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下司犬,産于貴州凱裡縣下司鎮。當地人也稱虎須狗,主要用于狩獵。該犬的顔色奇特,為單一白色,鼻嘴眼耳皮膚均為紅色,頭大、額方、嘴寬、眼小。

虎斑犬,中國本土珍稀犬種,曾位列清代乾隆禦園十大名獵犬之一”斑錦彪“。産于江西上饒的傳統犬種,在當地作為獵犬和看護犬使用。
鄂倫春獵犬,又稱牡丹江犬,滿族等東北山林漁獵的遊獵民常用的犬,體質健壯,耐力好。
川東獵犬又稱鄰水狗,起源于四川東部鄰水周邊地區、性格外向,勇敢有攻擊性,這跟本身的獵犬背景吻合,對主人極度忠誠。60年代數量不斷減少,直至70年代才被加以保護,并成功地繁殖起來。
四川青川犬,分布于四川廣元地區的青川縣農村,屬于半野生狀态。
四川涼山犬,産于四川地區涼山州,是彜族人常用的獵犬。彜族人的獵狗基本不喂東西,狗自己找東西吃,是以狗的獵性較強,屬于半野生狀态。
廣東潮州犬,産于廣東潮州地區,忠誠、兇猛,聰明,容易訓練,生人不友善。适應環境能力、抗病能力強。
曆史起源 産于廣東大瀝縣,與美國人培育且定為世界名犬的肉嘴沙皮犬有差別。
山東細狗,産于山東的聊城,梁山一帶。
河北細狗,記憶力強,嗅覺靈敏,銜取欲望、捕獵欲望高,耐力好,較适應平原地帶捕獵。
陝西細狗,主要生長在陝西的關中渭南地區,主要用來追逐狩獵野兔。
蒙古細狗,僅在我國内蒙、新疆、東北有少數留。據《元都丞志》及有關史料記載,當年成吉思汗遠征歐洲時,曾帶着許多蒙古細犬作為警戒與狩獵之用。
湖北箭毛獵犬,曆史起源湖北黃石等地的一種原生犬種,在當地作為獵犬和看護犬使用。
台灣平地犬,智慧早熟,善解人意,領悟力強,幼犬即可教導,若加以專人教育訓練,可成優秀作業犬。
台灣布農犬,是台灣原住民族的高山犬種。
台灣泰雅犬,外人不易親近馴服,這一點最能證明台灣犬野性化的特性。
廣西筆尾灰,産于廣西欽州的傳統犬種,在當地作為獵犬和看護犬使用,是優秀的趕山犬。
藏獒,産于中國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帶,被看作西藏人的護衛犬和保護神,在西藏被喻為“天狗”。
藏獅,原被西藏的遊牧民族用于護衛家庭和羊群,這種狗因世代生活在西藏高原地帶,是以連臉上都長有很厚的毛發,用于抵禦寒冷。
蒙古獒 ,原産于我國蒙古草原,尤其危險的是,這種狗會悄無聲息的進攻,它不會作出任何的示警。
松獅,是原産中國西藏的古老犬種,至少已經有2000年的曆史。漢朝有些文物中也可見到。19世紀末在英國出現并加以改良。
西藏獵犬,原産喜馬拉雅山脈的西藏,是中國一種古老犬種之一,以後從西藏傳入京城,在清朝皇宮中飼養。
昆馬犬,本犬非中國純原生犬,由昆明犬與比利時牧羊犬雜交而成的工作犬。
太行犬,産于太行山地區的一種地方良種犬,适應環境能力、抗病能力強。
巴哥犬,原産于中國,14世紀末正式命名為“巴哥”其詞意古語為鬼,獅子鼻或小猴子的意思。
蘇聯紅犬,又名萊州紅,該犬并非産自蘇聯,最早是從西安(狗販子的傑作)開始繁殖,最大繁殖地區是山東。
廣西藤犬,是廣西等地的一種原生犬種,獵性強,善于濃密的刺草叢捕獵。
太倉獵狗,常見于蘇州上海地區的郊縣。膽量大,捕獵靈敏。
京巴犬,京巴犬起源于中國,從秦始皇時代延續到清王朝,京巴犬一直作為皇宮的玩賞犬。
哈薩克牧羊犬,産自新疆,這些犬可能是歐洲牧羊犬的祖先。在中亞諸共和國以外很少能看到這個品種。在俄國,相對于較大的高加索牧羊犬來說,中亞牧羊犬是一種日益衰落的、失寵的犬種。
冀中黑熊犬,是我國華北地區特有的犬種,最早起源于高原地區,目前純種犬僅有數千隻。
中國冠毛犬,是世界上僅有的幾個無毛犬品種之一。因犬頭頂有冠毛,很像清朝官員的帽子是以得名中國冠毛犬。
狼青,我國分布比較廣泛的一種犬種,尤其在北方更是常見。
廣東熊犬,在廣東、廣西分布很廣,很可能是松獅的原始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