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藏于雲南省博物館的方士庶《湖莊春曉圖》(見下圖)為紙本設色,縱166厘米、橫75厘米。此圖采用倪瓒三段式構圖,表現的是江南湖鄉景緻。作品上方的題跋分為三個部分。右側為作者落款:“乾隆十年,歲在乙醜仲冬月,仿趙大年《湖莊春曉圖》,為二弟畫于西疇之讀書春草堂,小師老兄士庶”,并钤“環山”“小師道人”兩印。中間和左側分别為畫家友人及其叔父的題跋,記述了作品的流傳過程以及親人間睹物思人的情感活動。畫面中,樹木點綴于湖河、池沼邊,幾間民居在樹木之後若隐若現,遠山如黛,煙氣彌漫,意境空曠遼遠。畫家在此作的題款中雖自言是仿北宋趙令穰的筆意,但于高遠的構圖之外又運用了五代董源和元代王蒙的披麻皴,使作品風格更加趨于精細、典雅。就觀感而言,整幅作品張弛有度,疏密交映,富有韻律美。在筆墨技法上,此作展現出方士庶以王原祁山水畫法為宗,又借鑒多位宋元大家畫法的藝術取向。在作品中,畫家通過精細、嚴謹的皴染,使山石緊緻、樹木攢聚、煙雲朦胧。以淺绛為主的淡雅設色以及畫面的典雅布局,展現出畫家對詩意的追求。這幅作品彰顯了方士庶深厚的傳統筆墨功力和清淡典雅的藝術格調,表現出其純樸自然的心境。

方士庶(1692-1751),字循遠,一作洵遠,号環山(緣其始祖北宋時居歙環山),又因小字為獅子,故其晚年号小獅道人,一作小師道人,祖籍新安(今安徽歙縣),久居維揚(今江蘇揚州),是“婁東派”中較有代表性的名家。在清代中期,他是與“揚州八怪”一樣活躍在揚州地區的畫家。他的山水畫師法黃鼎,筆墨精細靈秀,氣勢曠遠清幽。他也善于花卉寫生,并會在得意之作中钤“偶然拾得”小墨印。
方士庶不僅善畫,而且兼工書法。清代金農在《冬心印識》中寫道:“環山先生以書法名蕪城,行楷結構嚴密,純學思翁(董其昌)。臨池之暇,間作山水小幅。”在他的傳世書法作品中,《竹枝詞》《登高鳣集》等都展現出其在書法上的成就。在詩詞方面,方士庶也有着較高的造詣,曾參與過很多在揚州進行的著名詩文雅集。他的詩作格律淡遠,尤工五言,風格與其畫作相似,如“路暗恐行旅,林昏失晚炊。秋餘黃葉後,人到菊花先”。
在繪畫理論上,方士庶也确立了獨到的創作和審美思想體系。他在《天慵庵随筆》和許多畫作題款中都表達了自己的藝術觀點。他曾說:“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又說:“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于天地之外,别構一種靈奇。或率意揮灑,亦皆煉金成液,棄滓存精,曲盡蹈虛揖影之妙。”
從傳世作品來看,方士庶并未囿于“婁東派”山水的程式,而是廣征博取,遠宗黃公望、王蒙,近師沈周、王原祁,确立了醇厚清潤的畫風。他把繪畫看作是表現畫家主觀情思和筆墨意趣的載體,以及筆墨精神與現實景物互相交融的産物,即“斡前輩之風神,融作家之形制”(《天慵庵随筆》)。這幅《湖莊春曉圖》正是方士庶飽蘸傳統墨法、描繪内心靜谧的有力展現。
——摘自《中國書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