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棟
民國時期,河東鹽池活躍着幾十家鹽号,最著名的是來自绛縣的王恒盛鹽号。
绛縣南樊鎮槐泉村有個王姓家族,世以忠厚為尚,代以耕讀傳家。清乾隆年間,王姓家族在庭院建起一所學堂,請當地飽學之士任教,使本族子弟接受良好的教育,其後裔多人榮為監生和武生,在外任職的也不在少數。
清道光年間,王鑒高中舉人,任河東鹽課提舉司。他了解到河東鹽池是塊“刮金闆”,毅然決然變賣了數百畝耕地,籌措到數千兩白銀,在河東鹽池買下幾十畝鹽池的經營權,設立起“王恒盛”鹽号。由于他懂管理、善經營,很快成為富甲一方的鹽商,并把其子家賓培養成才,官至道銜。清光緒年間,王鑒以子家賓道銜被皇帝封贈為“通奉大夫”。
1912年,王家賓謝世,其“王恒盛”鹽号由繼子王楷執掌。精明強幹的王楷經營有方,生意蒸蒸日上。尤其是1929年至1932年,遭遇大旱和中原戰争,鹽價飛漲,王楷破天荒地在河東鹽池公開遴選鹽池“行商”抓阄中中标,獨家負責河東鹽池所産潞鹽的營銷,年收入大洋二十多萬兩,比绛縣全縣稅賦收入還要高出一倍多。為擴大生産,王楷攜巨資在河南治陽鎮(今河南省平頂山市新華區)購置耕地8000餘畝,開設錢莊、當鋪、京貨鋪、雜貨鋪、綢緞鋪、糕點鋪等各類店鋪20餘家;在鄰近的曲沃縣開設多家商鋪;在當地南樊鎮一帶購置耕地2000餘畝。同時,連續多年大興土木,按照傳統的平衡、協調、中庸、實用的理念設計,建造起由10多座四合院、觀景台、花果園、場院、戲台、亭榭、窯洞式庫房等附屬設施組合而成的建築群,被當地百姓冠以“大夫府”。
抗戰早期,為支援馮玉祥抗日,王楷資助其5000元大洋和一大批糧食,還将自家擁有30多個演員的戲班無償捐獻給西北軍。
1943年,王楷因抵抗日寇統治,積勞成疾去世,年僅54歲。“王恒盛”鹽号由畢業于朝陽大學的兒子王惕緒繼承。
運城解放後,國家将河東鹽池經營權收歸國有,王惕緒積極響應,将“王恒盛”鹽号的五步、六增、範林、後火洲、丁光榮等5個鹽場整體轉讓給運城鹽化局。
1947年,绛縣解放,槐泉“大夫府”因院落房屋衆多,設施齊全,被绛縣民主政府占用了一年多,成為全縣政治經濟中心。
20世紀90年代,槐泉“大夫府”中純石雕影壁被縣博物館珍藏。至今,槐泉“大夫府”仍存留多座院落房屋,由王氏後人居住。
2013年,運城河東鹽文化研究會成立,多次舉辦研讨會、展覽會,對馳名于河東鹽池的“王恒盛”鹽号的生産規模、經營思想、社會貢獻多作介紹,廣為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