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營運一個動物園,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呢?恐怕是給動物園中的動物們提供一個健康、舒适的生活環境。而其中,供應足量、合适的飼料又是重中之重。不管這些動物們的食性如何詭異,我們都得盡量滿足它們的飲食習慣。自然,侏羅紀公園中的恐龍們也不例外。
這不,雄(no)心(zuo)壯(no)志(die)的侏羅紀公園營運商們,将納布拉爾島上22年前慘遭恐龍破壞的侏羅紀公園改名為“侏羅紀世界”,再次向遊人們開放,并又一次飼養了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的恐龍。那麼,在這個主題公園中生活的恐龍們,要如何喂飽呢?

新開張的“侏羅紀世界”。圖檔來源:nerdstar.de
在為恐龍們準備食物之前,我們首先得了解下這些恐龍吃什麼。對肉食性恐龍來說,其他恐龍自然能作為熟悉的“口糧”;同時,它們肯定也不會介意用“晚輩”哺乳動物做點心——别忘了這二十多年間被恐龍吃掉的人都不在少數。是以,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植食性恐龍身上。
我們先來看看“侏羅紀世界”中出現了那些植食性恐龍吧!事實上,與其稱為“侏羅紀世界”,真不如改名為“中生代世界”更妥。因為裡面的恐龍有多半并非來自侏羅紀時期。例如形似犀牛的三角龍、坦克般的甲龍和有個秃腦殼的厚頭龍,它們都生活于白垩紀末期。對,包括在第一部電影中大鬧公園的小短手暴龍,也是來自白垩紀。而真正屬于侏羅紀時期的植食性恐龍,出現的主要有雷龍、劍龍等。
甲龍其實來自白垩紀末期。圖檔來源:imgbuddy.com
在侏羅紀時期,地球的陸地表面,主要由裸子植物和蕨類植物覆寫。不過此時,當年可以長到數十米高的蕨類植物,如鱗木、蘆木等早已滅絕。行走在侏羅紀時期,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大樹,主要是松柏類和銀杏類植物。在森林中層,樹蕨開始讓位給同樣擁有大型羽狀葉片的蘇鐵類植物,而低矮的真蕨類植物則占據地表,将地面覆寫的郁郁蔥蔥。是以在這一時期,雷龍們會用其梳子般的牙齒,從高大的松柏類和銀杏類植物上“梳”下葉片,囫囵吞下;而個子稍低的劍龍,則可以享用蘇鐵和蕨類大餐。
當時光漸漸走向白垩紀,恐龍們的食譜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但一場小小的“革命”卻在悄然發生。一些小型的裸子植物,不再滿意自己的種子“裸露”在外,而是用類似葉狀的結構将種子包裹起來——最早的被子植物誕生了。進入白垩紀之後,被子植物們突然開始興盛起來,并演化出美麗而芬芳的花朵,吸引那時剛剛出現的蜂、蝶類為其傳粉——相比于裸子植物的“傳粉靠風”,不知先進了多少。于是在白垩紀中末期,開花的被子植物開始替代松柏、銀杏和蕨類組成的森林,逐漸成為了森林的主角。是以在白垩紀末期,恐龍們在苦苦維持自己的裸子植物和蕨類植物食譜的同時,也不得不開始嘗試起這些新的“菜式”。
白垩紀末期出現的早期被子植物“遼甯古果”(archaefructus liaoningensis)。圖檔來源:維基百科
是以,如果要喂好“侏羅紀世界”中的恐龍們,松柏類、銀杏類和蘇鐵類植物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能再添加一些蕨類植物,那就再好不過了。那麼,“侏羅紀世界”做的怎麼樣呢?
其實與其說是主題公園,“侏羅紀世界”不如說是一個“野生恐龍公園”。為了保證遊客的安全,那些危險的肉食性恐龍們都被圈養在特定的設施内,由公園管理者們進行投喂;而那些危險性較低的植食性恐龍們則自由得多——為了增加遊客的觀賞樂趣和體驗,它們基本都處于放養狀态,可以自由取食納布拉爾島上的植物。
放養的恐龍們。圖檔來源:jurassicpark.wikia.com
不過,問題就出在這裡——納布拉爾島上的植物,絕大多數是不适合恐龍食用的,是以如果采取“放養”的方式的話,它們吃得不一定好。
也許是為了模拟侏羅紀時期普遍炎熱、潮濕的氣候,侏羅紀世界選址在了位于太平洋上的熱帶海島納布拉爾島。然而這個島上的茂密植被,對于恐龍來說卻不啻于一個“毒物叢生”的危險地帶。這是因為,被子植物擁有一項遠勝于裸子植物和蕨類植物的“絕技”,那就是合成多種多樣的次生代謝産物,以此來對抗取食它的動物們。
納布拉爾島是一個典型的熱帶海洋島嶼。圖檔來源:trailerheroes.com
例如,納布拉爾島上那些高大的喬木,很多是太平洋島嶼上常見的桉樹、合歡樹和龍血樹等。就算恐龍們能夠忍受那些氣味濃重又會鬧肚子的桉油,作為豆科植物一員的合歡樹體内所含有的豆科生物堿和植物凝集素,也夠恐龍們喝上一壺的。密林内取食低矮植物的恐龍們也好不到哪裡去——林中蕨類植物數量不多,倒是滿眼天南星科、芭蕉科和棕榈科植物,而天南星科植物莖葉内含有的豐富生物堿和草酸鈣,對恐龍也是一大挑戰。
納布拉爾島上的林下植被多是天南星科和棕榈科植物,并不适合恐龍取食。圖檔來源:jurassicworldintl.com
另一方面,被子植物體内具有了導管和纖維的分化,這相比于裸子植物和蕨類植物體内的管胞來說,支援和水分運輸功能都得到了大大加強。然而,纖維細胞的細胞壁強烈加厚,并且劇烈的木質化,難于被消化和吸收。尤其是諸如龍舌蘭、龍血樹、芭蕉和棕榈類等單子葉植物,莖葉内的纖維更為豐富,是以不得不對取食這些植物的恐龍們的腸胃捏一把汗。
一群似鳥龍跑過一片草地。注意身後植被中高大的龍舌蘭類植物。圖檔來源:電影預告片截圖
此外,在“侏羅紀世界”中,還有着大片的草原地貌。不過實事求是的說,這些草原除了供遊人玩耍以及無障礙地觀察恐龍外,對恐龍本身并沒有什麼作用。因為作為草原主要植物類型的禾大學植物,雖然在白垩紀晚期就出現,但因含有太多的矽,隻能被恐龍少量取食。而草原這個東西,也是到恐龍滅亡數百萬年後的古近紀中期才開始出現的,對恐龍來說并不算是一個合适的生境。
畫面中的劍龍和腕龍,現實中是沒有機會看到腳下的草地的。圖檔來源:電影預告片截圖
是以看來,在整個公園中,或許隻有展示暴龍捕食的巨杉林是适合植食性恐龍們取食的。然而,在暴龍存在的林子裡,又有誰願意待呢?
由此看來,整個“侏羅紀世界”裡的植被情況,其實并不适合恐龍的散養和自由取食。是以為了恐龍們的身體健康,建議在合理評估入侵種風險的情況下,增加以下植物的種植或投喂:
由于太平洋尤其是東太平洋上的熱帶島嶼孤立于大陸,是以通常缺乏松柏類植物。暴龍展示區的巨杉,很可能隻是為了示範而從美洲西海岸移栽過去的。是以建議在适當的地區擴大巨杉種植範圍,并多種植其他松、杉類植物,來模拟侏羅紀-白垩紀時期的森林景觀。
巨杉。圖檔來源:維基百科
作為古老的孑遺植物,目前世界上銀杏門中,隻有銀杏這一個物種。由于銀杏生長速度較慢,在公園裡大面積種植并不現實。不過由于銀杏樹形優美,種子也有入藥、食用等諸多用途,是以在東亞地區種植的比較普遍,是以建議大量進口種植銀杏的枝葉進行人工投喂。我國作為銀杏栽培大國,一定要抓住這一商機。
蘇鐵和木本蕨類形态較為相似,可以作為公園内中層植物來種植。目前,世界範圍内木本蕨類隻剩下桫椤科等少數類群,但蘇鐵綱物種則有一百餘種,還是較為豐富的。木本蕨類和蘇鐵多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是以還是十分适應納布拉爾島的環境的。是以,可以通過引種一些蘇鐵和木本蕨類來豐富公園内的植被類型,同時也能為恐龍提供更為豐富的食料。
桫椤科植物。圖檔來源:維基百科
當然對恐龍們而言,被子植物也并不是絕對不能食用的。例如在印度發現的白垩紀末期蜥腳類恐龍糞便化石中,就發現有被子植物甚至草類的遺迹,這證明恐龍也在努力改變着自己的食譜,來适應被子植物的日益繁盛。隻不過,白垩紀末期那場驚天巨變,讓恐龍們的努力戛然而止,而更擅長取食被子植物的哺乳類們,則成為了地球的主宰,并在電影院裡yy着那巨獸生活着的世界。(編輯:球藻怪)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