若堂室”。“久坐天風冷然,絕不聞山外樵斧聲。”以後又幾經興廢,現有景觀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逐漸重建起來的。遊覽古雪岩,讓我在賞景之餘,又增加了對潮汕地區曆史沿革發展情況的了解。
來源:西胪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