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異想天開的熊孩子們,去讀王爾德吧

本文看點:

王爾德一生隻寫了九篇童話,卻篇篇經典。讀他的童話作品,最好的方式是父母和孩子一起讀。在王爾德童話的每一個層面,修飾言辭或是剖析人性、犀利諷刺或是盡情想象,大人和小孩都能找到自己的契合點。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更好地讀懂王爾德童話故事中的奇思妙想,體驗美與思想的力量。

周五 | 視野

全文共4699字,閱讀時間13分鐘

在網上看到一篇介紹王爾德的文章,文後有條留言:“我記得很小的時候看過王爾德的一個童話,好像是一隻麻雀和一個王子雕塑的故事。王子讓麻雀把他身上的珠寶送給窮人,後來麻雀凍死了,王子的雕像也倒了……”

我感到有些不可思議:原來這個時代,我們已經快要遺忘王爾德了?

就像這名網友一樣,我們對于他的經典童話《快樂王子》都已經記憶不清、仿佛那是太過古老的作品了。或許就更不熟悉那為了一朵紅玫瑰而刺穿自己心髒的夜莺、那個将花園封閉起來卻備嘗孤獨的巨人,不熟悉那個無限熱愛生活最後卻心碎而死的小矮人、那個割舍了靈魂隻為和美人魚在一起的漁夫……

而我們所不熟悉的王爾德的童話,卻是世界童話花園裡無比奇異、深摯、動人的存在。

奧斯卡·王爾德,19世紀英國最偉大的作家、藝術家。他的創作生涯起源于詩歌,形成自己的風格卻是在童話。正是他的第一部童話集問世之後,人們才真正将他視為有影響力的作家。英國《典雅》雜志更将他和安徒生相提并論,說他的《自私的巨人》堪稱“完美之作”,整本童話集更是純正英語的結晶。

異想天開的熊孩子們,去讀王爾德吧

有人說王爾德的童話不容易懂,但“不容易懂”其實是大人的定義。我女兒就經常說:“媽媽,你說來聽聽啊,我懂!”

當然,孩子的“懂”和大人的“懂”,他們以為的“懂”和你認為應該有的“懂”是不一樣的。但那又怎樣,“懂”是由誰定義的呢?至少王爾德不會去定義。

王爾德一生隻寫了九篇童話,卻篇篇經典。讀他的童話作品,最好的方式是父母和孩子一起讀。在王爾德童話的每一個層面,修飾言辭或是剖析人性、犀利諷刺或是盡情想象,大人和小孩都能找到自己的契合點。

而相比之下,我更建議那些喜歡異想天開的孩子去讀一讀王爾德的童話。因為異想天開,往往意味着爆棚的想象力和豐富的感受力,也常常會受到一些“善意”的批評甚至阻撓,就像王爾德經曆過的那樣。

但是異想天開,何嘗不是我們打開人生最精彩的一種方式?

1

我總是相信,王爾德在創作童話時心中的理想讀者并不是孩子,他隻是用了特别貼近于童心童真的表達方式去傳遞他對世界的認知。而當我們帶着兒童的眼睛去閱讀這些童話,就會發現那些閃現于字句之間的美麗“寶石”,構成了讓孩子閱讀王爾德最重要的理由:

異想天開的熊孩子們,去讀王爾德吧

第一,随處可見的奇特比喻。

信手拈來的比喻能力,其實一個人觀察與聯想能力的綜合展現。而足夠“奇特”、讓人拍案叫絕的比喻,多半是出自于“異想天開”的心靈。它需要創作者敢于打破正常、拒絕陳詞濫調,對自己的獨到體驗有足夠的信心。在這一點上,王爾德堪稱表率。

他這樣描寫“快樂王子”的裝扮:

“他的脖子上圍着一根淡綠的翡翠項鍊,他的雙手像枯萎的樹葉。一條條大街看上去就像銀子鋪成的一樣,亮晶晶的,閃爍着白光;長長的冰棱如同水晶的短劍,懸挂在屋檐上。”

他這樣描寫“夜莺”的歌聲:

“夜莺對着橡樹唱起來,她的聲音宛若銀罐裡沸騰的水聲。”

他這樣描寫一隻老水鼠的尾巴:

“……就像一長條黑色印度橡膠”。

這樣的比喻不是背書背出來的,不是從别人那裡“借”過來的,而是出自于自己的觀察,結合了自己的閱曆和感受。在這樣的意象背後,我們能看到作家本人的偏好、他的生活環境、他所關注的事物方面,由此體會到從中透露出來的個性光彩。在我看來,這樣的“個性”才是比喻乃至一切修辭誕生的基礎。

第二,五感的充分打開。

翻開王爾德的童話,就像步入了一個充滿顔色、光彩、聲響的世界,讓你的五感充分打開,随着字句變得強烈而自由。

《自私的巨人》中那個可愛的大花園,裡面長着“柔嫩的青草”、“星星似的花朵”、還有一株株桃樹,在春天開出“粉紅色和珍珠白的花朵”。《少年國王》裡的小國王做了一個夢,夢中他遊蕩在“幽暗的林子裡”,看到蝰蛇沖他“咝咝地吐信”,“色彩鮮豔的鹦鹉尖叫着”飛過,還有巨大的烏龜“趴在熱烘烘的淤泥裡睡着了”……

相對于需要嚴謹理性思維的科學,文學是特别聚焦于感受力開發的。未來人類要勝過機器人,也需要注重感受力的提升和強化。但當我們的孩子沉浸在手機裡,他的五感是相對封閉的,他會忽略外面的風聲雨聲,看不到陽光灑在樹葉間的光影,就連指尖敲在螢幕上的觸感都會因反複上千上萬次而變得麻木……

在王爾德看來,這樣的世界就算科技發達、生活安逸,卻毫無美感,單調得可怕。

第三,非凡奇絕的想象世界

奇特的比喻和五感全開的表達背後,是奇絕的想象力。在一個沒有手機電腦的時代,王爾德用想象力建構了一個非凡的奇異世界。

在《漁夫和他的魂靈》中,王爾德設想了海底世界和它的居民們:美人魚所在的海族有着“綠胡須”和“毛茸茸”,他們住在琥珀的宮殿裡,那裡屋頂鋪着翡翠,地面砌着珍珠。住在懸崖邊的烏賊魚能夠“随意”制造黑夜;鹦鹉螺擁有蛋白石刻出來的小船,“揚着絲綢的帆船行駛”。還有男性的人魚,他們擅長彈奏豎琴,能夠“把大海催眠”。如果人類要與海族通婚,就必須舍棄作為人類的靈魂……

在這個文字描繪出來的“異世界”裡,一切事物都是我們熟悉而又陌生的。我們從地理、生物、氣候甚至曆史傳說等各個次元認識過大海,但文學給了我們超越現實的可能。這一片海,更加熠熠生輝,更加令人神往,這就是想象的力量。

異想天開的熊孩子們,去讀王爾德吧

除了這幾點理由之外,我們讀王爾德的童話,還因為其中蘊含着真摯的同理心和有趣的反諷。文學史上評價王爾德是“唯美主義”的代表人物,但“唯美主義”卻是一個容易引起誤解的詞,讓人覺得他好像是一個以美為尊而冷酷無情的人——事實恰恰相反,那正是他所不齒的人。他的善與美都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生活化的,讓人會心一笑,又能深深回味。

2

套用一句時下流行的話:孩子的心,能壞到哪裡去呢?在王爾德的筆下,“熊孩子”的本質不過是“孩子”。一些在大人眼裡特立獨行、異想天開的孩子,在孩子眼裡卻可能“平平無奇”,因為他們自己原本就是這樣的。

《少年國王》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小小年紀就登上國王寶座的男孩。他的“天賦異禀”就是對美的強烈感覺。是以人們經常會看到他“畢恭畢敬跪在一幅剛從威尼斯捎來的巨幅畫作前面,似乎是在宣示對某些新神的膜拜”;或是在王宮的角落裡,“像丢了魂一樣,凝視着一塊雕着阿多尼斯像的希臘寶石”。他還會花上一整夜時間,“觀察月光照在恩狄米昂銀像上的效果”……

有沒有覺得很熟悉?你的身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孩子,常常對你覺得莫名其妙的東西産生濃厚的興趣,甚至不惜“浪費”原本應該用來做作業的時間沉浸其中?

而在王爾德筆下,這些都是應當被珍惜的好奇心,是還沒有被标準化套路侵蝕前的獨到眼光。閱讀至此,其實是創造了一個你與孩子溝通的小小契機,不妨問問孩子:你在搭樂高/看動漫/玩遊戲的時候是不是也是這樣?無論他的回答如何,你都可以告訴他:專注和沉醉于一件事,本身并沒有錯,而且往往是天賦的表現,就像少年國王這樣。

更進一步,你還可以引導孩子去回想那些讓他沉迷的“細節”:少年國王癡迷于巨幅的畫作、閃光的寶石,你又是癡迷于什麼?在這樣敞開的溝通過程中,你會逐漸貼近一個孩子的心靈和認知,進而把對他的“批評”轉化為“共鳴”。

異想天開的熊孩子們,去讀王爾德吧

“熊孩子”之是以“熊”,是因為他們常常會搞點破壞,而且似乎天生“冷酷”——看看那些欺負昆蟲和小動物的男孩子們就知道了。但家長們往往忽略了,“任性”不過是“循着天性”:他們打架自私、他們調皮搗蛋,都是出自天性,不是出自惡意。而他們學會了解、學會關心、學會去愛,這卻是源于成長——在笃信天主教的王爾德看來,這正是孩子們對人性原罪的“救贖”。

《星孩兒》是一個非常動人的故事,雖然很多人會認為它宗教色彩過于濃厚,但它最終展現的其實是一個關于“成長”的故事。

主人公星孩兒是被人在森林裡發現的,那時候他被裹在一個有着金線星星圖案的鬥篷裡,而且長得非常美,以至于人們以為他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孩子,都對他極盡寵愛。後來一個看上去落魄貧苦的女人找上門來,自稱是星孩兒的親生母親,卻被傲慢虛榮的星孩兒掃地出門。

看到這裡,我曾和女兒讨論過:星孩兒把媽媽趕出了門,他接下來會怎樣?女兒非常生氣地說:他肯定會變得很窮、很醜,誰叫他那麼得意!

你看,孩子是有着樸素的是非觀、甚至懲戒意識的,我女兒的想法其實和王爾德不謀而合:在後來的故事中,星孩兒被神靈懲罰,失去了美貌。幡然醒悟的他一路艱辛漂泊,終于再度找到親身父母,并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無私與愛。

孩子在閱讀故事的過程中會領悟到成長的代價,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幫他指明這個代價,讓他知道父母會永遠包容他的錯誤、等待他的成長,就像星孩兒的媽媽、就像匹諾曹的爸爸那樣。通過這樣的閱讀,我們可以和孩子彼此靠近,互相和解。

異想天開的熊孩子們,去讀王爾德吧

3

“反諷”,這是王爾德作品中一個非常有趣且進階的特征,即使在童話中也不例外。簡單來講,文學創作中的反諷,指的是正話反說、或者反話正說,總之就是不能按照字面意思來了解其真實含義,其真實含義往往還和字面意思相反。

那麼,孩子真的看不懂反諷嗎?

王爾德才不這麼認為,他“任性”地在幾乎每一篇童話裡都大量使用反諷。《忠實的朋友》,這篇童話甚至連标題都是“反諷”的:全篇在描述的那個“忠實的”朋友,卻是一個自私自利罔顧他人、無情無義剝削成性的人。他利用别人的忠實本性、通過道德綁架占盡好處,最後害得對方家破人亡。

這樣的故事我建議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讀,一起去琢磨每句話背後的含義,享受仿佛探寶一樣的樂趣。比如,壞透了的磨坊主為了霸占鄰居小漢斯的鮮花而對他說:“真正的朋友是應該樣樣東西都共享的。”讀到這裡,我們不妨問問孩子:你覺得是這樣嗎?

大部分孩子通過簡單思考都會做出否定的回答。而在故事裡,這樣的反諷随處可見,性急的孩子們也許會一一去反駁,不斷地反駁,進而自然而然地去領會反諷的意義。

與之類似,《非凡的火箭》這篇童話同樣遍地都是“反諷”金句,而且常常以對話形式表現出來,讀來可謂妙趣橫生。

“什麼是敏感的人?”炮仗問羅馬焰火筒。

“就是一個人,因為自己長了雞眼,就老是踩别人的腳趾頭。”

“他肯定有一種真正的浪漫天性,”凱瑟琳轉輪焰火說,“因為根本沒有事情好哭的時候,他居然哭得出來。”

國王吹得很差,但是沒人膽敢當面對他說,因為他是國王。……他無論做什麼,大家都會高喊:“妙極了!妙極了!”

閱讀和領會反諷的樂趣,正在于“一下子沒看懂,想了想忍不住哈哈大笑”的瞬間。這是一種很有挑戰的表達方式,也會導緻很有挑戰的閱讀感受,很難但很有益。當孩子具備了一定閱讀興趣以後,可以讓他們有所“進階”,在王爾德的童話中去體會思考與諷刺的魅力。

異想天開的熊孩子們,去讀王爾德吧

或許,閱讀原本應當如此:“爽文”可以用來激發興趣,卻不适合給我們的大腦持續供能。隻有在豐富自由的想象表達中,我們才能鍛煉出一流的創造力;隻有在深刻犀利的反思中,我們才能建構一個更完整、理性、智慧的認知體系。

懸念疊起的故事固然吸引人,但我們、尤其是我們的孩子依然需要美與思想的力量。

正如王爾德那句流傳甚廣的名言:

we are all in the gutter,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我們都身處陰溝,但總有人在仰望星空。

作者 | 星一 複旦大學中文系碩士 人文教育實踐者、文藝評論家 曾主持開發k12人文素養類課程 擁有自己的寫作工作室

互動話題

你有沒有和孩子一起讀過什麼讓你印象深刻的童話故事?對故事有什麼了解和感悟呢?歡迎和我們留言分享你的經曆和心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