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絡學說是針灸醫學的主要基礎理論。以經絡理論為核心的辨證施治,是針灸療法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就針灸臨床辨證配穴的原則來說,就是依據"經絡所通,主治所及"的規律而進行"循經取穴"的。這種取穴,又叫"按經選穴"。現代臨床常用的配穴方法有"三部配穴法"、"特定穴配穴法"和"對症配穴法"等。茲将曆代以來的二十五種配穴方法列述于下。
上期:【針灸處方】針灸配穴規律(1)
針灸配穴規律(2)
八、表裡相配法
人有五髒六腑,經脈有三陰三陽,均是表裡相配。如“肺與大腸相表裡,心與小腸相表裡,脾與胃相表裡,肝與膽相表裡,腎與膀胱相表裡,心包與三焦相表裡。可以在其表裡相配的兩經中選擇其互相協調的穴位配合使用,即可充分發揮治療作用。
如:肺經與大腸經相表裡,取合谷與太淵相配,就可治肺髒疾患;心經與小腸經相表裡取神門與後溪相配,對癫、狂、痫均有鎮靜的作用;脾經與胃經相表裡,取足三裡與公孫相配,就可治療胃病;取血海、地機、三陰交與水道、歸來相配,對婦女盆腔生殖器官的疾患療效大。諸經相配,餘皆類推。
這種配穴法,臨床使用,每收良效,向為曆代醫家所重視。在針灸歌賦中有關這方面的記載甚多。如《百症賦》說:“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夢魇不甯,厲兌相諧于隐白”;“陰郄、後溪治盜汗之多出”;“女子少氣漏血,不無交信、合陽”。又如《雜病穴法歌》說“腰連腳痛怎生醫?環跳、行間與風市”等,都是将表裡兩經的穴位配伍使用的。近代在針刺麻醉方面表裡配穴法也有應用。例如肺部手術取用三陽絡透郄門,外關透内關等。這種由表透裡或由裡透表的方法,都是以經絡的表裡相配為理論根據的。
九、俞募配穴法
“俞穴”是髒腑經氣所輸轉的部位,有五髒俞和六腑俞,均散布于背部足太陽膀胱經。因其在背,故又有“背俞”之稱。“募穴”是髒腑經氣聚會的部位,有五髒募和六腑募均散布于胸腹部的任脈與手足陰、陽經,因為俞、募穴均與髒腑有密切的聯系是以五髒六腑發生病變時,均可采用俞募配穴治療。
如:肝俞配期門。主治一切肝病,肋脅痛、嘔吐吞酸、黃疸、寒熱往來等;心俞配巨阙,主治心痛、癫痫、怔忡、失眠、驚悸等;肺俞配中府、主治肺病。如咳嗽、哮喘、咯血等;脾俞配章門,主治脾病,如腹脹、水腫、脅痛、腸鳴、洩痢、黃疸等;腎俞配京門,主治遺精、白帶、腎虛腰痛等;膽俞配日月,主治脹滿、脅痛、嘔吐、黃疸等;小腸俞配關元,主治小便癃閉、遺尿消渴症等;大腸俞配天樞,主治大便秘結或洩瀉、腹脹、水腫等;膀胱俞配中極,主治不便不通或尿頻、遺尿、五淋等:胃俞配中脘、主治胃痛、嘔吐、消化不良等;三焦俞配石門,主治水腫、小便不利等;陰俞配膻中,主治胸膈氣悶、胸肋疼痛、呼吸困難等症。
十、原絡配穴法
又名“主客配穴法”。“原穴”即十二經脈分布于手足腕踝部位的十二個原穴。凡此十二原穴對内髒疾患的療效很好。如《靈樞·九針十二原》篇雲:“五髒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關四關主治五髒。五髒有疾,當取之十二原。”絡穴”即十五絡脈分布于四肢、腹腰等處的十五個絡穴。凡此十五絡穴,對十二經脈的陰經與陽經起着聯絡的作用。取原絡相配能通達内外,貫徹上下,對内髒與體表疾患均可治療。
如:太淵配偏曆,主治咳嗽氣喘、上部浮腫等;合谷配列缺,主治外感咳嗽、偏正頭痛等;沖陽配公孫,主治胃痛嘔吐、腸鳴腹痛等;太白配豐隆,主治胸腹脹悶、痰飲咳嗽等;神門配支正,主治怔忡、驚悸、癫痫、目眩等;大陵配外關,主治胸肋疼痛、心煩吐血等;腕骨配通裡,主治頭項強痛、舌強不語等;太溪配飛揚,主治頭痛咽腫、咳嗽、目眩等;陽池配内關,主治胸助脹痛、頭痛發熱等;丘虛配蠡溝,主治少腹疝痛,脅肋脹痛等;太沖配光明,主治肝膽火邪上炎、目赤生翳等。
十一、八脈交會配穴法
又名“八法配穴法”。此法是根據奇經八脈的交會穴位互相配偶而成的。
如:内關(通于陰維)配公孫(通于沖脈),主治心病、胃痛、胸膈病;後溪(通于督脈)配申脈(通于陽跷),主治頭項病、耳病、目病、肩病、小腸病、膀胱病;臨泣(通于帶脈)配外關(通于陽維),主治目病、耳病、面頰病、頸項病、肩病;列缺(通于任脈)配照海(通于陰跷),主治肺病、胸膈病、咽喉病。
十二、八會配穴法
八會”即髒會章門、腑會中脘、氣會膻中、血會膈俞、筋會陽陵、髓會懸鐘、骨會大杼、脈會太淵。這些腧穴對髒、腑、筋、骨、氣、血、脈等諸疾患,具有特殊的治療作用。
如:章門主治五髒病,以肝脾病為主;中脘主治六腑病,以胃與大腸病為主;膻中主治一切氣病如胸膈脹悶、呼吸不利、嘔逆噯氣、嗌膈、哮喘等;膈俞主治一切血症,如咳血、吐血、衄血、崩漏、尿血、便血,痔血以及外傷出血等;陽陵泉主治筋病,如半身不遂、拘攣、癱瘓、痿痹、疼痛等;大杼主治骨病,如周身關節疼痛、項背強急、角弓反張等;懸鐘主治髓病,如下肢癱瘓、痿軟、疼痛等;太淵主治一切脈病,如無脈症、心肺疾患等。
十三、郄穴配穴法
“郄穴”多分布于筋骨空隙陷中,故名郄穴。這些腧穴,對一般急性疼痛的疾患療效很好。
如:孔最主治咳逆唾血、頭痛、咽腫等;溫溜主治頭痛、面腫、口舌腫痛、喉痛、疔毒等;梁丘主治胃痛、乳腫痛、膝腫痛等;地機主治腹脅脹痛、小便不通、急性水腫、月經不調等;陰郄主治心痛、吐血、盜汗等;養老主治手臂腫痛、目視不明等;金門主治小兒驚風、癫痫、耳聾等;水泉主治心胸悶痛、足跟腫痛等;郄門主治心胸疼痛、吐血、衄血等;會宗主治手臂酸麻、脅肋疼痛等;外丘主治頭項強痛、胸脅脹痛等;中都主治崩漏、疝痛、少腹急痛等;陽交主治胸脅脹滿、膝痛、足痿無力等;築賓主治癫狂、疝痛、嘔吐涎沫等;跗陽主治頭重、頭痛、腰痛、外踝紅腫等;交信主治月經不調、崩漏、陰挺、睾丸腫痛等。
十四、上下配穴法
是根據《靈樞經》:“病在上者取之下,病在下者高取之”的原則而配穴的。本法有“上病取下法”和“下病取上法”兩種:
1.上病取下法:即上部發生病變用下部的穴位治療。
如:頭部病,正頭痛取解溪,偏頭痛取俠溪,頭項痛取昆侖,頭頂痛取湧泉;目病取足臨泣、光明;耳病取俠溪、金門;鼻病取京骨、内庭;口病取内庭、太溪、太沖等;肚腹病取足三裡配内庭或足三裡配公孫;腰背病取委中、昆侖或委中配承山等。
2.下病取上法:即下部發生病變用上部的穴位治療。
如:鼻塞、鼽衄取上星、通天;喉痛取印堂、阙上(印堂上五分處);下肢癱瘓取腰陽關、次髎、十二椎間等。
然亦有上下并用的。如:閃挫腰痛取人中配長強(取其首尾相應可徹腰痛);脫肛、内痔取百會配長強等。
這種配穴方法,古今臨床均采用之。如《百症賦》說:“半身不遂,陽陵遠達于曲池。”又說:“熱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經渠。"癫、狂病甚,取少商相配于隐白(此四穴采用艾炷灸,每次灸7~15壯,一日一次,至愈為度。古稱“鬼哭穴灸法”)就近代針麻配穴來說,亦多采用本法。如胃部分切除術的體針麻醉,上肢取内關,下肢取足三裡或公孫相配。又如甲狀腺摘除術的唇針麻醉,上唇取人中,下唇取承漿相配,均屬于上下配穴的範圍。
延伸閱讀(關注微信公衆号:培醫)
黃帝内經的針灸理療及臨床運用規範(附實操總則及月相關聯研究)
《黃帝内經》理論體系及十二經脈圖解
《黃帝内經》運用針灸療法治療腰痛的規律
鄭魁山:《内經》守氣法及臨床應用
針刺法則(内經針法針方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