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才剛開始,購物節的氛圍就拉滿了。
不知多少人黑着眼眶熬着夜,付完一個個訂單尾款。也不知多少人為研究滿減湊單,掏出了許久不用的紙筆。

在“網購”被比作“新四大發明”之一的當下,類似雙十一、618這樣因買買買而生的節日并不少。
古代雖然沒有雙十一,但人們購起物來卻一點都不含糊。
在北朝民歌《木蘭詩》裡,替父從軍前,花木蘭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準備工作,就是買買買: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鞯,南市買辔頭,北市買長鞭”。
《木蘭詩》裡所謂的 “市”,跟“集、墟”等類似,都是古人在某個日子,聚集到一個固定場所、進行商品交易的市場。
在古代,商品流通較慢,人們為了更愉快地買買買,便約定好了一個時間——集期,每半個月或一個月,聚在一起進行商品的交易買賣。
▲太平風會圖 (傳)(局部)
元 朱玉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集市”也可以叫作“墟市”、“集墟”,不同地方的稱呼有所不同。
這種購物集會的曆史較為久遠,一般認為大約起源于殷、周時期。
《易·系辭》裡說:“日中為市,緻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集”,有“人與物相聚會”的意思。
每隔一個集期,人們便在集市上與心儀的商品相聚,即所謂“趕集”或“趁墟”。
▲《太平春市圖》清 丁觀鵬
在古代,無論商販還是買家,趕集都要趁早。
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柳州峒氓》裡有兩句詩:“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虛人”,寫得就是山裡人趕集的情景。
生活在山裡,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尤其是鹽,都要到郡城的集市去買——
“用綠色的荷葉包着飯去趕集買鹽。買好了鹽,再用寬大的青箬竹葉裹着,帶回村裡。”
▲《風雨歸村圖》(局部)
明 謝時臣 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
而《木蘭辭》裡替父從軍的木蘭為了購物,居然得逛東、南、西、北四個不同方位的集市。
這是因為古代還有“專門集市”一說。
在專門集市上,商家通常隻銷售單一品類的商品。比如瓷器、馬匹、糧食、茶葉、藥材、香辛料等等。
木蘭所去的“市”,就像售賣不同品類商品的“購物專區”,是以她必須跑遍四個市才能把東西買全。
▲《清明上河圖》(局部)
明 仇英 遼甯省博物館藏
除了定期的“一集一會”外,逢年過節,古代商家也會集中開市。
節日裡的集市,無論是品類豐富度,還是買賣的熱鬧程度,都比平日裡要火爆許多。
如今我們常調侃“萬節皆可雙十一”,其實古代才叫真正的“萬節皆可購物節”。
除了各類小節日催生的小集市,五大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元節、七夕節,更是舉足輕重的購物狂歡季。
▲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
遼甯省博物館藏
而且這些重磅的購物狂歡季,還能擁有自己的姓名。
比如,春節前的購物節叫“臘月集”,春節期間的購物節叫“廟會”,元宵節的購物節叫“燈市”,七夕的“乞巧市”等。
每逢這些節日,可謂“萬街千巷,盡皆繁盛浩鬧”。
▲電影《妖貓傳》中的盛唐長安
羅烨在《醉翁談錄》中描述“乞巧購物節”說:
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複得出,至夜方散。
看來這“一過節就堵車”的傳統,千年前就有了。
而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裡,則描寫了東京汴梁的“中元購物節”:
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幞頭帽子、金犀假帶、五彩衣服。以紙糊架子盤遊出賣。潘樓并州東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鬧處亦賣果食種生花果之類,及印賣《尊勝目連經》。
古時,中元節有齋會、祭祀等活動,人們要準備祭祀用品,是以中元集市的熱鬧繁盛程度,一點也不比乞巧節弱。
《醉翁談錄》和《東京夢華錄》裡提及的潘樓、東西瓦子等,算是古代固定的商圈,就像現代cbd。
▲東漢的《市井畫像磚》四川博物院藏
據考證,瓦子是方形的市場,四周被酒樓、茶館和商鋪環繞,中間則有定期舉辦的集市。
北宋仁宗時代,瓦舍中還興起了一個娛樂場所——勾欄。
裡面設有戲台、戲坊以及供觀衆就坐賞樂的“腰棚”,四周圍着欄杆,大的可容納千人。
▲電視劇《清平樂》裡的街頭說書
每逢節日,這些商業遊藝中心都人頭攢動,熙熙攘攘,非常熱鬧。
有了購物節,自然也催生出了賣家各顯神通的促銷手段。
古代商家間的競争相當激烈,為了招攬顧客,敲鑼打鼓,高聲吆喝是再正常不過的手段。
比較有趣的一點是,很早以前店鋪就懂得用“廣告、海報”吸引顧客了——在門口挂“招幌”。
招幌,招牌+幌子。
招牌上寫店鋪名稱、字号。幌子上包括店鋪裡出售的物品或者服務項目。
杜牧有句詩叫“千裡莺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這裡的“酒旗”,就指店鋪用來招徕顧客的 “幌子”。
▲清 徐揚《姑蘇繁華圖》(局部)
古時百姓大多不識字,很多商家幹脆直接把商品實物挂在店門口。
賣鞋的挂鞋,賣酒的挂葫蘆,有趣之極。
除了幌子,用竹木與彩帛搭建起來的“彩樓歡門”可謂商家廣告的至尊版。
這類招徕顧客的方法一般用于酒店,越是豪華的酒店,彩樓歡門就建得越氣派。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彩樓歡門
等印刷術發明推廣後,商家廣而告之的花樣就更多了。
比如,大名鼎鼎的“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印刷廣告,可算作“傳單廣告”的鼻祖。
▲宋 濟南劉家功夫針鋪銅版印刷廣告
銅版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廣告中間印着 “白兔搗藥圖”。下面寫着 “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不誤宅院使用,客轉為販,别有加饒,請記白”。
簡而言之,翻譯成白話:“質高價優,多買優惠!”
這張誕生于北宋時期的印刷小廣告,比英國最早的印刷廣告還早三百年。
其實,若真論起買賣邏輯,你會發現現代不少促銷方法都能在古代找到雛形。
古代的“賒銷”(先貨後款)對應着現代的“分期付款”。
古代的 “送力”(送貨上門)對應着現代的“快遞到家”。
古代的“關撲”(通過擲銅錢、搖簽、扔飛镖等遊戲,赢得商品或減價)對應着現代的各類“抽獎免減”。
▲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中的套圈活動也屬于關撲遊戲的一種
“紅票”(贈券)對應着“滿減券”。
“削價”(讓利銷售)則對應着“幾幾折起”
......
集市熙來攘往,叫賣此起彼伏,招幌千奇百怪,買賣正在發生。論過“購物節”,古人毫不含糊!
▲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
參考資料:
念緩-《古代沒有商場,人們都會去哪兒逛街?》
觀複導向
圖檔:部分來源網絡
編輯:觀複歪歪子
監制:觀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