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船年絲尾人工催化育種和孵化技術
楊毅
蠶芫,俗稱白壽宮,俗稱"長胡須魚",屬淺灘形、淺灘、屬,是瀾滄江水系的本土魚類,主要分布在雲南省瀾滄江下遊支流。由于其肉質鮮美、口感好、無肌肉刺、深受消費者好評,又因其适應性廣、抗病性強、耐氧性低、經濟效益高等優點,深受廣大養殖戶的青睐,目前,在雲南西雙版納、臨沂和普洱等地的養殖業已初具規模。

1 人工催化和繁殖
1.1 親魚養殖和選擇
人工攝食蠶蛳成熟的年齡一般為冬齡3齡,西雙版納繁殖季節6-7個月,春季是親魚腺發育最快的,應加強投飼。投喂親魚飼料、鮮魚或魚内髒,投食的重量為親魚的2%,産前期,雌魚和雄魚混合在經常填滿的親魚池塘中,促進其性腺體發育。選擇腹部浮腫、柔軟、有彈性、肥力孔紅潤的雌魚為親本,雄魚為親本生殖孔突出,圓錐形,卵窩呈分支狀,擠壓生殖孔精液難以流出。雌魚和雌魚的比例為1:3。
1.2 注射催産素
催産素在胸鳍基部的淺凹處注射2次。催産素為LRH-A2、DOM和鯉魚垂體等,用生理鹽水制備後使用。第一次注射劑量,雌魚為:LRH-A22 sg和DOM 3 mg / kg;
1.3 人工授精
通過幹燥的方法和陰涼處授精。為了提高受精率和存活率,在3:00 a.m選擇育種。人工授精需要殺死雄魚提取精子,取出雄魚精子巢進入研究和研磨。1人輕輕擡起雌魚,另1人用幹毛巾将水擦幹在魚身上,輕壓将雌魚肚從魚卵中擠出,放入幹燥的塑膠盆中,将壓碎的巢和生理生理鹽水與紗布混合過濾後立即倒入塑膠盆中,輕輕攪拌羽毛, 使卵細胞和精子充分混合受精,靜置2~3分鐘後均勻倒入孵化網上,最後移入孵化池進行孵化。
2 人工孵化
魚卵受精後,将受精卵緩慢均勻地倒在孵化網上,密度應均勻适當,不要重疊,粘在魚卵上,然後用鐵絲将網挂在矩形水泥池中孵化。孵化期間要保持适當的水流和不停地充氣,同時避免強光照射蛋,每隔2小時輕輕搖晃一下網眼,使未播種的蛋和沙子在水中脫落網狀物,以保持網狀受精蛋周圍環境的清潔,有利于提高孵化率。
當水溫為28~32°C時,受精卵孵化28~30h,新鮮拍攝的魚體長3毫米,遊泳能力差,身體透明,蛋黃囊很大,近乎圓形或橢圓形;膜3D遊動能力明顯增強,卵黃囊基本吸收并開始覓食,喂養肥沃的年蟲作為開放餌料。
3個小結
親魚在産卵季節開始前采取育肥集約化養殖,産卵季節投飼,盡量減少脂肪物質含量,增加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投飼,增強親魚免疫力;
蠶絹人工養殖技術的普及,給養殖戶帶來了希望,擴大了養殖規模,提高了産量,提高了經濟效益。但在養殖季節,由于雄魚精液不能被擠出來,需要剖腹産提取它們的精子巢穴,造成雄魚的浪費,在一定程度上給魚苗生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養殖成本大大增加,導緻魚苗出塘價格比一般魚苗高出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