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96年,吳倩蓮通過銀河映像的第一部電影,摘掉了“花瓶”的帽子

作者:麥克瘋說電影

作為香港電影後工業化時代的重要文化符号,銀河映像電影公司的成立,為九十年代低迷的香港影壇注入了新的活力。

談到“銀河映像”,相信很多人都會提及那部驚豔的開山之作——《一個字頭的誕生》。但其實在此之前,銀河映像還曾制作過《攝氏32度》、《最後判決》兩部電影。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便是銀河映像的首部電影,1996年的《攝氏32度》。

1996年,吳倩蓮通過銀河映像的第一部電影,摘掉了“花瓶”的帽子

故事講述了阿晴(吳倩蓮)是個冷酷的殺手,她的體溫要比常人低5度(“攝氏32度”的片名也由此而來),而她也沒有身份,沒有任何照片,沒有朋友以及固定的住所。

1996年,吳倩蓮通過銀河映像的第一部電影,摘掉了“花瓶”的帽子

她喜歡用望遠鏡偷看面店老闆阿朗(劉青雲),每當她覺得疲憊時,她都會去朗的面店吃面。

1996年,吳倩蓮通過銀河映像的第一部電影,摘掉了“花瓶”的帽子

阿晴也總是會在固定的時間去找中間人梅姐(黃莎莉),聽候後者的安排。梅姐常告訴她:殺手最重要的是命,不能有任何過去。

1996年,吳倩蓮通過銀河映像的第一部電影,摘掉了“花瓶”的帽子

而阿朗是從江湖中隐退的面店老闆,他閱人無數,也看透了人情世故。他已經習慣每到午夜時分便點亮一盞燈,為阿晴煮最後一碗面。

而他也喜歡跟阿晴一起蕩秋千,在雨後滑水,還帶她看新店鋪的棉花糖機器……對于阿晴而言,和阿朗相處的時光,能夠讓自己感到無比的放松,愉悅。

1996年,吳倩蓮通過銀河映像的第一部電影,摘掉了“花瓶”的帽子

在一次行動當中,阿晴殺死了崔(韓在碩飾)的老闆,崔惱羞成怒,決定展開報複,當然,他也在此過程之中斷送了自己的婚姻與未來。

1996年,吳倩蓮通過銀河映像的第一部電影,摘掉了“花瓶”的帽子

經過調查,崔找到了梅姐,在其威逼利誘下,梅姐将阿晴出賣,導緻後者受傷。最後,梅姐也在車禍中身亡。

1996年,吳倩蓮通過銀河映像的第一部電影,摘掉了“花瓶”的帽子

梅姐的死與崔對自己無休止的追殺,讓阿晴意識到殺手是自己的宿命,無法改變。

為了讓阿朗留住性命,阿晴開槍将他的腿部打傷。但阿朗受傷之後,仍不忘駕車來救阿晴離開。

1996年,吳倩蓮通過銀河映像的第一部電影,摘掉了“花瓶”的帽子

影片最後,阿晴和阿朗雙雙中槍而亡。而崔眼見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也選擇了自盡。

1996年,吳倩蓮通過銀河映像的第一部電影,摘掉了“花瓶”的帽子

本片的故事情節雖然并不複雜,但男女主角的愛情部分卻足以讓人回味良久:所謂愛情,就是兩個相似的人在一起抱團取暖。而阿晴和阿朗,本質上是一種人——阿晴是個渴望感情的冷血殺手,而阿朗是個退隐的江湖人物,他們被彼此深深吸引,仿佛看到了自己,是以才會愛得那樣深沉。不管是阿晴打傷阿朗的腿,還是阿朗受傷後的舍命相救,都是源自于愛。

盡管最後阿晴沒能和阿朗一起遠走高飛,回歸普通人的生活,但對于她這樣的殺手而言,能和喜歡的人一起死在車裡也是一種幸福。

1996年,吳倩蓮通過銀河映像的第一部電影,摘掉了“花瓶”的帽子

影片最讓人覺得驚豔的,莫過于吳倩蓮飾演的阿晴。出道以來,吳倩蓮一直給人以一種溫婉賢淑的印象,甚至一度被人們冠上了“花瓶”的帽子,但在片中她卻呈現出了一個與以往完全不同的形象——這一次她扮演的這個女殺手,既有冷血殘忍的一面,也有溫柔多情的一面,這種人物性格的複雜與多樣性,再加上在吳倩蓮精準的诠釋下,最終使得這個角色在片中十分出彩。

1996年,吳倩蓮通過銀河映像的第一部電影,摘掉了“花瓶”的帽子

崔這個人物在影片中段登場,他眼神裡透出的殺氣與極端偏執的處事方式讓人不寒而栗。飾演該角色的是南韓演員韓在碩,當時的他還是個新人,隻出演過《堕落天使》等幾部影視作品。盡管他在本片中戲份不多,但他出衆的外形,與角色本身自帶的戲劇張力,同樣能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996年,吳倩蓮通過銀河映像的第一部電影,摘掉了“花瓶”的帽子

這部《攝氏32度》以清冷的色調,傾斜而壓抑的構圖,大量的面部特寫,微妙的情感處理及對宿命論的探讨,标志着銀河映像作品風格的成型。

盡管本片由銀河映像團隊打造,不過片頭卻并沒有打上我們所熟悉的銀河标志,這主要是因為當時他們并未取得本片的主導權,拍攝資金也大多來自南韓。

1996年,吳倩蓮通過銀河映像的第一部電影,摘掉了“花瓶”的帽子

影片當時在香港公映之後,僅獲得了262萬港元票房,位居同年香港本土電影票房榜單第50名(當年的票房冠軍是斬獲5751.8萬港元的《警察故事4之簡單任務》),但時隔多年再看這部電影,除了驚歎于吳倩蓮颠覆式的演出外,也再次被這個殺手和普通人之間的愛情故事所打動。(麥克瘋說電影·張利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