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害症狀]
以若蟲、成蟲刺吸枝條、葉柄和果肉汁液,對樹勢和産量及品質均有很大影響。
[防治方法]
(1)清晨、傍晚可捕殺成蟲,及時摘除卵塊及未分散為害的一齡若蟲。(2)保護和利用天敵,如荔枝卵跳小蜂、荔枝卵平腹小蜂等。(3)成蟲和若蟲盛發期,噴布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或菊酯類藥劑3000-4000倍液。
[形态特征]
成蟲體長18-22毫米,寬8-11毫米;體稍寬大,體背棕黑褐色,頭端至小盾片中部具1條黃白色或黃色細縱脊;前胸背闆、小盾片、前翅革質部布有不規則細碎黃白色凸起斑紋,靠後端中間黃白色斑稀少,形成1個近圓形棕黑褐色大斑;腹部側接緣節間具小黃斑;前翅膜質部黑色或棕黑褐色;頭部稍狹長,前尖,頭兩側有黃白色細脊邊;複眼黑色;觸角5節,黑色,絲狀,第五節基部1/3淡黃白色或黃色;喙4節,淡黃色,末節黑色,喙縫暗褐色;足基節間褐黑色,跗節端部黑褐色,具1對爪;後足基節旁有揮發性臭腺的開口。
[生活習性]
以成蟲在草叢或樹洞、樹皮裂縫、枯枝落葉下、牆縫、屋檐下越冬,次年4-5月柑橘發芽時開始活動、交尾産卵和為害花器、幼果,産卵于葉片上。卵期約10多天,5月中下旬可見初孵若蟲,6月為第一個為害高峰,7-8月羽化為成蟲為害至深秋,10月上中旬為第三個為害高峰,後轉入越冬。成蟲及若蟲均以錐形口器刺吸植物汁液。成蟲飛行力強,喜在樹體上部活動,有假死性,受驚擾時分泌臭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