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欲望就像個無底洞,萬千金銀也難以填滿。古人一直強調,要清心寡欲,抛卻執望,卻很少人能做到。為了滿足欲望,無論是古人還是今者,總是前仆後繼,甘為金錢,名利的奴隸。是以黃石公說:“苦莫苦于多願,悲莫悲于精散。”那麼,人,該如何擺脫欲望的痛苦,從悲哀走向快樂,得到心靈的放松呢?

《素書》相傳為秦末黃石公(一個比鬼谷子還要神奇的人物)所作,全文1336字,包含了作者修身正己,為人處世,上司謀略,治國安邦的四大思想體系。被民間視為奇書,天書,也有人說素書是天下謀略第一奇書,謀略秘籍。素書的第一授予者是張良,張良在得到素書後,運用其中的智慧輔佐漢高祖劉邦定天下,于是後人稱讀《素書》“可為帝王者師”,那麼究竟有多神奇呢?
都說小謀謀事,中謀謀局,大謀謀人。這本書講的正是經營人心,以人為本,素書通篇精簡,字字珠玑,句句經典,哲學指導性非常接地氣,與其說是天書,不如說是生活中的一些大道理,也是我們生活中常見也常需要自省的修為。素書還有一個非常實際的地方就是,它指出了世人應該避免的一些行事雷區,以及應對政策。今天,我們就開始逐一來學習素書的精髓,見識一下什麼叫做真正的深謀遠慮。能學到一二,将終身受益!
經典語錄二十八:“苦莫苦于多願,悲莫悲于精散”。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欲壑難填;人世間最悲哀的事,莫過于精神離散。
“心所貪愛,不得其物;意在所謀,不遂其願。二者不能稱意,自苦于心。心者,身之主,心若昏亂,身不能清爽,精神耗散,憂悲災患自然而生。”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這是《道德經》中的一段話,意思是說: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使人眼花缭亂;嘈雜的急管繁弦使人震耳欲聾;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使人口不辨味。
我們總是讓生命承載太多的負荷,舍不得這個,舍不得那個,最終被壓垮的隻能是自己。
據說揚州有一個商人,一天他和幾個同伴乘船傳回家鄉,誰知小船到河中間的時候,突然破了,水往船裡進,眼看船就要沉了,大家都跳下船去,準備遊到對岸,但這個揚州人,雖然拼命往前遊,卻遊得很慢,同伴問他:“你遊泳技術比我們都好,為什麼今天落在我們後面。”揚州人吃力地說:“我腰上纏着銀錢,很沉,我遊不遠。”“趕緊解下來,扔掉算了。”同伴都勸他,而他卻搖搖頭,舍不得扔掉這些财物,漸漸地,他越遊越慢,幾乎要筋疲力盡了。
大家都很快地遊到了岸上,看着這個揚州人馬上就要沉下去了,于是大家沖着他大喊:“快把錢扔掉,你為什麼那麼愚蠢,連性命都保不住了,還要這些錢有什麼用?”可是他終究還是舍不得扔掉這些錢,不一會兒,他就沉下去淹死了。
一個帶着過多包袱上路的人注定不會走得快,隻有卸下身上的包袱才可能走得更快。人,有适當的欲望是一件好事,因為欲望是追求目标與前進的動力,但是,如果給自己的内心填充過多的欲望,隻會加重前行的負擔。人的貪念越多,附加在心上的負擔也就越重。對于真正享受生活的人來說,任何不需要的東西都是多餘的。适當放下是一種灑脫,是參透人性後的一種平和。
正常的欲望人人都有,少私寡欲并不是滅人欲,而是反對放縱欲望,人要活得灑脫就要将感官的需求保持在能維持基本的生存水準,切不可樂于感官的享樂,忘記取舍。因為我們坦然無求,當然也不會讓他人有利可圖,生活自然能輕松悠然,進而把自己從痛苦的深淵中解脫出來。
《素書》可以解決人在社會中行走所遇到的幾乎所有尺度問題。它能教你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