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北極圈,嚴寒是它的代名詞。
迎着寒風,踩着雪,廣袤的大地,銀裝素裹。遠遠的就看到七八個用雪磚壘成的圓頂屋子,獨立于這片天地。
房屋的男主人外出打獵,妻子和女兒在裡面用鹿皮縫制手套和帽子。
這就是因紐特人的一個小部落。

現在的世界已經進入高度道德文明的時期,部落文明已經退出曆史舞台,但在地球最冷的北極,還居住着一群以捕撈為生的部族,那裡生活着一群愛斯基摩人。
愛斯基摩人誕生于幾千年前,人類最後的一支遷徙大軍,他們從亞洲出發跨過白令海峽向美洲腹地遷移,途中遭到美洲印第安人的堵截,追殺。他們且戰且退,最終成功退到了北極圈。
印第安人認為他們會被凍死在這寒天雪地裡,停止了追殺。出乎意料,愛斯基摩人在北極圈奇迹的生存了下來。
因紐特人就是愛斯基摩人。“愛斯基摩”一詞來源于“eskimantik”,意思是“吃生肉的人”。愛斯基摩人是加拿大拉布拉多半島的印第安人對他們的稱呼,具有貶義,是以他們更喜歡稱呼自己為“因紐特”,其意為“人”。
他們分布在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格陵蘭的北極圈内外,分别居住在格陵蘭、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是地道地道的黃種人。體質特征與北亞人相近,皮膚多為淺黃褐色,頭發粗黑,眼睛為褐色,臉部寬平,鼻梁平直偏長而窄。但由于長期生活在極寒之地,因紐特人的樣貌逐漸發生了變化,雖然他們依然是黃種人,但和正常的亞洲人不同,他們的身體矮卻又結實,眼睛又細又小,身上有很多脂肪。讓他們更好地适應極寒之地的生存環境,更好的抵禦寒冷。
北極圈天氣寒冷,生存環境惡劣,但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因紐特人就是憑借着獨特的捕獵方式才得以生存下來。
他們在海岸邊安家落戶,有時在浮冰下進行捕獵,主要捕食鲨魚、獨角鲸、鳕魚等;有時在岸上追捕白熊、麋鹿、極地狐等。
這些動物在現代人看來非常的罕見,但在因紐特人的眼裡卻隻是他們的日常食物。
寒冷的天氣,因紐特人根本沒有辦法把生肉煮熟,而且在他們的思想觀念裡,把肉類煮熟就是在糟蹋食物,是以他們的一日三餐吃的都是生肉。
常期吃肉不吃蔬菜水果會讓人身體患上壞血病,最常失去生命。比如當年麥哲倫的船隊。
但因紐特人從來沒有因為沒吃水果和蔬菜,得過壞血病。這是因為伊紐特人不但喜歡吃生肉,還喜歡吃動物的各種内髒,内髒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他們還有一種非常特殊的食物,當貴客來臨的時候用這道菜去招待他們。這種食物需要把100多隻北極海雀塞進海豹的胃裡,再封住海豹口,把它埋在北極凍土裡,等上兩年之後再挖出來吃。
因紐特人會把捕獵得到的動物皮毛留下來,制作成衣服用來抵禦寒冷。
一天勞作之後,他們會回到自己的住所,他們的屋子一般是用雪磚壘成的圓屋頂的雪屋,也有的住石頭屋或者是泥土塊的屋子,夏天的時候會住在獸皮搭成的帳篷裡。
因紐特人的婚姻不是為了愛而結婚,而是為了生存。
部落人數不多,基本都是近親結婚,時間長了因紐特人發現近親結婚會提高生出有問題的孩子的幾率。
因紐特人為了擷取更多不同的基因,提升部落的基因多樣性,增加子孫後代的成活率,部落與部落之間女性會互相走動,過段時間再回歸自己的部落。如果有遊客過來,因紐特人也會熱烈歡迎,讓妻子好好招待。
因紐特人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一個個小小的部落,想要在北極圈如此惡劣的環境下得以繁衍生息,長久的發展,必然要有所取舍。
這些在我們看來不可思議的傳統,是因紐特人祖祖輩輩為了适應環境找到的最好的辦法。
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