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道德綁架的背後是邏輯混亂

道德綁架的背後是邏輯混亂

撰文/史廣東 個人公衆号|锵法

1

有時候感覺在輿論的重壓下,我們被迫履行一些與道德無關的行為,俗稱道德綁架。盡管刻意避免,可“綁架”就赤裸裸的發生在我們身邊。

比如

三輪撞寶馬:“你那麼有錢還用我賠嗎?”

戰狼2捐款:“影片大賣幾十億,就捐那麼一點點?”

火車讓座:“年輕人,給沒有票的老年人讓個座位吧!”

愛國主義:“不轉不是中國人!”

熊孩子任性:“他還隻是個孩子!”

販賣同情:“水果滞銷,幫幫老農!”

催婚天團:“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女德教母:“女孩最好的嫁妝就是貞操!”

還有史上最難送命題也是一道道德綁架題:“母親和女朋友同時掉水裡了先救誰”(從法律層面講,隻能救母親,否則構成遺棄罪,和女朋友領證以後,法律上和母親地位才是平等的)。

面對各種荒謬的道德難題,雖然我沒開寶馬也沒拍電影,但我的内心往往會擺出一句:“憑什麼?什麼邏輯?”

道德綁架的背後是邏輯混亂

道德綁架的背後是邏輯混亂,這些邏輯經常掉入偷換概念、壓制理性、對人不對事的怪圈。

很多時候我們的輿論會被引導到一個暴躁的氛圍:即大多數人認為這個結論是正确的,那麼這個結論就是正确的。

有錢就活該自己修車?有錢就應當多捐款?

年輕就得為老人買不到坐票買單?

熊孩子任性,憑什麼要除父母之外得其他成年人來包容?

是不是中國人自打娘胎就有了定論,跟轉不轉發你說那堆廢話有什麼關系?

與男女平等相背離的女德主義,是要把我們的文明拉回到一百多年前嗎?

2

道德綁架到互相要挾的時候會遇到一個比較尴尬的境地:

過年的時候,有人号召大家可憐可憐賣煙花爆竹的老大爺,賣不出去賺不到錢過年;

同時又有人号召大家可憐可憐掃大街的老大爺,不要放煙花了,幹不完活不能回家過年。

道德綁架的背後是邏輯混亂

我從内心覺得這些老大爺都很可憐,隻是這樣可憐的人很多,我們隻要在自己的義務範圍内做出善意的表達就好,一杯熱水、一個暖寶都好,就不要号召大家去幹預一個本就屬于自己職業範圍内的平等競争。

既然搞到了販賣煙花許可,做了這個買賣就應該承擔這門生意的風險。

我們的幫助行為可能會幫助他賺點小錢,可是他旁邊同樣賣煙花爆竹的小夥子就要遭殃了,因為販賣同情直接形成了不正當競争。

還有某寶上,老大爺家各種水果滞銷,商販号召大家購買,這樣的綁定善意銷售也算有創意。

市場經濟競争最根本的就是公平交易,不可以有任何的壟斷和不正當競争。

經濟發展是客觀的、講究規則的,應該用市場來評價,不可以一刀切輔佐道德評價。企業的競争力核心在于自己的看家本領,不是靠販賣同情心。

3

關于道德評價,不該隻有道德和不道德這種非黑即白的分法,至少還有一些中立地帶。從道德到法律,我認為可以區分以下幾種行為:

❒ 義務行為

這是整個社會層面最基礎層面的道德限制,比如公共場所不能随地大小便,做了就是不道德。

❒ 崇高行為

道德層面很崇高的行為,不能說和聖人同高,但至少也要高出義務行為幾個檔次。比如為貧困兒童捐款,不做也非不道德。

❒ 中立行為

自己的個人行為,既不影響治安,也不幹擾他人。比如吃麻辣燙不加辣椒。

❒ 法律行為

替父報仇殺人是違法行為,即使名義上是一種天經地義的行為。

是以輿論在評價一個事件的時候,往往會把幾個行為交織到一起,形成一種綁架。

道德綁架的背後是邏輯混亂

明星捐款行為本是崇高行為,輿論卻把他們捐款的行為當作義務行為,強制要求其履行義務。

替父報仇殺人行為本是法律行為,輿論卻把這種行為當作行為人的義務行為,以推測殺人者的可被原諒。

在網絡上浏覽資訊本是中立行為,輿論卻要被強行綁定成“不轉不是中國人”的義務行為。

道德綁架的根源就是粗暴的邏輯。幾個行為的層次沒有捋順清楚,就以道德之名,給他人強加各種義務,卻完全忽視他人的權利。

每個人的生活都不該被打擾,道德綁架缺少了對自由和尊嚴得絕對尊重!

4

網絡上有個段子很有市場,看一個人對你怎樣,不能看他給你花多少,要看他有多少。

他有100萬給你花100元和他有100元給你花100元,兩種情況是不一樣的。

然而如果這兩個小夥子是同一個人,我們又該如何評價呢?

小夥昨天腰纏萬貫花100元買了鮮花送女友,第二天破産隻剩100元,又買了一束鮮花,前後兩天愛情的重量是否就發生質變了呢?

曾辦理一個遺棄罪的案件,我問嫌疑人為什麼不贍養老人,他說:我小時候他們(嫌疑人父母)還打我爺我奶呢,我這都對他們挺好了。

案例過于偏激,但其影射的一個點就是,道德也是講究傳承和繼承的。

另外關于職業道德綁架,有些職業道德與普通道德是相背離的,比如為殺人者辯護的律師,戰場上即使面臨死亡威脅也不能脫逃的士兵。

有的被告人罪大惡極,為他辯護的律師竟也一同成為被罵的對象,這種現象可以說很常見了。

這是對律師的職業道德了解較少,律師的天職就是為嫌疑人辯護,充分保障嫌疑人的權利,以證明嫌疑人的罪輕或者無罪。

堅守自己的職業道德是防止冤案發生一個大前提。似乎律師天生要為壞人服務。我比較贊同李永紅老師的觀點:“為壞人說話,讓好人受益。”

從道德層面來說,殺人是壞的,但基于職務行為的殺人呢?比如執行死刑也是在殺人啊,這種情況下的殺人是好的。

是以道德評價是要講究語境的,評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5

道德綁架的後果是什麼?一個最直覺的感受是實作了“綁架者”心中的極緻善意。

這樣的極緻善意是否就是真的善意呢?過分依賴于綁架者的主觀道德評價,而缺少了道德客觀層面的評價,這樣的結論是否正确值得商榷。

道德綁架的背後是邏輯混亂

我們評價一個人的行為是否道德,要從客觀入手,最大程度的還原現場的基本情況,用證據證明事實的存在,用事實來批判行為的不當或不妥。

很多道德還是要結合一個人的成長經曆、信仰、民俗、習慣等等。民族的傳統之間會發生碰撞,這種客觀原因不可以成為道德綁架的對象。

有時輿論被一家之言牽着鼻子走,到處揮舞着道德大棒。批判是一種對待生活的态度,不是一種至他人于死地的洩憤。

最怕的是道德綁架下的追名逐利,慈善外衣下包裹着的利益糾葛。

以販賣同情的名義推銷滞銷産品,以孝敬父母的名義推銷保健品,以讓孩子快樂成長的名義推銷周邊産品。

6

道德标準具有時代性,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如今對女性的稱呼可以有“美女”、“小姐姐”等諸多稱呼,如果放在某個特殊年代,可能要被判個反革命流氓罪。

道德綁架之前應該給予被綁架者足夠的尊重,至少給人家申辯的機會,也避免日後被打臉。

道德綁架的背後是邏輯混亂

面對道德綁架,沒有什麼好的破解方法,隻能先撕破臉皮然後請求撕票,一起撕掉道德綁架者的道德高站位,撕掉以道德之名追逐利益的高貴臉皮。

你的道德不是我的道德,你的觀念不是我的觀念。你有你的正義,我有我的尊嚴。我尊重你說話的權利,但也請尊重我的自由!

道德綁架的背後是邏輯混亂

—— 點選 閱讀原文↓,查詢法律讀庫曆史推送——