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火箭軍的殺手锏”,國産東風-17彈道飛彈,性能究竟如何?

作者:軍武次位面

【軍武次位面】作者:樂樂

2019年10月,東風-17在沒有提前洩露消息的情況下突然現身,并憑借科幻的外形和強悍的性能成為舉國焦點。然而,在這兩年之間,外界對東風-17性能的描述,主要是以“其他國家飛彈防禦系統難以攔截”為标簽,最多會再提一句“錢學森彈道”或者“打水漂”。對于東風-17具體性能,以及為何很難被飛彈防禦系統攔截,提及得很少。如今,鑒于東風-17現身已經超過兩年時間,技術敏感度相對下降,是以外界也可以大體窺見,這一款被稱為自國産反艦彈道飛彈之後,又一款劃時代的火箭軍裝備,是如何讓某些國家夜不能寐的。

“火箭軍的殺手锏”,國産東風-17彈道飛彈,性能究竟如何?

▲東風-17出場就震動全球

在對東風-17分析性能之前,首先要了解究竟什麼是“錢學森彈道”。一般來說,普通彈道飛彈的飛行姿态大體類似,過程也比較規則,先是由火箭推入外太空,再經曆漫長的中段飛行抵達目标附近,最後再以高速重返大氣層直至命中目标。在整個飛行過程中,彈道飛彈的中段飛行時間很長,一般會占到80%甚至更久。而“錢學森彈道”則與普通彈道飛彈的飛行軌迹截然不同,在進入外太空之後,隻進行短暫的中段飛行,時間僅占整個飛行過程的10%到20%左右,就迅速重返大氣層(臨界速度估計在10馬赫左右),其在大氣層内巡航階段的時間,占整個飛行過程的70%到80%,而在這個巡航階段的飛行軌迹,就是東風-17最為知名的“打水漂”。

“火箭軍的殺手锏”,國産東風-17彈道飛彈,性能究竟如何?

▲“錢學森彈道”與“打水漂”簡單示意圖

所謂“打水漂”,是指由于大氣層内的空氣密度上下不一,而東風-17前部又搭載了乘波體彈頭,使得在大氣層内的巡航階段,東風-17可以利用速度和氣動效能的不對稱性,在垂直飛行面上下跳躍,通過上沖降速,俯沖增速的方式,充分利用大氣層内氣體密度變化的壓力,實作垂直跳躍高度逐漸縮小,以近似打水漂的飛行方式,最終抵達目标附近。就目前的技術水準來說,由于大氣層内的電磁、紅外信号變化很快,控制東風-17的飛行姿态非常艱難,國内在東風-17上投入的資源絕對是海量的。而之是以将東風-17的飛行搞得如此複雜,就是為了讓對手的飛彈防禦系統難以攔截。

“火箭軍的殺手锏”,國産東風-17彈道飛彈,性能究竟如何?

▲乘波體彈頭很關鍵

就目前來說,某些國家在先進飛彈防禦領域已經取得了不小的建樹,進行的多次反導攔截試驗成功率也很高。但需要說明的是,這些試驗主要針對的是彈道飛彈的中段飛行階段攔截。在這一時期,彈道飛彈的飛行速度雖然很快,但姿态比較穩定,有利于反導系統提前預測彈道飛彈軌迹,可以相對簡單地引導攔截飛彈進行攔截。事實上,由于最終攔截時,兩者的相對速度非常快,超過2000米每秒是司空見慣,是以,攔截飛彈的飛行姿态必須控制得非常精确,往往是以毫秒為機關,速度既不能快,也不能慢。這也是各國進行反導系統試驗時,飛彈往往會在低空“打圈”的根本原因,因為這實際上是在飛彈發射早期,對飛彈的速度進行調節,并消耗掉多餘的燃料,確定以毫秒級别的控制精度攔截來襲飛彈。而東風-17“打水漂”的意義就在于,這一套已經逐漸成熟的反導攔截系統,對東風-17實際上是無效的。

“火箭軍的殺手锏”,國産東風-17彈道飛彈,性能究竟如何?

▲美國“薩德”發射的尾迹,可以明顯看見“打圈”

上述反導系統的攔截方式,是屬于攔截飛彈和彈道飛彈兩條直線交集的攔截方式,本質上屬于二維作戰方式。然而,東風-17在巡航階段,是以“打水漂”的方式前進,目前各國反導系統基本上不可能準确預測其飛行軌迹,想要攔截,那麼攔截飛彈必須具備非常強悍的末端機動能力,才能在理論上飛抵東風-17附近後,自動尋找目标進行攔截。然而,在東風-17強悍的機動性能之下,這就意味着反導攔截作戰的方式,從此前二維平面中的直線交集,更新成了四處機動的三維立體,難度何止增加10倍。此外,攔截飛彈末端機動時需要消耗大量燃料,與目前攔截飛彈升空時,直接将燃料提前消耗的作戰理念是完全不同的。換句話說,東風-17憑借“打水漂”的作戰方式,徹底颠覆了現有反導系統的設計理念,屬于根源上的超越,這才是東風-17可以底氣十足的說,讓全球反導系統基本失效,讓對手夜不能寐的根本原因。

“火箭軍的殺手锏”,國産東風-17彈道飛彈,性能究竟如何?

▲單一的速度并沒有絕對意義

當然,世界上沒有真正完美的武器。東風-17雖然突防能力舉世無匹,但也仍然存在一個較為明顯的不足,那就是射程。彈道飛彈之是以有着較長的中段飛行時間,就是為了保證能夠射程達到幾千甚至上萬公裡。東風-17既然中段飛行時間極短,射程自然也就會受到相應局限。就目前東風-17的體型及飛行軌迹分析,其射程很難超過2000公裡,雖然能夠基本滿足目前火箭軍的需求,但日後勢必需要射程的進一步發展。

“火箭軍的殺手锏”,國産東風-17彈道飛彈,性能究竟如何?

▲洲際飛彈中段時間長是以飛得遠

如同當年美國空軍推出開創性的f-22隐身戰鬥機之後,各國發現原有的空中防禦體系無法有效應對f-22,是以選擇發展自己的國産隐身戰鬥機,試圖形成以攻對攻的模式,以遏制美國f-22的威脅一樣。如今國産東風-17現身之後,世界上其他國家在目前飛彈防禦系統無法有效應對的情況,也開始在相應領域發力,試圖設計、制造出與東風-17類似的武器,以達到互相平衡的目的。

“火箭軍的殺手锏”,國産東風-17彈道飛彈,性能究竟如何?

▲f-22現身之初也是震動全球

就目前來看,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在這一領域的技術積累很低,設計、制造水準距離實用化非常遠,是以,短期内沒有将相應武器投入使用的可能。而俄羅斯雖然近年來今年發展出了匕首、锆石等高超音速武器,但從其飛行軌迹和作戰特征來看,仍然沒有脫離蘇聯時代高超音速飛彈的設計理念,與國産東風-17的“打水漂”作戰模式有着質的差距。

“火箭軍的殺手锏”,國産東風-17彈道飛彈,性能究竟如何?

▲挂載“匕首”超音速飛彈的米格-31戰鬥機

唯有美國在航空領域積累深厚,目前已上馬多個高超音速項目,設計水準和目标高度也都不錯,唯一的問題在于,美國之前并沒有相應的實用裝備,目前在高超音速武器領域接連失敗,進展非常不順利。理論上來說,在2025年之前不太可能具備大規模裝備相應武器的能力,是以,東方-17在這段時間仍然會獨領風騷。而國内在這段難得的技術領先期,如何對東方-17進行改進,繼續保持對其他國家的技術領先,那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