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邊陲三代“守邊人”的赤子之心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位于祖國西南邊陲,接壤越南,國境線長438公裡,而紅色,則是這片邊境熱土刻入骨髓的底色。
日前,記者來到位于文山州馬關縣金廠鎮的羅家坪村,十月的羅家坪周身氤氲着揮之不去的霧氣,讓人難辨來路,但在霧氣中,家家戶戶屋頂豎起的鮮紅國旗卻能給人指明方向。
在這片紅色交織中,記者見到了59歲,身着一身迷彩的羅家坪村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熊光澤。作為地道地道的羅家坪村人,從記事起他就開始跟着奶奶和父親去巡邊,算起來,如今他已是家裡第三代義務守邊員了。
當被問到這段曆史,不善言辭的熊光澤說道:“界碑是奶奶留給自己最寶貴的東西。”
熊光澤的奶奶項左弟是當地一名草藥醫生,于1950年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成為當地第一位苗族女黨員,“那時候她幾乎天天帶着村民去巡邊,隻要發現界碑被挪動,就要馬上組織人挪回去,寸土必争。”熊光澤對國境線和界碑最初的認知就是來自奶奶,小時候,他常跟着奶奶到山上一面采草藥一面巡邊,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中,他逐漸知道了什麼是國境線,什麼是界碑。
1977年時,熊光澤的父親,村裡的赤腳醫生熊炳清從日漸年老的奶奶手中接過了巡邊的接力棒。2009年父親過世後,從醫專畢業參加民兵後回村的熊光澤,又把巡邊的責任扛到了自己肩上。他說:“從小奶奶就跟我們說過,身為邊境上的人,守好邊境就是我們的責任。”
疫情發生以來,熊光澤每天都要把負責的邊境線巡邏一遍,來回20多公裡,走路需要2到3個小時的路程,對他來說已習以為常。每次巡邊,他必帶的東西裡一定少不了毛筆和紅漆,為界碑描紅補色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在他心中,界碑不隻是一個數字,更是國家的象征。
“自從實行網格化管理以來,基本每10戶就是一個網格,每個網格20天輪到一次,一次要去1天1夜,但所有村民對義務巡邊都十分熱情和積極;從前的巡邊路條件很差,常需要鑽草叢,自從修好了巡邊路,不僅可以通車,周邊的荒地也可以被利用起來了。”熊光澤說。
依靠草果、砂仁等中藥草種植,加以養豬業和外出務工等多種收入,如今羅家坪村個人所得1萬有餘。該村先後被評為“州級民族團結示範村”“省級文明村”“平安村寨”,2017年,羅家坪村被國家民委列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今後,村裡還将結合民族文化和紅色旅遊資源,通過鄉村振興,發展鄉村紅色旅遊。
從奶奶到父親,再到熊光澤自己,變的是從戰火紛擾的舊時代到安定富足的新生活面貌,不變的是三代醫者赤子之心的赤誠,是三代守邊人一如既往地堅定。
雲南網記者 張順鋆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