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巅峰到深淵,隻有一步之遙——李嚴被廢事件探究

李嚴是三國中蜀國的一個二流人物,他戲份很少,給我們留下的印象也不深刻,但他也曾有過高光時刻,甚至還得以和諸葛亮并尊,權傾朝野,可最後卻被廢為平民,晚節不保。李嚴的發迹史就好似爬山,他越登越高,在快要登上山巅之時,腳下踩空,跌入了萬丈深淵。

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李嚴是如何将一手好牌打爛的——從巅峰到深淵,隻有一步之遙。

李嚴本來是劉表部下。曹操占領荊州之後,李嚴不願投降曹操,就一路向西來到了蜀地。劉璋對他很器重,安排他做成都令。後來劉備入川,李嚴率部在綿陽抵擋,因為寡不敵衆,很快就投降了。短短的幾年中他就換了三個主子,雖然他們都姓劉。

從巅峰到深淵,隻有一步之遙——李嚴被廢事件探究

李嚴

劉備平定成都後,李嚴被任命為犍為太守。李嚴表現出其傑出的能力,他鑿通天社山,修築沿江大道,大興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百姓都非常愛戴他。此時是李嚴和劉備的“蜜月期”,劉備對李嚴表現出了十足的信任。

這不僅因為他自身能力出衆,還有劉備為了穩定人心的考慮。劉備雖然接替劉璋成了蜀地的所有者,但是他在荊州原有的文物官員顯然不足以治理整個蜀地,不免要繼續使用原劉璋部下的一些官員,李嚴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任用李嚴就是向這些人發出了示好的政治信号,可以迅速的擷取他們的支援。

雖說李嚴此時混得不錯,但他的地位與劉備的直系手下還是有不小的差距。李嚴當了幾年太守之後,一個足以讓他飛黃騰達的轉機來了。

從巅峰到深淵,隻有一步之遙——李嚴被廢事件探究

諸葛亮

章武二年,劉備伐吳卻被陸遜打敗,狼狽退回白帝城。劉備年輕時颠沛流離,經常打敗仗,可那時候他一窮二白,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輸了就輸了。但現在他家大業大,卻一把火讓陸遜燒了個幹淨,劉備哪咽的下這口氣,很快他就急病交加,眼看不久于人世,開始着手準備後事了。

之後就是我們都熟悉的橋段——劉備托孤。劉備托孤于諸葛亮,并叮囑劉禅“以父事之”。但是劉備還托孤給了另一個人,那就是李嚴。事實上,李嚴與諸葛亮一起受遺诏輔佐少主劉禅,李嚴為中都護,并留鎮白帝城。(白帝城在劉備常住後被改名為永安。)

雖然劉備托孤給李嚴,但并不意味着他真的百分百信任李嚴,如前文所說,劉備也要考慮如何在他死後盡量緩和劉備集團與原劉璋集團之間的沖突,如果隻托孤于諸葛亮,勢必會引起原劉璋部下的不滿。李嚴很受劉璋重用,算是地位非常高的降人,并且與很多人關系密切,将他也納入托孤名單,是一個争取人心的妙計。

但是劉備對李嚴又不完全放心,畢竟不是像關羽張飛那樣從年輕就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再說李嚴這麼喜歡投降,萬一他哪天再把自己兒子賣了怎麼辦?出于這種考慮,劉備又為加上了一道保險——擡高諸葛亮的地位。

從巅峰到深淵,隻有一步之遙——李嚴被廢事件探究
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诏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備這番話意思非常簡潔明了,就是告訴諸葛亮,如果我兒子能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實在不行你就自己當皇帝。但是以劉備對諸葛亮的了解,肯定知道他不是那種篡位自立之人。

但這番話卻隐藏着很深的政治信号,展現出劉備對諸葛亮極大的信任,諸葛亮的身份已經不僅僅是輔政者了,而是隐隐有帝位候選人的獨特優勢,雖然劉備和諸葛亮都心照不宣,這個計劃是不會實作的。但諸葛亮擁有了這一層身份,那他制衡起李嚴來就相當友善,而不會因為身份平等陷入被李嚴處處掣肘的麻煩之中。

當然李嚴雖然有輔政的名義,但他實際上并無相應權力,此時蜀國的軍政大權都由丞相諸葛亮把握着,李嚴雖說掌握軍權,但也隻能負責永安附近防務,并沒有太大的權力。

從巅峰到深淵,隻有一步之遙——李嚴被廢事件探究

事實證明,劉備的預測非常準确,李嚴很快就表現出了自己的野心。他寫書勸諸葛亮受九錫,進爵稱王。要知道,劉備稱王不久就自立為帝,稱王幾乎就等于不想繼續跟劉禅幹了。

李嚴說這話,很大程度上是為自己考慮,他和諸葛亮奉命赴政,在名義上二人地位十分接近,如果諸葛亮能稱王那他李嚴的地位不也得随之邁進一大步嗎?諸葛亮何等聰明,他很快就洞悉了李安的意圖,也明白了李嚴的野心,但此時還不到收拾他的時候,諸葛亮就客客氣氣地回了一封信。

亮答書曰:“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複相解!足下方誨以光國,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東方下士,誤用于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讨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并升,雖十命可受,況于九邪!”

諸葛亮說,咱倆都認識這麼久了,你怎麼還不了解我呢?我本來就是一介布衣,先帝擡舉我,給我高官厚祿,現在北伐還沒有成效,沒有酬謝先帝的知遇之恩,我就當了王,那可真是不厚道。等我們北定中原,自然要和你們一起加官進爵,那時候受命稱王都不是什麼問題了。

從巅峰到深淵,隻有一步之遙——李嚴被廢事件探究

但諸葛亮真的想和李嚴一起稱王嗎?肯定不是,他自然隻想暫時穩住李嚴,等騰出時機友善解決這個問題。這封信可謂是不打自招,讓諸葛亮徹底認清了李嚴的真實性格與目的,諸葛亮意識到李嚴心術不正,如果繼續任用隻能是弊大于利。

任用李嚴本就有拉攏人心,穩定局勢的考慮,經過諸葛亮幾年嚴刑峻法的整治,蜀中風氣已經好了很多,李嚴的價值也就變相的下降,對他的打壓計劃提上了日程。

建興四年,諸葛亮欲出軍漢中,李嚴當知後事,移屯江州,留護軍陳到駐永安,陳到要接受李嚴的指揮。江州在永安的西南,更靠近蜀國腹地。

諸葛亮把李嚴從永安調離也是怕他在永安經營過久,形成尾大不掉之勢,也擔心哪天如果要處理李嚴,他可以憑借身在永安的優勢迅速逃入吳國境内,并對永安的防務造成威脅。于是諸葛亮派陳到接替李嚴的職務,陳到雖然名義上要聽李嚴指揮,但他是劉備的貼身衛隊的統領,自然是對劉家忠心耿耿,而不會任由李嚴擺布。

李嚴到江州之後,迅速在此地修建大城,想要把江州打造成他的另一個根據地。李嚴的這一行為,也是對諸葛亮的無聲抗議,李嚴為人桀骜不馴,也不善與人搞好關系,同鄉陳震甚至以“腹中有鱗甲”來評價他,說他難以接近。李嚴的這一行為,使得他與諸葛亮的關系更加緊張,并讓諸葛亮意識到這一問題必須盡快解決了。

從巅峰到深淵,隻有一步之遙——李嚴被廢事件探究

建興八年,曹真率軍攻漢中,諸葛亮指令李嚴帶兵二萬,至漢中協助防守。當然這也是諸葛亮的調虎離山之計,将李嚴調離江州,放在可控範圍内 友善日後處置。諸葛亮還很聰明地選好了江州都督的繼任者——李嚴的兒子李豐。李嚴明知道其中有詐,但是諸葛亮的安排讓他找不到任何可以拒絕的理由,隻得硬着頭皮上路。這樣,原本割據一方李嚴就徹底失去了他的地盤和兵力,變成了任人宰割的魚肉。

此後不久,李嚴就出事了。

九年春,亮軍祁山,平催督運事。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平遣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指,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平聞軍退,乃更陽驚,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欲以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

建興九年,諸葛亮出祁山伐魏,李嚴負責他的後勤保障工作。(此時李嚴已經改名為李平)因為天氣原因,李嚴運糧不濟,糧食不能得到保障,他隻好讓諸葛亮退軍。諸葛亮責問時,李嚴又顯得很無辜,說是軍糧豐饒,為何退軍?諸葛亮大怒,抓住此事,聯合幾十名蜀漢進階官員上書給後主劉禅,請求廢黜李嚴。

“平為大臣,受恩過量,不思忠報,橫造無端,危恥不辦,迷罔上下,論獄棄科,導人為奸,情狹志狂,若無天地。自度奸露,嫌心遂生,聞軍臨至,西向讬疾還沮、漳,軍臨至沮,複還江陽,平參軍狐忠勤谏乃止。今篡賊未滅,社稷多難,國事惟和,可以克捷,不可苞含,以危大業。”
從巅峰到深淵,隻有一步之遙——李嚴被廢事件探究

李嚴是以被廢為平民,徙梓潼郡,諸葛亮死後,李嚴郁郁而終。

但其實思考運糧之事,便可發現不少破綻,甚至有些“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意味。蜀地地形崎岖,許多地方的交通要靠棧道、坎坷難行,諸葛亮還專門做了木牛流馬來改進運輸條件,即使這樣,諸葛亮北伐時還屢屢因為軍糧不足而被迫撤軍。

加上天氣原因,李嚴運送軍糧不到位,很可能不是刻意為之,而是客觀條件使然。另一方面,因為軍糧不足,諸葛亮肯定隻能退軍,無論李嚴說與不說。但是,将造成退軍的客觀結果這頂帽子扣在李嚴的頭上,可以說是天衣無縫,李嚴是有苦說不出。

綜合上文所提到的諸葛亮表文來看,他列舉了李嚴的諸多罪狀。可以說,軍糧運送不濟隻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也是諸葛亮找到的一個借口罷了。李嚴之前長期不服從指令,妄圖與諸葛亮分庭抗禮的種種乖張表現才是導緻他悲涼結局的直接原因。按劉備和諸葛亮的布置,李嚴本身應該做一個政治花瓶,就如同司徒許靖一樣。但這個花瓶竟然處處與主人對着幹,那麼它的結局也是很清楚的了。

在處理掉李嚴之後不久諸葛亮就調走時任江州都督的李豐,把他調到南中地區去處理南方事務了。就這樣,在李嚴長期控制下的江州、永安等地終于陸續地回到了諸葛亮的懷抱之中。對諸葛亮來說,李嚴問題也算有一個比較圓滿的結局。

參考資料:

《三國志集解》

《資治通鑒》

《華陽國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