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港影:郭富城和劉德華,誰才是年輕演員的理想範本?

作者:唐淚
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這個話題很有意思。

一個是華語影壇以偶像派為起點,轉型實力派演員最成功的典範。

另一個是華語影壇人氣巅峰保持最長久的傳奇偶像人物。

對于年輕演員而言,無論成為哪一個,都可以算得職業生涯的極大成功。

但如果過濾掉粉絲視角。

究竟誰才是年輕演員的理想範本?

或者說,你最想成為誰?

港影:郭富城和劉德華,誰才是年輕演員的理想範本?

第33屆金雞獎,黃曉明奪得了他的第二個金雞影帝。

記得當時有篇文章,标題是「二獲金雞影帝的黃曉明,獲獎感言如此卑微,他須走郭富城走過的路」。

而黃曉明的獲獎感言是什麼呢?

他說,「導演們,請用我吧,我要做的是成為一個百年老店。」

而文章則說,「關鍵是如何才能成為百年老店呢?答案隻有一個,走郭富城走過的路,徹底抛棄掉偶像包袱。」

從年齡上來講,比黃曉明大十二歲的郭富城确實有資格做前輩。

而這裡講的郭富城的路,是放下偶像包袱,與角色同在。

當然,演技錘煉的路途是漫長、孤寂而艱辛的,遠不是所謂“放下偶像包袱”就能夠達成目标的。

港影:郭富城和劉德華,誰才是年輕演員的理想範本?

九十年代的郭富城,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偶像派。

他一出道就光芒四射,如果不是有樣貌的優勢,很難想象有誰能夠憑借一個幾十秒的廣告就能夠爆紅,甚至發型都以其名字命名,幾乎風靡整個華語世界。進而連續三張唱片的單張銷量都超過百萬,繼而在短短兩年後,就跻身香港樂壇最巅峰的王者之列。

這個時候,他僅發行了三張國語唱片、一張舊歌精選集以及一張粵語唱片。

而在1992年和1993年兩年時間裡,公司幫他接下了十部商業電影。

其後他雖然在歌壇唱功大進,也開始選擇性接拍電影,但始終以偶像身份自居。

多年後,剛拍完電影《殺人犯》的郭富城,在鄭丹瑞的訪談節目中談起第一部《風雲》的當年舊事。

對于當時的表現,兩個人都是以「緊張」形容,很拘謹,考慮的都是公司的壓力和形象問題。

而十年後拍第二部,就開始放松和舉重若輕,郭富城說會主動找到伊健聊天,大家形成一種真正的兄弟情誼,再将之放進電影裡邊,能令觀衆真切感受。

對電影的認知與态度都截然不同。

港影:郭富城和劉德華,誰才是年輕演員的理想範本?

而在大概2000年左右,開始計劃淡出歌壇的郭富城,就影壇而言仍然在迷茫中徘徊。

《雷霆戰警》裡一絲不苟的發型,《公元2000》和《浪漫櫻花》裡飾演的都是青春偶像,對他的要求是做一個好看的偶像,盡量打得好看、舞蹈出色,至于演技的問題就談不上。

但經由《三岔口》,他學會“形象無忌”,再到《父子》中譚家明“尋求更難角色”與“注意電影細節”的教導,他突然成長。

他開始将每一部電影裡得來的經驗都放進下一部作品中,并由之尋找到了電影的樂趣,那些在旁人看來是辛苦難熬的種種事情,變成了他的甘之如饴。

三個十年,其良品率不斷拔升,這些趨勢從金像和金馬獎的提名、獎項及票房表現、觀衆口碑都能夠看得出來,他幾乎已經做到了自己「品質保證」的承諾。

從一開始的純粹偶像派,到表演的探索、嘗試,再到最終表演殿堂的登堂入室。

這當然并不是所謂「付出努力」就能夠走到如今高度的。

用前輩周潤發的話來說,「郭富城是,你每部戲都能看得到他的進步。」

莊文強說,「郭富城的表演超過了我和電影的需要。」

而郭富城在文藝類型電影的票房号召力還有待增強,這是他商業片過少帶來的弊端。

港影:郭富城和劉德華,誰才是年輕演員的理想範本?

劉德華初期表現其實并沒有郭富城那種偶像光芒。

他在早期作品中也并沒有表現出純粹“偶像”的一面,無論外貌氣質還是表演方式。

早期歌壇發展也并不順利,首張專輯銷量慘淡。

但這時候他的韌性發揮了作用,兩年後再度在樂壇進擊,逐漸站穩腳跟,從1990年開始連續三年奪得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男歌手獎,順理成章登臨天王之位。

而影壇自遇到王晶之後開始改變,大量商業娛樂片列入了他的接拍片單。

從1986年的《魔翡翠》開始到2017年的《追龍》,劉德華與王晶總共合作23次,無一例外,全數屬于商業娛樂電影。

比如《最佳損友》系列、《追女仔》系列、《整蠱專家》、《賭俠》、《賭神大亨》、《超級學校霸王》、《龍在江湖》、《賭俠1999》、《賭俠大戰拉斯維加斯》及《未來警察》,這些電影的共同點是不談内涵,但觀影愉悅性極強,簡單說,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好看。

雖然沒能為他帶來作品品質和演技的嘉獎,但優勢是票房大多極為可觀,随之而來的是持續的人氣高漲。

是以他在九十年代的影壇雖然比不了雙周一成,但可被稱做“第五大巨星”。

同時又因歌壇天王地位,兩者疊加後的人氣效應更顯強悍。

其後雖有鄭伊健和古天樂,與他路線幾乎完全一緻。

但綜合成就并不能及。

港影:郭富城和劉德華,誰才是年輕演員的理想範本?

一零年代之後,劉德華也開始表現出對劇本的謹慎。

雖然仍以商業劇本為主,但也開始嘗試一些小衆題材電影,比如《桃姐》和《失孤》。

而若就演技而言,商業片的慣性影響在他身上表現很明顯,文藝或者小衆電影所要求的深度、細節及演員的創造力,對他而言略有難度。是以《桃姐》在許鞍華的掌鏡下表現很不錯,但《失孤》及一部《解救吾先生》就未達理想。

綜合而言,他始終是屬于商業電影的演員。

商業作品有《天若有情》及《暗戰》、《門徒》等品質較高的作品,缺點就是表演和作品的同質化情況較為嚴重,這個問題當然屬于商業路線的副作用。

但人氣沒得說,一直在頂層。

是以任何路線選擇,都總會有兩面的影響。

港影:郭富城和劉德華,誰才是年輕演員的理想範本?

大浪淘沙。

及至今日,兩位皆位列華語影壇的頂級偶像。

郭富城仍在尋求新的嘗試。

劉德華開始融入内地影片。

題目所言“誰才是理想範本”,其實隻是比喻。

每個人都是驕傲獨一的魂靈。

前輩的道路。

僅供參考與借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