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11月5日訊(通訊員 蔣林鋒 彭保華)江華瑤族自治縣水口鎮如意村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大村+合并村+少數民族村”,村黨支部圍繞村民“搬得出、穩得住、能緻富”的目标,通過支部引領走出了一條盤活資源,多元發展,村民、集體齊增收的鄉村振興道路。
如意村搬遷合并之後建立的村綜合大樓在水口鎮上是一棟三層樓高,總建築面積近2000平米的綜合建築。今年年初建成使用以來,如何把村裡這棟閑置的固定資産盤活成了如意村黨支部面臨的巨大挑戰。經過多方考慮和商定,村黨支部通過引進外包項目,與江華瑤都線上公司在綜合大樓一樓共同創辦了如意特色工坊。
走進如意特色工坊,一處集“線上+線下”的現代化銷售平台呈現眼前。村民們編織的瑤族長鼓和瑤族織錦,制作的蕃薯粉、瑤山梗梗茶、根雕、苗木花卉等農特産品整齊地擺放在大廳内免費展銷。工坊每日也會利用直播平台拓寬産品銷售管道,用線上代銷的方式直接有效的帶動村民農特産品銷售。
今年内,如意村還将盤活村綜合服務中心二樓、三樓的閑置空間,進一步壯大村的文化娛樂産業,同時促進村集體收入增收。
如意村黨支部還利用安置點興建的标準廠房資源,積極引進威斯特機電、龍德晟和晚晴工坊等勞動密集型小微企業,通過發展就業和投資分紅促進村民增收和村集體收入持續穩定增加。在江華威斯特機電如意村鄉村振興就業工廠中的房間,前來上班的移民有120多人,50歲的盤登英原來在東莞打工,搬遷入住安置點後,在村黨支部的引薦下來到工廠中的房間上班,成為了家門口的“上班族”。
目前,在村黨支部的積極引導下,如意村的多個小微企業共吸納留守“老年”勞動力超過400人,月均工資可達2000多元,極大地增加村民的收入。同時,經過村組、黨員會議讨論通過,村黨支部還以如意村的名義投資入股了小微企業,村集體每年固定分紅也有3萬元。
如意村有近3萬畝林地,村黨支部利用豐富的山地資源,着力發展特色農業産業,先後創辦了油茶、林下雞、赤松茸等産業。引導、鼓勵群衆自主經營或與企業、合作社、能人、大戶建立利益連結機制。2020年6月,在省委宣傳部駐村工作隊的支援下,投資200萬元的永州如噫湘傳農副産品加工有限公司正式投産,公司利用村裡及周邊生産的特色水果、蔬菜,通過真空低溫脫水,加工成香甜可口的休閑食品果蔬脆片,每天可加工1.5噸,年産值可達200萬元,積極帶動了如意村及周邊種植業的發展。今年,公司通過委托種植的模式與周邊農戶及合作社簽訂種植合同,種植面積已經達到1510畝。
今年,江華縣委統戰部、縣工商聯、僑聯、建設銀行組成的鄉村振興聯合工作隊進村以來,與村黨支部繼續延續如意村“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衆跟随”的發展思路,使全村充滿活力、和諧有序,實作了從“在外打工”到“回家就業”,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從在家沒事做到人人找事做,從集體經濟“空殼村”到年收入15萬元的“超标村”。今年七月,如意村黨總支獲得了“全縣優秀基層黨組織”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