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曲發源于蘇州昆山,是以留下了更多的昆山印記。明萬曆年間,當昆曲走向舞台成為昆劇時,傳奇疊出,群芳争豔。作為一劇之本的戲文,全憑劇作家運籌素材、巧妙構思,而留下了一部部百看不厭的經典昆劇,使人們記住了跌宕起伏的情節和有血有肉的人物。昆劇中的人物大多虛
構,但有三位真實的昆山人,由于他們的事迹感人,而分别成為三部昆劇的主人公,進而使這三位昆山曆史名人的事迹更廣為百姓傳頌。
《萬民安》與葛成
昆山的“名人榜”中,有葛成(1568-1630)的大名,注明為“明代抗稅領袖”,人稱“葛賢”“葛将軍”。因葬于蘇州“五人墓”之旁,而讓人對他更加肅然起敬。
明代萬曆年間,蘇州的絲織業已呈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雇傭關系,這是産生了資本主義萌芽的重要标志。由于蘇州絲織業十分發達,引得朝廷垂涎,是以陸續下派監官收繳苛稅,大肆掠奪民脂民膏。絲織業主們面對苛捐雜稅怨聲載道,對稅吏的暴行已經到了義憤填膺的地步,抗稅鬥争一觸即發。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皇上委派太監孫隆到蘇州征稅,他狐假虎威,橫征暴斂。時逢水災,桑蠶無收,但稅款卻照收不誤,絲織從業者被“逼上梁山”,隻能群起抗稅,否則唯有等死。于是,一場風起雲湧的抗稅鬥争在蘇城爆發了。一時間,稅民自發揭竿而起,但群龍無首,亂作一團。眼看官兵就要動武鎮壓抗稅隊伍了,百姓難免吃虧,在這緊要關頭,有一個人挺身而出,奮起解圍,他就是義士葛成。
葛成是江蘇昆山人,因有撒絲手藝而去蘇州打工。他親眼看見稅監孫隆在蘇城設卡收稅的惡行,而且還雇地痞流氓對稅民進行恐吓。百姓無可奈何,隻能在死亡線上掙紮。葛成看在眼裡,急在心中,别無選擇隻能與稅民一起造反了。由于他為人正直,享有威信,而被大家推為抗稅隊伍的領袖。
葛成将一千餘人的抗稅隊伍分作六個小分隊,發出了“見稅官盡殺之”的指令。葛成胸有成竹,傳說他在蘇州玄妙觀的鬧市手執蕉葉扇,指揮若定,俨然一個運籌帷幄的大将軍。抗稅鬥争一呼百應,萬人空巷,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吓得稅監孫隆連夜逃竄,其他稅官死的死,逃的逃。沿途百姓聲援抗稅隊伍,表現出一派人心所向的大好局面。
朝廷聞聽蘇城有人造反,立刻派兵鎮壓。當朝廷四處搜捕抗稅首領時,為保護抗稅同伴不受牽連,葛成又一次挺身而出,不幸被捕。但朝廷迫于民憤不敢殺葛成,于是将他囚于牢籠,關押了13年後才被釋放。
葛成出獄後,吳人對他敬若神明。1626年,葛成因敬仰在反對奸臣魏忠賢的鬥争中殉難的五位義士,而自願為“五人墓”守墓。崇祯三年(1630)葛成病殁,蘇人沒有忘記他挺身護民的義舉,是以将他葬在“五人墓”側,讓他的英名與五位義士一樣流芳千古。
葛成的義舉感動了明末劇作家蘇州人李玉,将葛成抗稅護民的事迹寫進了昆劇《萬民安》中。由于在題材上跳出了司空見慣的兒女情長的陳舊套路,劇本貼近時代,關注民生,是以産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吸引力。後人稱李玉為“蘇州派”的領軍人物,他一生寫有二十多部傳奇,大多深受百姓喜愛。當年《萬民安》在蘇州公演時,就出現了萬人空巷的轟動效應,可見百姓對義士葛成的崇拜。
《聚寶盆》與沈萬三
明末清初的蘇州,傳奇盛行。在“蘇州派”創作群體中還有一位寫戲高手,名叫朱素臣。他畢生緻力于戲劇創作,曾留下傳奇十九種。其中,《十五貫》最為著名,該劇原名《雙熊夢》,寫的是熊氏兄弟各遭冤案,雙雙被判死刑。監斬前夜,蘇州知府況锺夢見兩隻大熊前來向他申冤乞哀,于是上奏皇帝請求複審,最終通過調查,平反了冤案。由于劇本情節引人入勝,1956年由浙江省昆劇團改編成《十五貫》公演後一鳴驚人。
在朱素臣的劇作中,還有一部富有傳奇色彩的《聚寶盆》也很有名,寫的是元末明初沈萬三因得益于聚寶盆顯靈而發家緻富,後又蒙冤受害的故事,由于情節曲折奇巧,受到百姓的喜愛。
沈萬三(1306-1376),本名沈富,年輕時就走上了出海經商的道路,由于經營有方,迅速聚财,後來确實像他的本名一樣,富得流油。人說“萬三”者,即萬戶之中隻有三人發财的比例,可見他是鳳毛麟角的暴富戶。
元末,蘇州地區的手工制造業相當發達,同時,周莊緊靠大江大湖,水運特别友善,沈萬三就将蘇地出産的優質稻米、絲綢、茶葉及許多工藝品運往海外,由于恪守信用,追求貨物品質,是以生意興隆,利潤可觀。但沈萬三隻是一介草民,正史中很少披露他發家的原因,而野史上卻有“聚寶盆顯靈”的傳說,說是隻要把金銀放入盆中,就會翻倍增長。這是因為百姓對他暴富心存不解,隻能用荒誕傳說來解釋其财富充盈。
發财後的沈萬三,不但在周莊建起豪宅,裝點了古鎮風貌,他還犒賞官軍将士。據傳,當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百廢待興,不知是沈萬三主動捐贈,還是朱皇帝點名進獻,沈萬三慷慨解囊,用他多年積聚的财富撐起了南京的大半城牆。應該說,沈萬三氣度不凡,他為朝廷如此忠心耿耿地付出,應該得到朱元璋的感激才順理成章,但事與願違,反而引來了朱皇帝的猜忌,就此埋下禍根。有時人言可畏,傳說沈萬三富可敵國,朱元璋怎能容得下一個人的财富敢和明王朝叫闆?于是,朱元璋就把沈萬三充軍到邊遠的雲南,一方面,排除了身邊這位财大氣粗的危險人物,另一方面,可用他的财富和智慧去改變落後地區的面貌。朱元璋用心險惡,而沈萬三也能沉得住氣,他身處異鄉,委曲求全,把江南的優秀文化和成功的經商經驗帶到了雲南,也受到了當地群眾的愛戴。
劇作家朱素臣運用民間傳說中“聚寶盆”的生動素材,完成了昆劇傳奇《聚寶盆》的創作,勾勒出沈萬三從經商、發财、捐助、受壓、崛起的曲折人生,描述了沈萬三偶得聚寶盆而緻富,後遭朱元璋忌恨,最終化險為夷的悲歡故事。劇情跌宕起伏,立意發人深思。
《昆山記》與顧鼎臣
20世紀30年代,上海曾經盛演昆劇《昆山記》,該劇原作者已不可考,隻知道由昆劇名宿、蘇州昆劇傳習所教師陸壽卿所授,當時由昆劇“傳字輩”演員擔綱主演,由于劇名吸引、情節感人、演技出衆,而在昆劇的衰微年代中綻放出一縷熠熠生輝的光芒。
《昆山記》的劇情家喻戶曉。說的是昆山顧姓望族家有小妾瓊華,在磨坊生下了顧鼎臣,其夫授官赴任外出,母子相依為命。瓊華常受大夫人淩辱,但大夫人之子憨厚心善,百般呵護瓊華母子。顧鼎臣聰慧勤學,終過鄉試,後别母赴京會考,終于美夢成真,高中狀元。顧鼎臣榮歸故裡,不記舊怨,隻念舊恩,最後阖家團圓。故事悲涼且動人,對顧鼎臣的高風亮節給予了濃墨重彩的贊美。
顧鼎臣(1473-1540)為明弘治乙醜科狀元,是從貧民家庭走出的高官,縱跨三朝,功德無量。他出身低微,從小在冷眼和奚落中長大,為了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硬是在逆境中拼搏。他原名顧同,因夢想要做大名鼎鼎的大臣而改名為顧鼎臣,可見他抱負之大、追求之高。但他年輕時不幸染上天花,由于無錢醫治,病愈後在臉上留下了許多麻點,人稱“顧大麻子”,從此難以才貌雙全,隻能飽學超人。果然,在那年最後的科考殿試中,由于顧鼎臣才學絕頂,以弘治皇帝為首的考官們并不以貌取人,最後欽定他為乙醜科狀元。可想而知,顧鼎臣的學識一定是出類拔萃,才不得不讓他獨占鳌頭。
顧鼎臣中榜後,一直受到朝廷的重用,官至禮部尚書。後來弘治皇帝駕崩,正德皇帝即位,顧鼎臣繼續受重用。嘉靖皇帝即位後求賢若渴,更把顧鼎臣推舉至高位,讓國人刮目相看。甚至,嘉靖皇帝南巡時,讓顧鼎臣代朝三月,成為帝制統治曆史中的一樁美談。顧鼎臣在仕宦生涯中,留下了減免稅賦、築城抗寇、仗義公斷三大愛民業績,是以他在百姓中口碑很好。
顧鼎臣一生坎坷,但事迹輝煌,是以民間贊美他的傳說數不勝數。流行于蘇州的彈詞、宣卷中都有長篇作品《顧鼎臣》,将他的不凡經曆娓娓道來,引人入勝。昆劇《昆山記》原名《顧鼎臣出世》,進上海演出時才改成《昆山記》,是以引來了戲迷對昆曲發源地昆山更加濃厚的興趣。劇情獨辟蹊徑地截取了顧鼎臣從困境出世至阖家團圓的曲折經曆,吸引觀衆眼球,産生了雅俗共賞的審美效應。
新中國成立後,《昆山記》基本不演了,唯有蘇州的“繼字輩”演員,因為對昆曲故鄉特别感恩,才在他們退休後複排演出過,留下了《昆山記》的生動造型。雖然他們複排演出時已年過花甲,但身段和表情還是那麼傳神。楊瑞慶 《姑蘇晚報》2020年10月12日 b05版 編輯: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