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片丹心映杏林:一個人、一個團隊和背後的“中醫精神”

一片丹心映杏林:一個人、一個團隊和背後的“中醫精神”

有這樣一名老中醫,他今年86歲高齡,每周依然看五個半天門診,利用周末空餘時間整理上千病例,隻為守護更多腎髒病患者的健康;有這樣一名老中醫,他專攻腎髒病30餘年,帶領團隊參與研究的iga腎病中西醫結合療法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開創了中西醫結合治療iga腎病的先河;有這樣一名老中醫,他建立了浙江首個中醫腎髒病專科,被譽為腎病科的“黃埔軍校”,培養出在全國都有影響力的數十位腎病學科的領軍人物……

他就是著名的中西醫結合治療腎髒病專家、我省僅有3個的首屆全國名中醫之一王永鈞。他将畢生的心血投入到各種疑難腎髒病的研究和治療中,其創新性的“風濕緻腎病”和“腎内微癥積”等理論對我國中醫腎病學界産生了重大影響,推動了中醫腎病學術的發展,并救治了不計其數的腎病患者。在不久前的第四個中國醫師節上,王永鈞獲得了浙江省委、省政府頒發的“醫師終身成就獎”。

一棵草木的繁榮必根植于腳下的沃土,中醫文化源遠流長的背後,是一代又一代像王永鈞這樣的中醫人不斷地堅守與傳承。“中醫藥要發展,必須法古融今、兼收并蓄、守正創新;中醫藥的現代化,是中醫藥更好地服務百姓健康、走向輝煌的必由之路,這也是我一輩子的奮鬥目标。”王永鈞表示,在我國中醫藥事業邁向高品質發展的康莊大道上,他始終願做路邊的一棵草木,在默默無言中造福世人。

赤子之心:醫生不僅是職業,更是“事業”

為什麼選擇做一個醫生?或許每個醫生的答案都不盡相同。但王永鈞的答案一定頗為特殊:源自于自身的一場大病。

18歲時,他得了腎病綜合征,看了3年多,多家醫院束手無策。後來經過一位民間中醫的中草藥治療,王永鈞竟然痊愈了。從開始對自身疾病的不可預知,到治療過程中的灰心絕望,是中醫讓他重燃了對生命的希望。他切身感受到了疾病的可憎以及醫藥之事的功莫大焉,于是辭去了财稅局的工作,改行學醫。

一片丹心映杏林:一個人、一個團隊和背後的“中醫精神”

雖然目标确定了,但是成為真正的醫生,道路何其艱難。王永鈞開始自學中醫著作,背誦《藥性賦》《湯頭歌訣》,研讀《黃帝内經》《傷寒雜病論》等各家著作;繼而,先後拜師于王顯庭、俞尚德、張碩甫等7位知名老中醫,又考入浙江省醫學院(今浙江大學醫學院),并以優異成績大學畢業,他打下了紮實的中、西醫學基礎。

“因為我自己生過病,有過因病而四處求醫的經曆,是以對病人的痛苦能感同身受。”王永鈞說,上古有一種治病方法叫祝由術:祝,告也;由,病之所由來也。如果能跟患者講清病的來龍去脈,醫患之間的緊張關系便迎刃而解。

來找王永鈞看病的腎病患者,複雜的病例居多,有時患者難免心态有些急躁,跟年輕的醫生溝通會有不順。但王永鈞都用細心和耐心一一化解。一些複雜的醫學原理,也會用簡單的說法跟病人講清楚。這樣看完一個病例通常需要15~30分鐘,上午的門診看到下午一兩點是常事。

美國著名的外科醫生克魯特曾說過一段話:“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段備受西方醫學界推崇的醫學箴言,深藏在王永鈞日常的一言一行之中。

有時,王永鈞會碰到門診患者因為帶的錢不夠而不能及時配藥回家,那些家在外地的患者要再來一趟,多一筆路費,王永鈞便拿出自己的錢,幫患者補上;有時,患者病了多年,對治療沒有信心,影響病情的穩定和康複,王永鈞便耐心地加以鼓勵,年輕的患者親切地稱呼他為“王爺爺”……

王永鈞常說,作為一個醫生,是需要一點信仰的。它不是一門簡單的職業,而是一項造福人類的事業。他說:“從醫65年,我最大的滿足就是看好了很多病人,最大的心願就是為更多病人看病。”

日月不淹,春秋代序;碧血丹心,光芒閃爍。王永鈞的人生,就如同平凡的草藥,因為奉獻了自己,是以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因而造福世間萬千的人們。

中西融合:“真正好的中醫最好懂點西醫”

中西醫之辯由來已久。有些人認為,中醫是國醫,西醫是洋醫;或者認為,西醫是新醫,中醫是舊醫。但王永鈞不贊成這兩種稱法:“中醫,西醫,共同的敵人都是疾病。西為中用,古為今用,隻要對病人好,就應該學習借鑒,融會貫通。”

王永鈞這方面的理念深受他的老師俞尚德的影響。他還記得1956年去拜見俞老師的時候,看到一位醫生舉着一張x光片,聚精會神。那是他第一次見到會看x光片的中醫。俞尚德時任杭州市第一醫院中醫科主任,擅長消化系疾病。他治學嚴謹,且富有創新精神,正是在他的啟發及帶領下,王永鈞逐漸踏上了中醫現代化之路。

“西醫的手段不僅要用,而且要用得行雲流水、爐火純青。”王永鈞說,他去學西醫的時候,還有些老中醫開玩笑,說他是“中醫的叛徒”。但他心裡卻明亮得很:良醫沒有門戶之見,學西醫,并非改投門戶,而是“師夷長技”,取長補短。

一片丹心映杏林:一個人、一個團隊和背後的“中醫精神”

讨論醫案

按照傳統的中醫診療,治療腎病主要依靠的還是中醫的“肉眼”,但當時的西醫已經擁有了光學顯微鏡等先進的儀器和工具。王永鈞就和同僚們大膽嘗試,在中醫腎髒病領域率先開展腎穿刺技術,依靠光學顯微鏡、免疫熒光、電子顯微鏡,觀察腎髒組織的病理變化。這直接為腎髒的腎虛、瘀血、風濕等證候提供中醫微觀辨證的直覺依據。

1986年,他調入杭州市中醫院任業務副院長兼中醫内科主任,建立了浙江首個中醫腎髒病專科。除了開展腎髒穿刺技術外,還帶領團隊開創了國内中醫院多項第一:第一個建立腎病實驗研究室,第一個開展系統的透析療法,第一個開展腎穿刺活檢技術……不僅為我國中醫藥現代化建設與發展提供了創新平台,也打出了杭州市中醫院腎髒專科的響亮品牌。

“中醫藥有幾千年曆史,是祖國的寶貴财産。如果不将其發揚光大,那就是我們的罪過。”王永鈞說,目前我國中醫藥正處于快速發展、走向世界的新階段。要使中醫藥邁向現代化,必須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與現代科技結合起來,推動中醫藥更好地服務于健康中國建設、造福人民、惠及世界。

承古拓新:中醫腎病學科發展的引領者

王永鈞之是以“名”,最重要之處在于鑽研攻克腎病治療;而王永鈞看病之是以“靈”,最重要之處在于他懂得融會貫通,勇于創新。

20年前,王永鈞發現慢性腎病患者很多,尤其iga腎病發病率相當高,遂決心研究它。王永鈞和團隊在對1148例iga腎病患者研究分析後,首創iga腎病的五型辨證:風濕、腎虛、瘀痹、肝風、溺毒,并發現了疾病發展規律是由風濕侵擾,并逐漸導緻腎氣陰(血)虛、腎絡瘀痹、肝風内動、溺毒内留。他考慮,将中醫的整體觀融入到西醫臨床實踐上,從中西醫結合角度揭示iga腎病進展機制。

在他的帶領下,王永鈞團隊成功建立了中西醫結合治療iga腎病新方案:個體化、聯合、序貫療法。個體化,即疾病是同一個,但個體不同,表現不同,治療手段也應不同;聯合,即中醫用藥的“君臣佐使”,由多種不同的藥物共同發揮作用,可以是幾種不同的西藥聯合,也可以是不同的中藥和西藥聯合,各司其職,有條不紊;序貫療法,例如,長期使用一種藥物後,換一種具有相同功效的藥物,避免産生副作用。

一片丹心映杏林:一個人、一個團隊和背後的“中醫精神”

2016年,王永鈞團隊參與的“iga腎病中西醫結合證治規律與診療關鍵技術的創研及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其特色是中西醫結合“理論-辨證-治則-新藥”研制的全鍊條創新,顯著提高了iga腎病知曉率和治療率,使因iga腎病導緻的新發尿毒症下降10.5%,估算全國是以減少醫療費用21億元。iga腎病系列課題所取得的多項成果,被推廣應用至全國1700餘家三甲醫院,使廣大患者受益。

此外,王永鈞還受中華文化的“象思維”的啟發,提出“識病-辨證-治病/證”的診療思維,提高辨證的正确性;先後以第一承擔人完成國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及“十五”中醫經驗傳承研究各1項,獲省部科研成果9項,主編學術專著4部,參編《中西醫結合腎髒病學》《中醫腎髒學》等著作4部……

“醫學發展太快,一星期不看,就感覺自己趕不上節奏了。”王永鈞說,盡管年過八旬,但王永鈞并沒有固守于自己曾經獲得的榮譽,仍然保持學習的心态,“醫學進步,可不認你的年齡。隻要你一直在行醫,隻要你還是一個醫生,你就必須不斷學習。”

在他面前,變化萬端的疾病就是一座座翻不完的山、跨不完的河。他始終以一個孜孜不倦的心态,對疾病進行永無止境的追尋和探索。這種緊迫感和責任感,正是無數醫生身上共同的責任和擔當。

言傳身教:科室被譽為腎病科的“黃埔軍校”

仙風道骨,長須飄飄,獨來獨往,雲深不知處——這是很多人對傳統中醫的認知。但是王永鈞告訴我們,今天的中醫,不再是單槍匹馬的“俠客時代”,必須依靠團隊的力量。

我國“十四五”規劃提出,全面推行健康中國建設,必須強化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加強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

優秀的人才隊伍是實作中醫藥振興的關鍵。王永鈞還記得他剛調入杭州市中醫院,腎病科除了他之外,隻有2名醫生、1名護士。經過30多年的發展,腎病科現已擁有一支高素質的醫、教、研隊伍。它是浙江中醫藥大學中醫内科博、碩士培養點,科内博士、碩士人員占到了總數的80%。它被譽為腎病科的“黃埔軍校”,許多全國中醫臨床優秀人才都是王永鈞的弟子。

一片丹心映杏林:一個人、一個團隊和背後的“中醫精神”

現場帶教

如今的名醫朱彩鳳、陳洪宇、俞東容都是王永鈞的學術繼承人。陳洪宇現任杭州市中醫院杭州市腎髒病醫院院長。在她看來,王永鈞是腎病科的開創者,是一面旗幟;現在全科室醫生、護士、技術人員構成的醫、教、研團隊,則是當仁不讓的傳承者、引領者、創新者。正是這些富有活力、創新力的年輕人,把腎病科的發展推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王永鈞還是一名宅心仁厚的長者,很多年輕醫生從他這裡學到做人做事的道理。例如,每次到病房查房,王永鈞總會先對病人噓寒問暖,給病人做檢查,總是先把自己的手掌搓熱,再觸摸病人的皮膚……

很多細節,已經融化到血液中,成為自然而然的行事習慣;正是這樣的耳濡目染,言傳身教,使中醫的文化和精神薪火相傳。

從醫65年,王永鈞先後培養出5位腎病專/學科帶頭人,4位國家名老中醫專家學術指導老師,5位浙江省名中醫,12位杭州市名中醫。他曾擔任浙江中醫藥大學碩導和博導,培養博士8名,碩士21名;培養繼承人6名。這些人中,多人分别獲得中國中西醫結合特殊貢獻獎,中國中西醫結合青年貢獻獎,全國百名傑出中醫等榮譽。

在王永鈞身上,我們不僅看到一個“老中醫”孜孜不倦、治病救人的一生,更看到了源遠流長的中醫文化,和其背後承載着的精神。這種精神不斷推動着我國中醫藥事業的高品質發展,為建設健康中國、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